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视域下的《沉没的方舟》

2018-06-23 08:31牛姗姗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宗教内涵分类

牛姗姗

摘 要:《沉没的方舟》是瓦尔拉莫夫的代表作。题目中就透露出明显的宗教意味。作者把布哈拉比作上帝的“方舟”,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性格各异的主人公交织碰撞,他们不断地追寻探索,最终领会了上帝的真谛。本文通过分类,把作品中的各种宗教意象与内涵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希望通过笔者的整理与综述,读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宗教;分类;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一、从主人公看小说的宗教内涵

小说中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我们仅就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作品的宗教内涵。

(一)玛莎

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做玛莎,而玛莎正是圣母玛利亚的昵称。作者用玛莎命名圣女,意在表现俄罗斯宗教信仰中的圣母崇拜性质。作者通过刻画玛莎坎坷的命运表现出东正教所宣扬的苦难意识。玛莎从幼年起就经历了许多苦难。她是计划之外的孩子,母亲并不想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因此她出生后就被丢在猪圈里,后因被雷劈却奇迹生还被称为圣女。父母去世后,一个人前往彼得堡投奔姐姐,却又因图谋不轨的姐夫而离开姐姐家,在火车站流浪。期间被居心叵测的雕塑家拍了裸照,后为求庇护而嫁给了脾气古怪身患重病的院士。尽管承受着命运不断地捉弄玛莎仍然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坚信上帝没有抛弃她。

(二)伊利亚

男主人公名叫伊利亚。伊利亚是圣经中先知的名字。上帝委任他去告诫无视上帝神权的以色列王亚哈,以色列人即将受到可怕的惩罚,天会接连几年不下雨,地上也会好几年没有任何露水,田里的作物都会枯萎,以色列全国将陷入大饥荒的灾难中。而亚哈却只当伊利亚的话为戏言,结果连续好几个礼拜、好几个月,以色列全国大旱,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人们一粒粮食都收不到,饥荒来临了。这段圣经中的情节与小说中男主人公伊利亚想要拯救布哈拉,结果却被无视被关进地牢,最后布哈拉覆灭有着巧妙的相似。

男主人公伊利亚同样是苦难意识的代表。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后,他自愿来到偏僻贫困的小镇支教。他不但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还用自己的钱订阅大量的杂志报刊 。当他发现布哈拉的孩子们知识匮乏的时候,他立下誓言,只要有一个布哈拉的孩子不认识字,他就不离开。他爱恋着圣女玛莎,却被柳波定义为邪恶的性欲。苦闷的伊利亚变成了酒鬼,清醒后他懂得了世间所谓真理的暂时性及谎言真相,明白了布哈拉永恒精神信仰的珍贵。他多次守护玛莎,最终把她带回了布哈拉,自己的生命却受到了威胁。

(三)瓦西安

主教瓦西安是小说中又一重要人物。他本名叫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古季诺夫,与圣经经典桥段浪子回头中的主人公瓦西里同名。瓦西安曾是一名学者,厌倦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后,他选择成为一名编辑,他四处寻找素材,渴望做出一番让世人惊艳的成就来。后来他意外地发现了布哈拉,这里虔诚的信徒让他为之触动,他产生了想要保护这里不受外界浸染的想法,于是他成为了主教瓦西安,并把布哈拉封闭起来,为了维持这里永恒的神圣。可毫无信仰的瓦西安其实是在痛苦地坚持着 这一切,他的内心一直被外界的诱惑所牵绊。为了维持布哈拉表面的神圣,他甚至与骗子们做着可耻的勾当。而遇到玛莎后,瓦西安慢慢醒悟了,他意识到自己对布哈拉的人民所做的一切是多么残酷与不人道,他同样意识到如果灵魂是污浊的,表面的神圣与信仰毫无意义。于是他拒绝了邪恶的诱惑,最后在大火的洗礼中与布哈拉的信徒们一同升入天堂。不难看出,瓦西安是作者笔下深入灵魂的浪子回头的典范。

(四)柳波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苏联的解体,信仰的缺失,人们在世纪末的恐惧下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打着拯救命运,净化灵魂的幌子来危害社会谋取私利的骗子。而柳波就是这样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敌基督形象。他本因强奸女童而被阉割,却借此成立了阉割派,打着净化灵魂的旗号,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私利與私欲。最后主教瓦西安把自己与柳波绑在一起葬身火海,也是作者借瓦西安之手表达出上帝对敌基督的胜利。

