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8-06-23 11:22李其非朱美玲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李其非 朱美玲

摘 要:在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依照评价目的,从运行管理保障、运行管理水平及运行管理效益3个准则层入手,构建了适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并对各级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同时,在综合指数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模型,并制定了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级。

关键词:工程运行管理;指标体系;综合指数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275.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5.012

Abstract: Combin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management status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purpose, from the three criteria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assurance,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benefit, the paper constructed an index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efficient irrigation projects, including three first-level indicators, six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fourteen third-level indicators, and provided detailed explanations for all levels of indicators. At the same time,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synthetic index law, the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levels were formulated.

Key words: project operation management; index system; synthetical index method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建好工程只是开始,工程投入使用后有效的运行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可以持续运行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为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的好和运行可持续的目标,各地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工程特性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1]。与此同时,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是对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客观考核,通过运行管理评价,分析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为提高和改善运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在充分了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管理学理论,旨在构建一套适用于评价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指标体系,为开展工程运行管理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目的

构建指标体系是实现评价工作的首要条件,其目的[2]在于:(1)通过评价,考察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如采用的管理機制与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满足工程运行管理的需要等;(2)通过评价,反映工程的实际运行与使用情况;(3)通过评价与分析,考察运行管理的机制与方法是否实用,即在采用此种机制与方法后,运行管理工作是否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2 指标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管理系统包括五大要素: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主体、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环境[3]。针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而言,其目标是通过采用有效的运行方法与管理措施,使工程与工程设备得到有效的使用和保护,使工程的效益可以得到充分、长久和持续的发挥;其对象为工程系统包含的各组成部分,如首部工程、输配水管网工程等,工程实际情况的好坏是对运行管理工作的直接评价,也是工程效益能否得到发挥的基本条件;其主体为工程运行管理的管理人员与管理组织,管理主体是管理工作机制与方法的具体执行者,是工程对象运行的操作者,管理主体的建设是否完备将影响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其机制与方法是进行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时使用的各种工作方式、途径和手段等,如针对管理主体的差异采用的有效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的制定、工程的运行操作规范等;其环境是指开展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过程中,影响运行管理实施和运行管理功效的内部与外部因素的总和,如工程管护资金的落实、工程受益农户接受情况等,管理活动受到管理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又对管理环境起到反作用。评价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全面反映各要素的情况,并且要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般而言,评价准则位于指标体系层级结构中的首层,是对选取的指标进行分组的重要依据,是体现指标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机组成部分[4]。评价准则要实现评价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5]。

1.2.1 运行管理保障 运行管理保障措施的到位与否是能否有效开展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开展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首要工作即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保障措施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际运行管理工作的好坏。

1.2.2 运行管理水平 运行管理水平是对实际运行管理工作效果的直接评价,是考核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1.2.3 运行管理效益 运行管理效益反映的是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所创造的效益,主要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体现。有效的运行管理工作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对运行管理工作产生效益情况的一种评价。

1.3 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充分了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需求、运行管理工作体系,遵循管理系统要素和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与权重详见表1。

1.4 指标的解释

1.4.1 组织机构建设程度 该指标是根据机构设置完善程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能力、配备管理人员数量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等方面综合进行判定,其建设程度的完备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运行管理工作的水平(表2)。其中,机构设置完善程度考察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情况,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能力反映人员进行运行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是否进行了上岗前培训。

组织机构建设程度计算公式为:

1.4.2 运行管理机制完备程度[6] 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管理组织开展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保障条件,指标根据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如组织制度、章程制度、工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惩与考核制度等),产权落实情况,运行管理技术服务支撑,管理模式建设,运行管理档案建设与质量情况等进行综合判定(表3)。

具体评价标准:规章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是否满足工作需求、是否得以有效执行;是否落实工程产权;有无运行管理技术服务支撑、技术支撑水平如何;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是否设立运行管理档案、档案质量情况。

运行管理机制完备程度计算公式为:

1.4.3 管护资金保障率 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以一个灌溉年为周期)工程运行管理所需资金与实际可使用管护资金情况之比,该指标用来反映管护资金的保障情况,充足的管护资金是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保障条件。其计算公式为:

管护资金保障率=可使用管护资金数额/实际需要管护资金数额×100%

1.4.4 水费收取率 根据水价改革工作的要求,现行水价组成标准中含有末级渠系维护费,用来作为部分工程系统的管护费用。因此,收取的水费是工程运行管理资金的另外一种来源保障,用水费收取率这一指标来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以一个灌溉年为周期)水费的实际收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水费收取率=实际向用水户收取的水费/应收水费×100%

1.4.5 工程设备完好率[7] 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一般以一个灌溉年为周期),高效节水工程系统内,管护完好的工程与工程设备占工程与工程设备总数的比例,是反映工程与工程设备实际运行管护现状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工程设备完好率=管护完好的工程与工程设备/工程与工程设备总量×100%

1.4.6 稳定运行率 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一般以一个灌溉年为周期),高效节水工程系统内,能够稳定运行的工程设备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是反应工程设备工作性能与实际运行情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稳定运行率=稳定运行的工程设备数量/工程设备总量×100%

1.4.7 运行维护效率 该指标是指工程设备出现损坏与故障时的维护效率,以出现损坏到修复完好达到可运行状态实际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评价标准。

1.4.8 人均管理面积 该指标是评价运行管理主体对工程实际管护效率的指标。人均有效管理面积越大,通常表示运行管理的效率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管理面积=高效节水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工程系统管理员人数

