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力量

2018-06-19 01:54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人才

林萍姗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副主任吴宏耀对一号文件进行详解。

中央一号文件对人才工作作出五个方面政策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四是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包括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以及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吴宏耀指出,人才工作要落实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

多地推动人才返乡指引行动

——广西省来宾市:“万才返乡”计划

广西省来宾市实施“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计划已有数年,其培训扶持、产业扶持、财政金融扶持、电商扶持、组织扶持五大扶持行动,力促返乡人才留得下、干得好。为全面摸清外出务工经商人才具体情况,当地政府开展返乡人才调查宣传行动,对有返乡创业意愿和能力的人才,县、乡、村分别确定三级重点人才名单,指定专人联系动员、跟踪服务。

来宾市委书记农生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计划到2020年争取吸引1万名以上外出务工经商人才返乡创业,由外出务工经商人才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000个以上,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广东省韶关市: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广东省韶关市近日出台《促进异地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分别从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教育培训、科技嫁接、优化服务、组织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平台以及保障,促进返乡人员创业就业。

目前,韶关运营孵化器机构、单位可享受新增孵化面积补助和运营评价后补助。对返乡人员及其创办的经营主体,符合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返乡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可根据自身需求及创办主体实际发展情况,对照《关于印发〈韶关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中的奖补条件,向创办主体所在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在规定时间将申报材料报市级农业主管部门,由市农业主管部门对各地推荐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再审核,经评审符合要求的主体,由市农业局通过粤北农业信息网向社会公示评审情况。公示无异议后,确认奖补名单。

——江苏省泗阳县:向外出务工人员发邀请信

江苏省泗阳县的返乡人才指引工作以“温情”为中心,年前发出16万封由书记及县长署名的信件,向外出务工人员发出邀请,呼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邀请信中特别谈到了乡情、亲情,介绍了泗阳县的发展现状,也讲述了留守儿童问题,这一副“亲情牌”牵动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心,唤起了他们的乡愁,促使他们坚定了回乡发展的决心。

泗阳县的做法兼备创意与诚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供许多落后地区借鉴。留住本地人才,以人才的力量建设乡村,加之家乡的感召力与向心力,作用力将更加强大。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1万农业人口中2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为此,近年通江县政府加大力度,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发展,带活县域经济。

通江县将在外务工人员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县委领导班子主动上门,与企业家老乡座谈交流,宣讲通江县的发展机会与相关政策,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创新开展返乡创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金融信贷领办、公共服务快办、跟踪协调促办,开辟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绿色通道”。

通江县政府注重落实创业奖补,如项目规模流转土地300亩以上,每亩土地补贴300元;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每带动一户奖励1000元。在政策的促进下,许多乡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如兴隆乡仅2017年就领建了26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户农户发展,占全乡总人口的1/3。

返乡发展的前景与瓶颈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超过了1.2万亿斤、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过57%,主要的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站上了新起点,进入了新时代,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大背景。

韩长赋认为,“中国强,农村必须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别,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际上,在农村发展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优势与劣势并存。一方面,农村的租金低、生活成本低、劳动力成本更低,如果高素质人才选择在农村立足事业,引进新技术,获得核心竞争力,事业的可塑空间将远远大于城市,市场潜力也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农村的设施条件难跟上,高素质人才较少,“空心化”现状致劳动力不足,发展的氛围相较于城市显得薄弱许多,辐射力也较差,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如何理智而巧妙地利用农村的条件发家致富取决于硬实力。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得知返乡青年选择回归的原因不外乎照顾父母、厌倦漂泊、建设家乡、发展空间这几点,而也有部分创业者对家乡的发展空间犹豫不决,俞女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俞女士的老家在福建省长汀,早年在深圳发展,她告诉记者,她的家乡在山区,这几年经济状况有所改良,她也一直在观望当中。然而最让她为难的还是:家乡人才等配套资源不够,优秀人才匮乏,不利于事业发展。“打个比方,我愿意以近一万元的薪资聘请一位优秀的会计,家乡可能没有符合条件的人,而在好一点的城市,我只要出一半的薪资,就能找到合适的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留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呢?”

同俞女士有相似想法的人纵使对家乡饱含深情,也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考虑。农村的机遇固然大,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如何在农村组建高素质团队或是乡村振兴不得不重视的难点之一。加之,农村居民能接受的事物有时存在一定的局限,他们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眼光与思维或同城市归来的人有些许差异,如何更加迎合农村居民的喜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消费者,也是一大难点。

返乡发展的瓶颈中,不得不谈及的一点是发达城市的诱惑力。如果在外发展一切安定,青年可以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处的城市共同生活,尤其是偏远农村走出来的人才,他们更渴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有什么理由让他们放弃当下的一切,回到农村?那些从小受到高等教育的学子,那些承载着父母与乡亲们的希望的高材生,需要具备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最明确的抉择……我们难以苛求高素质人才一定要返乡发展或者为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取舍是个人选择,也难言其中的是非对错,政府对人才的鼓励与返乡指引在未来仍会持续。

对于大多数农村而言,农业仍旧是振兴的关键,“三农问题”始终为各地政府所重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升空间有限,许多返乡青年选择回归故里,也是看中了农业的缺口与前景,以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客观优势,运用从大城市学得的经验,打造特色产业,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运营来破解困境。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需要一定的联动作用,以返乡人才的号召力、致富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甚至带动村民创业,在整体效益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是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扩充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要求,许多省份响应号召,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扩充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有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者,通过培训,完成600学时的教学任务,成功通过考试者,可取得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享受政策扶持,优先纳入示范户,享受示范户补助。

截至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逾1400万人,新型职业农民正加速涌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媒 体采访时表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现代农业先导力量。

今年3月10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李勤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李勤认为,要确保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落实,最关键的是要在农村建设一支爱农村、懂农业、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制订科学规划,长抓不懈。她主张,选择好培育对象,加强对农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土专家的等乡土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支“永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除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外,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做好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电子信息化、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福建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面,以福建农林大学等农业高校为主阵地,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及以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317个实训基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及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三大工程。从金融信贷、土地流转、农业补贴、三农保险、教育培训、技术指导及认定管理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倾斜扶持,着力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其中,龙岩市探索出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六个一模式”:即出台一套管用的政府文件、制定一套可行的培育目标、健全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一套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执行一套严格的认定管理制度、兑现一套区别普惠制的扶持政策,获农业部肯定。

厦门市今年首次大规模、系统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农民进课堂,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期培训于4月16日开课,为期两天。其第一堂课的主题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来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和岛外各村的150余名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成为首批受益者。厦门市农业局局长吕参军表示,围绕政策法规、休闲农业、农业物联网等内容,每月都将开展一次专题培训,预计今年培训1000名至1200名厦门市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约300名优秀学员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证,至2020年,完成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证工作。

不久前,晋江市刚刚结束今年首期以“集中培训+示范基地实训+讲学互动”为模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有181位农民报名参加,取得良好成效。晋江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培训班参训学员中择优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享受金融支持、项目支持、教育培训、指导服务、激励表彰等扶持政策。

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持证者增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现代农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