二、神秘的数字

(一)四十

小说中曾多次出现四十这个数字。数字四十在圣经上是极有豫表意义的。简单说,四十是试炼、试诱和受苦的数字。

1. 象征一代和受试探的次数。挪亚时代,上帝降洪水在地上四十昼夜。雅各去世后,熏尸四十天。

2. 摩西在西奈山上住了四十昼夜。摩西在埃及四十年,在旷野牧羊四十年。

3. 以色列人的代表窥探迦南地四十天。 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四十年,吃吗哪四十年。

4. 神给尼尼微人四十天悔改的机会。

5. 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

6. 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受魔鬼试探。 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四十天之久。

7. 恶人若该受责打,……只可打他四十下。

“四十”是人世间的时间的一个完全的数。“四十”也代表着生命的轮回与重生。因为四十周,正是胎儿在母腹中被孕育所需的时间。小说中“玛莎和校长经历了40天的跋涉到达布哈拉”,所表现的正是主人公们为了追求灵魂的纯净与圣洁所承受的苦难。而“寻找救助的异教徒,经历了40天到达布哈拉”,所表达的则是生命的轮回与重生。因为异教徒们到达布哈拉后,因为种种原因摒弃了之前的生活方式,而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四十二

圣经诗篇四十二章写到: 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我从前与众人同往,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神的殿里,大家守节。我追想这些事,我的心及其悲伤。”回想过去怎样和大家一起崇拜神,而现在又是如何的寂寞,就难免心中会悲伤。思想过去怎样踊跃崇拜耶和华,现在却心中渴慕与他亲近。这样表示渴慕见他,就是希望神再赐大复兴。在神面前倾心吐意,渴望神再赐恩,再赐机会,在他面前和大家一同欢喜快乐。小说所处的时代正值苏联解体,社会转型,人们信仰缺失。建于苏维埃时期的小镇四十二,那里到处都是“酗酒、放荡、电视、扑克牌与赌博、谣言、偏见”,“商店里的货物从来没有充足过”,“人们卑微无权,一切人性的东西都被压抑”。由劳改犯逐渐形成的苏联四十二镇是对苏联政府社会主义理想的讽刺。四十二镇是俄罗斯社会的缩影,作者笔下所展示的正是极权主义领导下的苏联乌托邦破灭后的社会,一片糜烂与颓废。

(三)十二

随着一场大火,布哈拉覆灭了。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伊利亚仍旧留在那里,并与阉割派的门徒生下十二个孩子。他教他们识字,给他们讲世界、历史、上帝、星星与遥远的大陆。他阻止了想要阉割孩子们的异教徒,虽然伊利亚最终惨死在阉割派的手上,但是他的孩子却走出了布哈拉,成为了他生命的延续。正如耶稣差遣十二门徒传播上帝之道一样,这十二个生命意味着上帝真理的复活。而父亲的死,也完成了对“耶稣殉难”神话的后现代消解。

三、巧合的事件

(一)伊利亚预言家节

玛莎被劈中这一天是伊利亚预言家节。伊利亚神深受俄罗斯东正教教徒尊敬。传说他生在巴勒斯坦的法维格城,成人后,为救身处水深火热的庶民,他与暴君进行了勇敢的搏斗,成为古犹太雷神、电神及其他天空力量 神的综合形象,传入俄罗斯后,与斯拉夫雷神、电神融合为一。人们习惯认为他是总管雨、雹、雷、电的神。玛莎在这一天被 雷劈中,这似乎是在预示着已经选中这个十四岁的女孩与众不同的一生。

(二)升天斋戒节

在布哈拉被囚禁的伊利亚,是在升天斋戒节这一天被释放的。《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忏悔是大斋节的主题,目的是纪念耶稣受难。此处也不难推测出,作者赋予伊利亚的是受难基督的身份。

结语: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瓦尔拉莫夫对俄罗斯社会现状理性客观的洞察力让人赞叹。作者用《沉没的方舟》这样一部有着深厚宗教内涵的作品来警醒人们要理性对待宗教与信仰,以及社會中的种种诱惑。他告诉我们仅形式上的坚持与虔诚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心中的上帝才会为我们的灵魂提供庇护。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雷永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刘涛,瓦尔拉莫夫创作中的末世论倾向[J].俄罗斯文艺,2004(3).

[3]瓦尔拉莫夫.沉没的方舟[M].苗澍,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王康康,方舟中承载的宗教情怀——解读瓦尔拉莫夫《沉没的方舟》[J].俄语学习,2013(11).

[5] 赵建常.开端就在终结中——评瓦尔拉莫夫小说《沉没的方舟》中的末世论倾向[J].当代外国文学,2006(3).

[6]张美,永不沉没的布哈拉方舟——论瓦尔拉莫夫小说《沉没的方舟》中的灵魂的救赎[J].临沂大学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宗教内涵分类
分类算一算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分类讨论求坐标
挖掘习题的内涵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