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策 以产业融合为核心

2018-06-22 07:03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富平县富平柿饼

◎本刊记者 梁芝芳

三产融合不是简单拼盘,而是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干农业

让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在广袤的农田里相互渗透,让特色农业“接二连三”

收购价2.5元一斤的鲜柿制成柿饼,装进礼盒上网销售,算下来18元1枚,且一“饼”难求;制饼时削下的柿子皮熬果酱;就连不能制饼的软柿,也酿成了柿子酒、柿子醋;霜降时节,橙黄透红的柿子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火爆了小山村的旅游……

素有“九峪肥田”之称的农业大县富平,近年来深耕“互联网+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休闲旅游业“三大产业”充分融合发展,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年产1.2万吨柿饼、2.97万吨羊乳制品,两项加工业总产值将近30亿元;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0.8亿元。

农产品有了“身份证”

棚架上,一个个甜瓜芳香诱人;果园里,一颗颗樱桃红润饱满。在富平县留古镇,新采摘的水果西红柿、甜瓜、樱桃等时令瓜果蔬菜当场进行分拣、包装、冷藏等处理,随后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注意到,每个果蔬包装箱上都贴有标明富平产地的追溯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手机上跳出“富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的页面,这盒蔬果的“身份信息”立即呈现在眼前,不仅有果蔬品种、产地,能追溯查询生产企业、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还详细记录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采收的情况,图文并茂。

一张二维码,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既是农产品生产主体和产品的“线上身份证”,也是消费者的保障卡。

有“身份证”的富平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热销全国。4月中下旬,张桥甜瓜的订单量每天都超过2万单。留古镇怡萱农业产业示范园的15万斤水果西红柿,90%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销旺季,梅家坪镇樱桃一天销售4000余单,15000余斤。

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全面建立,同样给距县城75公里的薛镇赵老峪北村带来了致富希望。赵老峪北村守着5000亩槐花林,能提供纯正槐花蜜源,却是富平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富平县柿饼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党晨飞进村后,发现这里产的槐花蜜蜜色清亮、不宜结晶,非常适合“短平快”的蜜蜂养殖,决定与富平县真蜂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电商扶贫。约定赵老峪北村以入股的方式从真蜂农引进1100箱意蜂养殖,每年享受固定分红收益。党晨飞负责包装设计、品牌策划,还准备借助淘宝、京东等销售平台以及微商团队进行全方位推广销售。

“去年,全县农产品网销总计达3.86亿元。”富平县商务局副局长赵引宏介绍,2016年富平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企业掀起一轮“上山下乡”热潮,目前各类网店、微店达到4680余个,电商龙头企业30余户。

一头连着农产品种植源头、一头连着产品市场销售的农村电商,不仅解决了“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两个难题,还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让原本割裂的一二三产业实现了有机融合。同时,依托规范化的冷链物流系统,以及畅通的电商销售渠道,富平打开了高端农产品市场。淡村镇中合村的大樱桃,一等果1公斤卖到了300元。去年柿饼收购价比上年增长了40%,仅柿子种植和柿饼加工,全县柿农增收1.8亿元。

特色农业“接二连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主攻供给质量、提升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注入强大活力。”在富平县委书记郭志英看来,三产融合不是简单拼盘,而是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干农业,让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在广袤的农田里相互渗透,让特色农业“接二连三”。

“中国柿乡”富平是被称为“制饼珍品”的尖柿优生区,历来就有种柿子、做柿饼的传统。富平尖柿、柿饼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加工制作柿饼过程工艺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富平柿饼这个昔日的贡品却长期“沦落”至土特产市场,且农户观念、加工工艺落后,很多农民并没有因为这一优势产业过上好日子。

中国柿子种植面积占世界的76.5%,韩国占9%,日本仅4%。可曹村镇大福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代倩在日本考察时,见识到了柿子的“高端玩法”:除了柿子点心、柿叶寿司、柿糖、柿肉果冻等美食,还有柿涩沐浴露、洗发水、面膜等日用品,品类丰富、用途多样,大大小小竟有几百种柿子衍生产品。

日韩客商低价从富平收购的柿饼,经过深加工、包装,价格一下子翻了十几倍,这让代倩意识到“变”才是富平柿饼唯一的出路。

建有优质尖柿园2642亩的大福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姻”,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精细化制作提高柿饼品质。全县集中搭建柿饼标准化加工晾晒大棚1500多座,引进日本先进的现代加工设备,不仅卫生有保障,且生产周期由40多天缩短为10多天。

为了打造叫得响的品牌,代倩利用版画专业研究生的美术功底,一口气设计了十几款时尚的礼盒,再配上温馨的文案到电商平台推广。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论“个”卖的时尚甜点。去年春节前推出的柿寿星礼盒,1.5千克18枚,328元,算下来一枚18元。