1.4.9 工程供水保证率 该指标是指一个灌溉周期内工程实际供水量与工程计划供水量之比,是体现工程实际运行情况与评价运行管理效率情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供水保证率=工程实际供水量/工程计划供水量×100%

1.4.10 系统运行管护成本 该指标用来评价在灌溉周期内,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系统运行管护成本越低,表示运行管理工作节约资金能力越强;系统运行管护成本越高,表示运行管理工作节约资金能力越差。成本包括:工程系统、设备的运行、管护,单位面积灌溉费用等总值。

1.4.11 节约管理成本 该指标指的是节水灌溉工程采用此种运行管理机制与农户传统自管形式相比,节约管理劳动力的成本。采用有效的运行管理体系可以减轻用于运行管理的劳动强度,减少管理劳动时间,降低用工人数,相应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节约管理成本=[(自管形式下单位面积用工-采用有效运行管理机制单位面积用工)×灌溉面积×管理费用]/(自管形式下单位面积用工×灌溉面积×管理费用)×100%

1.4.12 损毁工程设备价值占比 该指标是指一个灌溉年度内,因运行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工程系统内损毁的工程设备价值金额占工程系统设备总价值金额的比例。该指标计算结果值越小,表示损坏的工程设备价值越低,运行管理工作保障工程价值能力、节约资金能力越强;相反,指标计算结果值越大,表示损坏的工程设备价值越高,运行管理工作保障工程价值能力、节约资金能力越差。其计算公式为:

损毁工程设备价值占比=损毁工程设备价值金额/工程系统设备总价值金额×100%

1.4.13 节约劳动力程度 该指标是指与传统农户自管模式相比,当前管理主体采用的管理模式单位面积下节约运行管理人员数量程度。

1.4.14 农户接受程度 该指标是指工程辖区内接受当前运行管理机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用于衡量农户对运行管理主体工作的满意程度[8]。受益农户的接受程度对开展运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农户的接受程度越高,对管理主体开展运行管理工作越有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效果會越好。与此同时,良好的运行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农户对管理主体工作的接受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农户接受程度=工程辖区内接受运行管理机制的农户数量/辖区内农户总数量×100%

2 评价方法与基本原理

2.1 评价模型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是在综合指数分析法(synthetical index method)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是用一系列指标的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后得到的指数,并用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和模糊评判法取得的数值进行累乘,并逐级相加,然后计算出运行管理综合效果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一般而言,综合指数值越大,反映工作质量越好。综合指数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各单项指标的指数;(2)确定各项指数的权数;(3)将各项指数乘以权数;(4)加总各指数值即得综合指数。

为评价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效果及指标的合理性及实用性,本研究在综合指数法及专家打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评价函数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F(x)=A1T1+A2T2+A3T3

=A1( B1Z1+B2 Z2)+A2(B3Z3+B4Z4)+A3(B5 Z5+B6Z6)

=A1[ B1(X1W1+X2W2)+B2 (X3W3+X4W4)]+ A2[B3(X5W5+X6W6)+ B4(X7W7+X8W8+X9W9)]+A3[B5 (X10W10+X11W11+X12W12)+B6(X13W13+X14W14)]

式中:F为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数值;A 为一级指标实际值,T为一级指标权重;B为二级指标实际值,Z 为二级指标权重;X 为三级指标实际值,W 為三级指标权重;n 为各级指标及各级指标权重个数。同时,该模型应满足条件W1+...Wn=100%。

2.2 指标权重计算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征询同行专家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在向各专家充分解释指标内涵的基础上,由其对指标各权重进行赋值,将赋值结果进行汇总后对指标权重的离散性进行检验,对争议性较大的指标权重进行二次赋值,在充分征求和综合各专家意见后确定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10]计算见表4所示。专家分为管理主体主要负责人、村干部、水利部门管理人员、水利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的专家、工程管理人员、农户、工程相关利益人员。

定量指标分析数据直接根据指标解释的相关公式计算获得;定性指标数据直接根据专家打分,取平均数获得[11]。通过计算整理后,在指标实际值的基础上,根据指标属性确定打分标准。

2.3 评价标准

结合专家的意见建立以下评价标准(表5)。

2.4 评价等级

为了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综合评价,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将综合得分分为 5个档次,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运行管理工作的综合水平,见表6。

3 结 论

良好的运行管理情况是保障工程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而且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较为复杂多变,对运行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较多,因此构建运行管理综合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遵循相关原则和逻辑关系,建立了一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生顺.浅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与运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2):64,71.

[2]王莹.关于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疆水利,2015(4):5-8.

[3]王春霞. 新疆牧区水利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后评价[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15(5):68-70.

[4]范婷,朱美玲.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指标体系研究[J].节水灌溉,2016(7):84-85,92.

[5]范婷,朱美玲.基于BSC的农业节水技术公司化服务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节水灌溉,2016(1):85-88.

[6]张刘洁,朱美玲.农业合作社滴灌管理模式综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节水灌溉,2016(4):78-81.

[7]张刘洁,朱美玲.基于SIM构建农业滴灌管理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J].节水灌溉,2016(7):88-92.

[8]王成福,刘军,朱美玲.农业节水公司托管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节水灌溉,2016(3):72-74,79.

[9]周锋,胡阳,陈丹,陈菁.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5(6):6-11.

[10]秦毅,国书龙. 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后评价综述[J]. 东北水利水电,2012(8):59-60.

[11]刘佳莉,李元红,张新民. 甘肃省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后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及效应评价[J]. 节水灌溉,2010(1):31-34.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军事体育训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