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中智慧见

2018-06-23 08:31肖筱萌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智慧

摘 要: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一种格式化、随笔式的文学样式——“清言小品”靡然成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清人张潮的《幽梦影》。它“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所发者皆未发之论”,时人称之为“快书”“趣书”[1]。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表现手法出神入化,称得上是明清时期小品文的奇葩。本文主要研究其成书与刊刻、体裁、主题及语言等方面所蕴含的智慧之所在。

关键词:《幽梦影》;智慧;审美

作者简介:肖筱萌(1999-),女,汉族,江苏如皋人,江苏省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一.成书与刊刻的智慧

成如容易却艰辛,一部好作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幽梦影》也不例外。正如张潮在给好友孔尚任的信中说的:“拙著《幽梦影》,今年欲付梓,留木以待,补评尚可增入耳。[2]”原来这本小书虽然“不盈一握”,但它是由作者把平日里所写的随笔陆续交给朋友传阅点评,收集他们各式各样的跋语、小序和题词,最后把他们汇集一处。初版之后就有了最原始的沉积物,就这样经年累月一层一层往上堆积,每层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把一个个人写作行为演绎成了一种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一种集体创作。这本当初并不起眼的小书从1697开始动手刻印,前后历时十年到1707年完工。最初稀疏、简略的纸页空白不再。全书共有219则张潮的格言、清言、韵语,共有130位文人歷经十年时间参与点评579则。这些点评或是对原文内容的抒发,或是评者自己观点的表达,篇幅可谓短小,形式上多对联式、重叠式的丽句韵语,其情其景蔚为壮观,令人唏嘘。

发端于一人之随笔,引发一个时代百数位文人的热烈参与,这样的文化智慧无不令人称奇。评述八十三条,居点评者之首,张潮忘年之交张竹坡就深得其昧:“尝谓古今无一画云手,不谓《幽梦影》中先得我心”。且时常诵读,不断加作批注评点,直至生命的最后[3]。

在这本书中,时间似乎成为了永恒,一些已故的文人与年轻一代的热烈对话,让智慧闪烁书间,亘古如斯,令人感怀。

二.体裁创新的智慧

“清言小品”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启蒙于魏晋,盛行于明末清初,屠隆的《婆罗馆清言》、洪自诚的《菜根谭》等都耳熟能详,而作为一种臻于成熟的文学体例,当属《幽梦影》。它“独出机杼,成一家之言”的创格,无疑开创了评语参错文本中的著述体例。这一百多文人的评语轻松诙谐,幽默生动,颇有现代“论坛”之气象、当今微博之景观,读来让人趣味盎然。

比如像第五则的经典对话:“为月忧云,为书忧蠧,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这里所说的几种忧虑都是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与珍重,表达了作者的爱美之心和文人的多愁善感。接下来的六则跟评更是风格迥异。如余怀所说:“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他认为若像原文中说的一样,人生中就没有快乐了,而孙致弥则深感共鸣,“泪湿青衫”,赞同了这一说法。幽默的是江含徽,他说“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张竹坡却令人捧腹地回复道:“江子此言,直是为自己忧蟹耳。”,最后, 尤悔庵的跟帖无不令人忍俊不禁:“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上交流互通,各抒已见,真可谓妙趣横生,气象万千,映射出了奇特的审美情趣和智慧光芒。正如清人杨复吉在《幽梦影》跋文中所说: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诗言隽旨,前于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眉飞色舞。洵翰墨中奇观也。

因此,《幽梦影》不仅继承了清言小品简洁深邃、韵散相合的语录式特色,而且创新了“以评语参错其中”的体裁,在评点史上可说是划时代的事件[4]。

三.主题中的智慧

《幽梦影》取自“幽人梦境,似幻如影”之意,张潮江东同学孙致弥序中云:题之以“梦”且“影”者,梦也者,乃其所以为觉;影也者,乃其所以为形也耶?道出了“梦”正是其所以能够觉知、“影”也正是事物所以为形的本质意义。同样,清人江之兰在《幽梦影》的跋中也对此作出了精妙的诠释:“心斋之《幽梦影》,非病也,非梦也,影也。影者为何?石火之一敲,电光忽一瞥也。”其以佛家的电光火石来理解人生之短暂,生命之倏忽,这样就把主题聚焦到“影”上了,定义为那些使我们的灵魂放空、奔放,乃至震撼的如梦幻般的一个个瞬间。

