对社区矫正的方法思考

2018-06-18 10:00沈天澄
好日子(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区矫正优化措施传统文化

摘 要:社区矫正是帮助服刑人员改过自新,重新走向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的社区矫正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尝试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利用传统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改善社区矫正效果,优化社区矫正措施的方法。

关键词:社区矫正;优化措施;存在问题;传统文化

根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需要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开始至今,从无到有,从部分试点到全面试行,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社会接触,不与社会隔离,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种手段与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国外常见的方式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学习释放、中途之家等等。

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发展时间较早,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拥有完善的立法和制度执行体系。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从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一直到今天,已经开展了十五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当下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识不到位。社会矫正是一种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受长期的传统影响,社会对社区矫正的思想概念、方式方法、目的意义、社会效果等缺乏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对社区矫正的实践流于形式。社会对此工作的认识整体上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普遍重视程度不够。

(二)专业队伍和经费保障不足。社区矫正由司法机构承担,受制于人员、编制、职责、经费等因影响,实际从事社区矫正的队伍人数少,专业能力薄弱,兼职的多,专职的少,非职业人员多,高素质专业人员少。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据测算,每个矫正对象每年的矫正成本不少于2000元。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矫正经费远远达不能这个标准,多数地方没有建立矫正专项经费,和司法其他工作的费用相互混杂,相互挤占。

(三)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立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致使矫正工作长效工作机制不全,许多地方的矫正工作形式主义严重,不求质量,但求应付,满足于走过场。矫正工作的后续跟踪、长期回访基本没有开展,影响矫正工作质量。

三、对社区矫正的优化措施

(一)健全组织架构形成合力。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构建由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形成周密系统又职责完善的闭环体系。司法机关及时和审判检察机关合作,法院作出判决后矫正对象的相关案卷、资料及时由区司法局进行备案登记造册。司法部门在接收资料后及时联系矫正对象,并通知其到相应的乡镇司法所报到。乡镇司法所负责对矫正对象进行具体的矫正工作,各部门做到信息互通,形成合力。

(二)依托传统文化洗涤心灵

1、教授传统优秀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利用传统文化积极改造总结自己的思想,它内化于心,这种方式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可以利用《弟子规》《三字经》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唤醒社区服刑人员良知,让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力量和感化作用很快就凸显出来。

2、利用身边典型感化教育

通过以讲座、讨论、情景模拟、身边好人好事事例、道德讲堂等形式帮助他们回归正常人性,强化真善美的内心塑造。为了提高效果,要求矫正人员在一定场合开展心得交流,通过前后对比,帮助他们在内心里认识到以前的过错,从心底里接受矫正、自觉要求矫正,端正他们参加社区矫正的心理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法律素质,成为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人。

3、激发家庭伦理感恩理念

在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中,有很多未成年犯罪多根源于自身的感恩和自律意识不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后果,再加上自律意识的缺乏,最终导致犯罪。而家庭伦理感恩教育能够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脆弱的地方,使他们对此产生共鸣,通过家庭传统教育,帮助增强感恩心态,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与家庭和社会更好地相处。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效率。还可以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建立了电子围墙移动定位监管系统,对每个矫正对象实行实时全天候的手机跟踪定位,编织了一道绵密的“电子围墙”。在此基础上,开发启用声纹采集和识别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启动系统自动批量拨打电话,自动对接电话的人进行识别,从而可以验明正身,防止人机分离。通过一系列新科技的的运用,较好地提高了监管的可靠性。还可以开发研究视频验证系统,通过视频验证,实现可视实时监管。

(四)中西结合创新方法。可以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四诊法,加强社区服刑重点人员的分析研判并进行治疗:“望”:工作人员根据矫正对象的精神状态、穿着体态、体形气色、动作谈吐等外部形态,推测社区服刑人員外部生活状况。“闻”:工作人员通过与矫正人员进行交谈,进一步推测其心理状态、情绪、内心状况等情况。“问”:在矫正工作中工作人员通过询问矫正人员本人和其社会关系,对其生活工作中的大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切”:工作人员直接通过和本人,或者到矫正对象的生活住所、工作单位、活动范围中进行实地查访,进一步深入掌握矫正对象的深层次情况。

借鉴西方匿名戒酒会方法。嗜酒者互诫协会,又名戒酒匿名会,是创建于美国的一种戒酒模式。主要方式即嗜酒者围坐一圈,相互不必透露姓名等个人信息,但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对过去进行彻底道德反省,通过相互激励,帮助自己获得改变过去的信心。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利用空闲时间组织面对面启发交流会,每次由若干人讲述自己以前的故事,并反省当时的内心,帮助其获得心灵宁静,建立友善向上、共同追求美好明天的的群体效应。

四、结语

由于社区矫正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尚处在摸索讨论期,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国各地司法行政机构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各地的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互助提高。

参考文献

[1]苏秀芳.新刑诉法下社区矫正的现存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8,(11):107-108.

[2]陈冲,刘最跃.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处罚措施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8):103-104

[3]成功.关于完善我国刑法中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J].福建法学,2018,(3):68-73

作者简介:

沈天澄(1994—),男,汉族,法律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社区矫正优化措施传统文化
西北地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模式研究
罪犯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之展望
论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