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综述

2018-06-20 09:10陈义展
建筑与装饰 2018年8期
关键词:绿化带排水管海绵城市

陈义展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把雨水吸纳、存储,在不降雨时将存储的水加以利用,从而改善城市对水的控制利用状况。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初是针对城市建设中硬化路面和设施过多,在碰到大量降雨时,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水,造成城市洪水和内涝的情况而提出的,目的是改善城市洪涝状况,随着概念的延伸,由改善城市洪涝扩展到对雨水的存储利用,改善城市的水环境状况。发展到当下,“海绵城市”还包含与自然协调、和谐共存的理念。

2 如何构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通过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雨水系统来实现。当前,海绵城市正逐步由理论倡导进入实践阶段,国家、各省市等层面,相继出台了不少指导性文件,编制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宜把握以下两条原则。

(1)统筹协调、各有分工

建设海绵城市时,应该把城市、区域作为有机体统一进行设计和协调,充分发挥不同地块各自的优势和特征,通过各个地块、区域的协作,共同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

在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对某一类型用地在LID设施以及海绵城市功能的建设上求全责备的现象,既不经济,也悖逆了与自然协调的理念,也不利于长远的使用、维护和改造。

(2)功能为主、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城市洪涝、改善城市水环境,我国领土广大,各个区域、城市的水资源状况差异巨大,所面临的水的问题各不相同,建设海绵城市时,应该因地制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来改善相关状况。

例如,江南等水网丰富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时,可不用强调蓄水功能和设施,而侧重于渗水、滞水功能的建设;干旱区域,则要更偏重于蓄水和用水等方面的建设。

另外,海绵城市主要是以LID设施为实现手段,但LID设施并非实现海绵城市的唯一方法,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宜因地制宜,尽量利用现状、自然的条件和环境来实现。

3 “海绵城市”道路与一般道路差异性分析

道路排水的基本要求是尽快地将地表水排出,保证行车安全,行人顺利通过。“海绵城市”道路与一般道路在雨水排水、利用等方面具有以下差异:

(1)排水理念的差异

一般道路雨水排水,是将所有雨水汇流到雨水口,再由雨水管排出,其排水理念是集中处理;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排水,将雨水通过渗透、滞水、外排等多种方式处理排出,其排水理念是分散化处理。

(2)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差异

一般道路雨水完全在地表形成径流,通过雨水口排出道路,地表径流容易形成行车安全隐患;海绵城市道路雨水部分下渗到路面结构内部,减少了路面雨水径流,有利于行车安全。

(3)系统可靠性差异

系统可靠性主要是基于排水方式的差异。一般道路中,某一段道路范围的雨水通过某特定雨水口和雨水管排出,雨水排出路面范围的路径和方式较为单一,系统可靠性较差;海绵城市道路中,雨水通过下渗、存储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处理,雨水外排方式和途径多样,系统可靠性较高,且LID设施可对经由雨水管排出的雨水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系统可靠性。

(4)系统功能差异

一般道路仅考虑将雨水排出道路范围,不涉及雨水净化、存储和使用等方面。海绵城市道路通过路面结构层、绿化带等,对雨水进行截污和净化,借助蓄水设施、绿化带等,实现雨水的存储和利用功能[1]。

4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车行道设计

(1)路面材料选择

通过采用透水路面,让车行道范围雨水下渗,来满足海绵城市道路设计功能。透水路面包括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两类。

目前,国家层面针对透水路面材料的规范主要有《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和《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部分省、市针对自身特点,也出版了一些透水路面材料方面的应用技术规程。

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是通过采用特殊的原材料、配料比、加工工艺等方法,从而增加混合料中的孔隙比,进而实现透水功能。目前,透水路面材料在强度上与不透水路面材料尚存在差距,在规范中仅提倡在荷载较轻的道路上使用。

在材料上,目前国内部分厂商的透水路面材料的透水功能已经得到了验证,具有较好的效果。

图1 某厂商透水水泥混凝土样块透水功能实验

(2)结构设计

透水路面结构分为全透水结构和半透水结构。机动车道采用半透水结构,非机动车道可采用全透水结构。

①透水水泥混凝土结构设计

机动车道的半透水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表层的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第二层为不透水的混凝土基层,下面是稳定土基层和路基。雨水可渗透入面层,并受不透水基层阻隔,无法下渗到土路基中,在不透水基层表面的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中形成径流排出[2]。

非机动车道可考虑采用全透水结构。当采用全透水结构时,需防范雨水对路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②透水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

根据透水沥青混凝土中透水层的结构层数和厚度,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可分为Ⅰ、Ⅱ、Ⅲ三种。