▲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产业扶贫园区樱桃种植

2015年,富平永辉现代农业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柿子产业化项目,每年可生产供应高端消费市场的优质柿饼3000吨以上。大福合作社与永辉、柿子红了电子商务公司达成线上线下合作,加工生产出柿饼夹核桃、柿子酒等十余种食品,创新设计的以“柿子红了”为品牌形象的布偶、扇子、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合作社还积极与西农、陕科大、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等合作,研发柿叶茶、化妆品等产品,延伸产业链。代倩带领团队发起“一生一柿”柿树认养活动,与农户签订古树保护协议,修建了中国第一家柿子博物馆。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小镇,主打柿子文化牌。

得益于“柿”头强劲的柿子产业,234户贫困户脱贫,柿农们找到了长期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从特色种植到产品深加工,再到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小柿子通过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迸发出“柿”不可挡的大力量。全县柿树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年产鲜柿6万吨,加工柿饼1.2万吨,年产值超过8亿元。富平柿子产业正实现由“大”到“强”、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如今在富平‘一棵树,两袋粉’都实现了全产业链。”富平县副县长杨稳山口中的一棵树就是柿子树,两袋粉则是羊奶粉和面粉。

今年,富平县乘着省上培育千亿级奶山羊产业的“东风”,全力打造300亿元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建设“国际羊乳之都”。在金牛乳业、红星乳业等6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现已建成现代奶山羊产业园区3个,全年奶山羊养殖和加工总产值超过20亿元。

面粉行业利润薄,一斤面粉的毛利润也就几厘钱。陕富面业把“厘厘利”产业做成了西部面业“巨无霸”——日加工处理小麦6000吨,年加工面粉120万吨、生产挂面15000吨、加工小麦胚芽粉1000吨,全国面粉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不仅有粮食加工、粮食机械、农业科技,还涉足旅游开发等多行业,拥有省内外6家分公司;还借助“一带一路”优势,把生意做到了哈萨克斯坦。

为了拉长产业链,陕富成功研发出小麦胚芽粉、苦荞营养专用面粉(糖尿病专用粉)、油条专用粉、旗花面、岐山哨子挂面等产品。占地500亩的陕富食品工业园中,正进一步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开发胚芽油、小麦胚芽保健品等系列产品。

“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

种了大半辈子瓜菜的赵可合愈发意识到:大伙光靠卖瓜菜获得的收益占比已经越来越少了。“原来只知道等客商上门,现在不仅‘上了网’,还发展采摘园,城里人帮着摘,更贵嘞!”老赵还发现,有老乡在采摘园旁开起农家乐,既不耽误种地,又挣了钱。

三产融合发展,各个环节都增值,产生了乘数效应:以奶山羊为例,平均一只成年母羊年产奶500公斤,鲜奶收入3250元;若加工纯羊奶粉,能生产71.4公斤,实现产值约5355元,增值1.65倍;加工成婴幼儿奶粉,可实现约产值7000元,增值2.15倍。

▲柿子红了电子商务公司线上销售柿饼

▲当地农户采摘金银花

29岁的县城姑娘李焕回乡创业,在中华郡景区开了一家奶山羊天然手工皂门店,由关中奶山羊合作社提供新鲜羊奶,除了加工销售,还有制作体验,月收入2万多元。

几团彩色的面泥、两个小木棒、几根竹签,加上画糖人、捏面塑的手艺,这就是东华街道田卫军谋生的全部家什。他把爱好当成事业,自创的小柿人表情包、小猪佩奇糖人颇受学生群体青睐,游客体验做糖人也成为街头一景。

集特色餐饮、景观农业、主题文化展示和中华文化研究于一体的中华郡,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50万人次,创造了1000余个就业和创业岗位。景区负责人李军峰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五一”小长假,小吃风情街每天营收都超过35万元,138家店铺中有70%是周边村民的三产,仅富平特产店的琼锅糖、柿饼一天能卖上万元。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每当初霜新上,漫山遍野的柿子一片红彤彤,农人穿梭其中,采摘、削皮、挂件、晾晒,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摄影达人闻风而来,游客络绎不绝,吃一餐地道的农家饭,体验一把乡野劳作的乐趣。

这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曹村镇马坡村柿农马建利将老宅改造一新,房前屋后搭上柿架,院里开辟一块菜地,再养几只鸡鸭,还新打了7孔窑洞,当上了集民宿、农家乐为一体的客栈老板,柿子节前后每天都有几千元进账,去年一年挣了20万元。

近年来,富平县先后举办了槐花节、柿子节、葡萄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打造了以荆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到贤休闲农业产业园、美原频阳古镇、淡村红色文化小镇、曹村柿子风情小镇为代表的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使农业和旅游成功“牵手”。

农业+旅游=附加值、旅游+农业=新业态。如今在富平,蔬果不仅是产品,农耕不仅是劳动,而且是浓浓的乡村体验,牵动着农民的钱袋子;农特产品不再是“土特产”,而且是集品牌塑造、乡村营建、旅游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地方名片,拓展着农业的新功能。

>>点评

让农业接二连三“飞”起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富平县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解决了“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两个难题,还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三产有机融合,唱响了富平县乡村振兴的“重头戏”。

省委农工办农村处

猜你喜欢
富平县富平柿饼
小花船
富平人的性格
躲太阳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家乡的柿饼
首部《富平县志》记
晒柿饼
晒秋
核桃柿饼卷DIY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
富平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要意义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