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18-06-19 07:07尹杰周明忠阳爱国郭莉侯巍袁东坡莫茜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布病检疫防疫

尹杰,周明忠,阳爱国,郭莉,侯巍,袁东坡,莫茜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1 动物布病总体形势

1.1 布病疫区分布 历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家畜布病呈普遍性流行。四川省其他19个市(州)农区和城市郊区的家畜布病主要是从疫区引进奶山羊、奶牛等种畜带进,呈散在性流行。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和疫区判定标准,全省目前共计有48个布病疫区县,分布在阿坝、甘孜州和成都、雅安、凉山、内江、绵阳市(地、州)。

1.2 畜间疫病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显示,四川省动物布病主要分布在高原牧区和内地奶牛集中养殖地区,牛、羊布病两次总体阳性率分别为1.88%和0.65%,表明四川省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省布病疫情仍然呈现出老疫区反弹较为严重的趋势,内地奶牛养殖集中区布病疫情上升较为明显(从0.97%上升到1.38%),主要是由于全省从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养殖业,从省外或国外购进的家畜数量急剧增加,但由于监管不严,造成布病疫情有所抬升。

1.3 动物布病的危害 布病对畜牧业带来的最主要的危害是牛、羊流产、不孕、产子成活率下降和乳量减少。据估算,甘孜、阿坝州每年因布病减少产奶668万千克,减少产犊15万头,造成经济损失250万元以上。甘孜、阿坝州牧区及半牧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养殖模式,导致养殖效益不高,一旦爆发布病,更会严重阻碍畜牧业发展。

2 布病防控工作情况

根据四川省牧区和农区布病流行特点,对牧区牛、羊布病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选用合适的菌苗,坚持逐群、逐乡、逐县的高密度免疫,以降低其感染率和出菌率,实现免疫一处,收效一处,巩固一处。对内地农区布病则采取检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凡检出的阳性畜一律淘汰,同时严格把好检疫关,防止因引种带进新的病畜,做到“内查净化、外防传入”。通过开展布病“免疫、检疫、监测、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稳步推进消灭布病防控计划,全省布病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近年来由于经费缺乏,防控重心转向重大动物疫病,加之人员不足、防控手段落后、监管乏力等因素,致使布病开始反弹。据2017年全省布病基线调查,全省183个县中,未控制区92个、控制区16个、稳定控制区69个、净化区6个,疫情呈现抬头趋势,对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随着四川省肉牛、奶牛、肉羊等家畜养殖业日益发展,全省布病防控工作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有效防控动物布病,保证畜产品安全供应,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 布病防控相关问题

3.1 养殖标准化程度低 四川省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数量不断增多,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不高,散养占比较大,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饲养管理措施也很难按照兽医卫生的要求严格执行。部分养殖户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养殖人员动物疫病防疫意识薄弱,对布病防控知识缺乏了解,给布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3.2 防疫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动物布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在工作中暴露出来,导致布病监测数量、范围有限,难以全面及时掌握整体疫情,动物布病综合防控措施不能落实。加之患病动物扑杀补贴较少,致使有些养殖户私自转移发病动物或屠宰后私下出售,造成病原扩散。

3.3 诊断方法不准确 目前动物布病的诊断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现有的血清学方法除了不能鉴别自然感染动物和疫苗免疫动物外,也不能把全部发病动物筛选出来,致使自然感染的阳性动物仍留在动物群中成为潜在的传染源,不能根除病源。动物产品加工流通环节也存在风险,缺乏能够快速、有效检测动物产品中布病的方法,使畜产品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源。

3.4 动物布病研究缓慢 由于布病要求的生物安全条件较高。因此布病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研究迟缓,防控技术滞后。这不仅影响动物布病疫情分析,而且影响布鲁氏菌分子致病机理、新型诊断方法及新型疫苗的研究。国家对野生动物布病的研究也严重缺乏,监测工作不完善。使野生动物成为地区间动物相互传染流行的因素。

3.5 缺乏安全高效的疫苗 目前疫苗存在毒力较强、安全性较差、缺乏鉴别诊断标记的问题,由于无法甄别疫苗接种动物与自然患病动物,造成群体中免疫动物、易感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长期共存,导致布病防控难度加大。

3.6 对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多数人对布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在动物发病死亡后,随意抛弃动物尸体,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地、器具等不进行彻底消毒,导致疫病扩散,给人及易感动物造成极大危害。

3.7 组织协调方面脱节 布病防控是一项需要强有力组织领导、多部门有机配合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无专门机构负责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组织机构及队伍弱化,防控工作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布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收效甚微。

3.8 政策法规尚未完善 行业协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尚未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政策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布病防控的需要。

3.9 检疫执法存在漏洞 当前物流业快速发展促使活畜交易和流通高速发展,而布病检疫未列为必检项目,外地引进牲畜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检疫程序,导致染疫动物流入,这是造成近年来布病快速反弹的主要因素。

4 布病防控策略探讨

4.1 制定防控规划 应结合布病流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动物布病防控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加大对布病防控的投入,应拨付专项扑杀处置经费,建立严格的防控责任管理机制,严格奖惩措施。地方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应加强合作,完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和信息通报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4.2 强化宣传培训 开展布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培训,严格执行消毒和防范措施。加强各级防疫队伍的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县级以下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对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人员进行定期、全面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4.3 优化养殖管理 以规模养殖规划布局和建场选址作为起点,按照适度规模、科学发展的理念,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努力转变生产方式和养殖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鼓励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市民的消费观念,把“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作为养殖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改善执法监督和服务条件,提升动物卫生公共服务体系,为布病防控提供基本支撑和保障。

4.4 强化免疫预防 按照国家规定,对布病采取区域防控的原则。按照布病防控区域划分,畜间布病实行“一类地区以免疫和检疫为主,二类地区以监测和扑杀为主,日常管理以消毒和个人保护为主”的原则。在重点区域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100%,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密度,及时淘汰有阳性家畜的畜群,并作无害化处理,有效消灭传染源。

4.5 强化检疫监管 建立引种申报审批管理制度,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不从疫区引进畜只和畜产品。加强对养殖场(户)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监督平时防疫制度落实情况。全面实施产地检疫,加强对市场、屠宰场、冷库等加工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加大对无证销售生物疫苗、销售使用违禁药品、拒绝防疫、逃避检疫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6 强化监测流调 按照我国布病防控方案的要求,一类地区在全面免疫之前,由省级兽医部门组织开展1次血清学监测,奶牛全面监测,其他相关动物实行抽检。免疫半年后,对牛羊可进行血清学监测。二类地区每年由省级兽医部门组织开展两次集中监测,上下半年各1次,净化区内,对高风险区域每年开展1次监测。

4.7 加快技术研发 加快布病标记疫苗的研究开发,使疫苗免疫动物在获得免疫保护作用的同时又能与感染患病动物进行区别,便于临床患病动物的检疫淘汰。建立和优化简便快捷的布病检疫诊断方法,使基层人员能及时快速地识别转运中的阳性动物,以便及时就地处理。

猜你喜欢
布病检疫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