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勒与伯恩斯坦的作品中感受纽约爱乐的魅力!

2018-06-19 17:11马威
音乐爱好者 2018年6期
关键词:伯恩斯坦马勒爱乐

马威

当我得知梵志登与纽约爱乐乐团将在7月的第一天,以一阕马勒《第五交响曲》为2018年的MISA揭开序幕时,一阵柔美不可方物的旋律,已在我的耳畔回荡。

三两下竖琴的拨奏声中,弦乐各声部在F大调上依次进入,音乐如缓缓起伏的长河,以4/4拍的速度静静流淌着。细腻的对位,推动着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由轻薄至厚重,一唱三叹,辗转反侧,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音乐家,能用弦乐和竖琴挥就这么隽永的Adagio(柔板),并借着如此Romantic的音符,向妻子传递脉脉情意。

1901年,对于马勒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由于歌剧院工作压力带来的过度疲劳与精神损耗,马勒在这年春季旧病复发,并接受了几次手术治疗。到了夏天,他如愿在奥地利华特湖畔的麦尔尼格寻到一处满意的地方,着手修筑自己的世外桃源——31号别墅(Villa Mahler No. 31)。至此他终于可以安心地在漫长的三个月暑假中,远离维也纳的世俗喧嚣和歌剧院的尔虞我诈,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天地中。更妙的是,这一年的7月11日,他再次见到了未来的妻子,青春韶华、才华横溢的阿尔玛·辛德勒。从此,对阿尔玛的爱慕成了马勒的全部,直到生命结束,也不曾改变。

麦尔尼格的这座度假别墅由两部分组成。位于湖边的四层楼的双斜坡大屋顶别墅,是一家人日常起居的地方;而位于山坡的作曲小屋,则专属于它的主人——马勒。1901年7月的一天,马勒来到小屋前,推开房门,凉爽的晨风唤起了马勒的乡愁,一阵嘹亮的小号fanfare(号角齐鸣)在耳畔响起,《第五交响曲》诞生了。

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喧闹,遥远的童年与紧逼的现实世界,对波西米亚故乡的追忆与歌剧院工作的烦恼,病痛的折磨,甜蜜的热恋,对新婚的憧憬,统统被装进了这部气氛热烈、体量宏伟的作品。这一次,马勒暂时摒弃了声乐形式,大量运用了复调手法,尝试回归到严谨的古典曲式结构。虽然在形式上是五乐章的交响曲,但是第一乐章作为极具戏剧性的葬礼进行曲,与第二乐章具有密切联系,几乎可以看作是迈向第二乐章的序奏或序曲。此外,终乐章是运用变奏技法写成的回旋曲形式,如此一来便使整部作品具有类似奏鸣曲—谐谑曲—柔板—由回旋曲构成的终曲等传统四乐章交响曲的结构。

《第五交响曲》除了在形式上与马勒的第二至第四交响曲有着显著的不同以外,在内容上,《第五交响曲》也从前几部作品中那青春气息洋溢与青年人的理想主义,转变至中年人的直面生活、审视现实与强健乐观的意志。《第五交响曲》连同后面的《第六交响曲》与《第七交响曲》,共同构成了马勒技法日趋成熟的中期创作阶段。《第五交响曲》也成为不少指挥大师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作品——1973年,通过近乎严苛的排练,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在柏林爱乐大厅演奏了这部作品,好评如潮,从此卡拉扬开始真正深入马勒的精神世界,逐渐树立一代巨匠地位;无独有偶,三十年后的2003年,接替阿巴多的柏林爱乐新任总监莱托,也以同一部作品展示了自己极具说服力的指挥艺术,在全场观众的欢声雷动中开启了自己的柏林王朝。