生活中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善于截选日常片段的张潮抓住了,并以一种“标本”式的展示来分享给读者,生活中的琐碎寻常之事,通过他的描写,就能从简朴中感受出趣味,于平实中观照出优雅[5]。比如第三四则:“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这种近似孩童般天真幼稚的话语难免会让人会心一笑,然而,一种虚空的美感又直袭而来,只觉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趣味盎然。

同样是写月亮,《幽梦影》所提炼出的主题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更有风味。无论是第一一六则的玩月之法,还是第八三则对月亮的情感体验,张潮和他的文友们都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此寄托人生情怀,让自然现象赋予生命意义。

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日常点滴的细心体察,还是对芸芸众生,世间万象的人生体验以及对自然界所蕴藏的禅机妙理的开悟。每一个主题都表达了作者赋予自然人格,感悟生命真谛的深刻内涵。

四.语言中的智慧

颇似现代版“心灵对话”的《幽梦影》,其语言智慧也让人玩味不尽。通篇如行云流水,清新质朴,且说理通透,开合有度。“当代”不少名家纷纷对此大加褒扬。曼持老人余怀在《幽梦影》的序中为其作出这样精妙的评价:“其《幽梦影》一书,尤多格言妙论。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展味低徊,似餐帝浆沆瀣,听钧天广乐,不知此身在下方尘世矣”;王啅认为“今举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钧天之奏,有旷若空谷之音”;石庞赞其“清如梵室之钟,令人猛醒;响若尼山之铎,别有深思”。

的确,《幽梦影》中的格言警句大都短小精悍,清新雅致,字字珠玑,没有冗长的说理,没有繁复的点缀,有的只是字里行间的灵秀之气。

像第四则“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第六二则“春雨如恩詔,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等等都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深厚的文字功力以及熟稔的语言能力。

《幽梦影》里平和率真的语言也领智慧之先,如第一一则“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第九六则“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等都蒙上了一层朦胧如花影的面纱,在夏夜里风檐展书读,总让人觉那珊瑚般的字句琳琳琅琅,了透无常,韵味无穷。

妙不可言的要数那些精致的排比和对偶了,像第七则“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第十二则“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像这些贴切比喻与生动想象的句子在这本书里可谓俯拾皆是,它们或使道理更加清晰明快,发人深思,或使美景更加富有情景和张力。总有悦耳之声让人浮想联翩,心旌荡漾。

《幽梦影》极具睿智的语言风格也吸引了众多后世文人雅士关注的目光,当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每每提及于此,都动情不已。他说: “大自然有的是声音、颜色、形状、情趣和氛围;人类以感觉的艺术家的资格,开始选择大自然的适当情趣,使它们和自己协调起来。这是中国一切诗或散文的作家的态度,可我觉得这方面的最佳表现乃是张潮在《幽梦影》里的一些警句。[6]”

五.结语:

三百多年前,张潮和他的文友们历时十载“微博体”的时空穿越,成就了《幽梦影》这样一部大智之书。

“一代才子”章衣萍在对此评价时也难掩内心的激动:“《幽梦影》,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心斋思想言论,正如知堂先生所云: ‘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

《幽梦影》之后,颇有一些效仿之作,如清代朱锡绶的《幽梦续影》和近人郑逸梅的《幽梦新影》,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无法超越原作[7]。

《幽梦影》也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新书》中就收有《幽梦影》。林语堂在其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专门列有“张潮的警句”一章,在美国出版后,立即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畅销书之一,同时他也将《幽梦影》介绍给了英美读者,她荣幸地被称为“东方人的智慧书”[8]。

参考文献:

[1]张潮撰 尤君若评注《幽梦影》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张潮 《寄复孔东塘主政》,《尺牍偶存》卷五。

[3]刘和文.张潮研究第120页[M].安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4]刘和文.张潮研究第137页[M].安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5]张潮撰 尤君若评注《幽梦影》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民国丛书》第二卷六十五。

[7]张潮撰 尤君若评注《幽梦影》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刘和文.张潮研究第138页[M].安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审美智慧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