透水沥青路面Ⅰ型:仅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与基层设置不透水封层。

透水沥青路面Ⅱ型:面层、基层采用透水材料,垫层采用不透水材料,基层与垫层间设置不透水封层。

透水沥青路面Ⅲ型:面层、基层、垫层均采用透水材料,雨水直接渗入土路基。

从Ⅰ型到Ⅲ型,透水层厚度依次增大,蓄水能力依次增强,同时,结构强度依次降低,所适应的交通荷载依次减轻。需注意的是,根据《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规范,当采用全透型(Ⅲ)结构时,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等于7×10-5cm/s。

(3)排水设计

在车行道范围内,雨水部分通过下渗、在道路结构层内形成径流,部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并最终排出道路。路面排水根据道路是否设置有下凹式绿化带可分两种情况。

当设有下凹式绿化带时,雨水主要从车行道范围汇入下凹式绿化带中,再在绿化带中进行消化处理。通过设置开孔路缘石,让雨水顺利地进入绿化带。开孔路缘石可分权开孔和半开孔两种,全开孔路缘石便于雨水汇入绿化带,半开孔路缘石整体性、美观性更好。当采用半开孔路缘石时,开孔位置、车行道范围汇水排水等设计可比照一般道路的雨水口设计。

当未设置下凹式绿化带时,可在车行道边上设置盲沟,沟中设置纵向穿孔排水管的方式进行排水。也可采用一般道路的方式,通过设置雨水口和雨水管的方式进行排水,当设置雨水口排水时,需留意透水结构层厚度与雨水口标高间的关系处理。

4.2 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的LID设计主要有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等。

与车行道相比,人行道所承受的荷载强度较小,其所需结构强度要求更低。透水铺装主要通过采用各式透水人行道砖,配合中、下层透水结构设置,目前,人行道透水铺装已经有较大范围的应用。

生态树池,改变了传统树池高于人行道平面的设计,生态树池低于人行道平面,内部设置较大的储水空间,可存储部分周边区域接纳的雨水。目前,生态树池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3]。

4.3 绿化带设计

绿化带是海绵城市道路实现蓄水、净水、用水、排水功能的重要设施,绿化带设置LID设施,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宽带。

与一般道路中,绿化带高于车行道、人行道不同,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中,绿化带低于路面高度,呈下凹式,利用下凹空间,吸纳存储雨水。具体设计如下:

(1)侧石、平石设计

为便于车行道范围雨水汇入绿化带,侧石采用开孔路缘石,开孔处的车行道一侧的平石宜空出,以便于雨水汇入,绿化带中侧石开孔处宜设置消能设施,以减少汇水处的冲刷。

(2)绿化带结构设计

绿化带主要结构可分两层,一是上层种植土,主要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二是下层蓄水、净水、排水层,由级配碎、砾石等构成。为增加绿化带净水功能,可在级配碎石层与种植土层增设砂层。为防止上、下层间的混合,在上下层之间设置透水土工布;为防止绿化带中雨水渗入地基,造成损害,在下层底部铺设不透水土工布。

(3)绿化带排水设计

绿化带可存储、利用部分雨水,雨水汇入绿化带后,优先自由下渗,经种植土层下渗到级配碎石层,再渗入纵向穿孔排水管中,并通过横管等,排入市政管道或专门的LID设施。海绵城市绿化带排水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溢流式雨水口、挡水堰、纵向穿孔排水管、横向排水管等。

溢流式雨水口:溢流式雨水口高于绿化带地表,低于开孔路缘石开孔高度,当雨量较大,雨水漫到溢水口高度时,直接经由雨水口排入纵向排水管,从而方式绿化带内雨水漫到车行道。

挡水堰:挡水堰在绿化带中呈横向设置,主要功能是将绿化带分隔开来,防止绿化带中雨水随着道路纵坡汇集到纵断面低点。挡水堰不宜完全隔断,应保证雨水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

纵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官身穿孔,可用透水土工布包裹以减少砂、石进入管中,纵向排水管既接收经由下渗汇集的雨水,也接收直接经溢流式雨水口流入的雨水。

横向排水管:联通纵向排水管和相应的市政雨水排水总管,将纵向排水管中雨水及时排出,或引导到周边蓄水设施和 空间去。

5 结束语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对改善城市水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是一个包含道路、排水、绿化等多个专业的系统性工程,其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人员共同来参与,其功能的实现和改进,更需要从设计,到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的人员共同来推进。今后,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必将会更加成熟,城市洪涝灾害也必将会得到改善。

[1] 魏永.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江西建材,2016,(8):61-64.

[2] 邓淼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0):139-141.

[3] 孔泽仁.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优化设计[J].低碳世界,2016,(5):182-184.

猜你喜欢
绿化带排水管海绵城市
柔性接口铸铁排水管在建筑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最美城市“绿化带”
市政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的管材应用分析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市政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路径分析
种子
风景
打招呼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