然而,凡此种种身后事,对于马勒或许都不重要。1901年的一天,当他的妻子信步来到作曲小屋“探班”,顺手抄起《第五交响曲》小柔板的乐谱,忍不住哼唱起来时,马勒凝视着妻子说道“这是为你而写的”;晚年时,当弗洛伊德问他:“她(阿尔玛)对你意味着什么?”马勒不假思索地回答:“她是我的全部”;及至去世前弥留之际,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手稿上,留下了马勒清晰的手迹“阿尔玛,为你而生,为你而死”。

没有哪个音乐家,像马勒这样,将自己用整个生命来创作的音乐,向妻子表达深深的情意;也没有哪个音乐家,像伯恩斯坦这样,不仅在钢琴演奏、作曲、指挥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将复兴马勒音乐视为己任,终其一生如传教士一般在全球推广这位犹太同胞的作品。

1957年,伯恩斯坦接替米特罗普洛斯担任纽约爱乐总监,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美国本土音乐家。然而,他对古典音乐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伯恩斯坦另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是音乐教育家。很大一批如今身居美国一线的音乐家都得益于伯恩斯坦的言传身教,如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盛宗亮,以及此次为MISA揭幕的纽约爱乐新任总监梵志登先生。

伯恩斯坦在二十世纪的出现,使得美国第一次拥有了与诸如卡拉扬这样的欧洲指挥家平起平坐的本土指挥家。伯恩斯坦留下了许多被奉为经典的录音,包括在DG唱片公司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莫扎特的交响曲、舒曼的交响曲等,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SONY及DG留下的马勒录音。马勒作品的价值在作曲家去世后一度被掩盖,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方被人们重新发掘。在这场“马勒复兴”运动中,伯恩斯坦一马当先,1967年当他与纽约爱乐合作录制发行首套马勒交响曲全集时,曾亲自撰文《马勒,他的时代已然来临》,向人们阐述马勒及其音乐是时代的预言。

伯恩斯坦倾向于在指挥中积极地融入个人的理解,仿佛自己曾经参与了作曲。在许多音乐家依靠录音器械来呈现理想演奏效果的同时,他却偏好现场音乐会录音,虽然瑕疵时而可见,但这种即兴演奏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现场的观众使他迸发出巨大的激情。聆听伯恩斯坦指挥的音乐作品,我们能够感觉到他在关注细节的同时,并不死抠乐谱,而是着意让作品的深邃内涵尽可能地外溢,这一点在他演释马勒作品时尤其显著。可以说,正是在伯恩斯坦的指导下,通过演釋马勒的作品,纽约爱乐乐团才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并屹立于世界乐团群山之中。

伯恩斯坦的这些指挥艺术特点,与他身为一名杰出的作曲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除了由他负责配乐的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斩获多项大奖的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以外,1954年,他还以柏拉图的《会饮篇》为题材,创作了《为小提琴、弦乐和打击乐所作的小夜曲》。这部作品受库塞维斯基音乐基金会委托而创作,题献给小提琴家斯特恩的夫人,并由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sac Stern)担任首演独奏。在这部作品中,伯恩斯坦采取了与晚期浪漫派庞大铺张的乐队编制迥然不同的形式,精简地使用独奏小提琴、弦乐队、竖琴和打击乐器,构成了一部五乐章的“类协奏曲”。这部二十世纪的当代作品虽然音色独特,节奏复杂,但听来亲切感人,毫无许多当代作品的矫揉造作与生僻、怪诞之嫌。

从马勒到伯恩斯坦,从《第五交响曲》到《小夜曲》,新一代音乐总监梵志登携手纽约爱乐,即将登上上海的舞台。他们通过这样的作品,所传递出的不仅是纽约爱乐的传统和底蕴,更有着耐人寻味的深意。距离演出尚有一个多月,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马勒夫妇在山林小屋中吟唱、作曲的动人画面,耳旁又响起《第五交响曲》那饱含爱意的柔板……

猜你喜欢
伯恩斯坦马勒爱乐
与昇和影音同行,服务上海爱乐者 专访乐颂坊卓亦丰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首建垂范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依托“爱乐”平台 提升专业素养——记浙江省奉化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