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另类

2018-06-23 08:31周伟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局外人对比语言学

摘 要:“多余人”和“局外人”作为文学现象中的特殊现象两者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本篇论文通过分析这两个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出现的原因,以“多余人”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局外人”的代表作加缪的《局外人》展开分析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作品语言特色等方面,特别强调从语言学的相关角度展开分析两部作品中语言特色的异同点,进而分析两个文学形象的特点。通过对比法以及实例分析等展开讨论。本篇论文尝试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因为语言学方面知识有限,使得论文的分析还不够完善。

关键词:多余人;局外人;对比;语言学

作者简介:周伟(1991.11-),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6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多余人”与“局外人”产生的时代背景

1.1“多余人”产生的时代背景

“多余人”代表着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1812年俄国打败拿破仑对俄国入侵战争的胜利,广大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势中,贵族青年开始出现政治的分化,一些贵族青年觉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到来,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和贵族阶级一起消亡,受认识上的局限,这一认识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因此这些贵族们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他们也逐渐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时代的忧郁病”。这类贵族青年的典型代表——奥涅金正,其出身望族,学识广博,但是却具有着异端的性格本质。

1.2“局外人”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西方世界正处于战争的笼罩之中,人们对社会充满迷茫、焦虑的时候,“局外人”便应运而生。莫尔索正是在这个时期的人,他们具有孤苦、冷漠、无助,但又不甘心被现实世界所抛弃,无奈他们变成为了所谓的“局外人”。二十世纪是一个重建的时代,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资产阶级文明和理性的信仰在青年当中逐渐被粉碎,一个满目创痰、惨绝人寰的绝望世界是当时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写照。这个混乱的世界被存在主义概括为“荒诞”。在这样一个“荒诞”的社会中,人产生一种与社会脱节的“荒诞感”,究其实质,正是人的觉醒的标志

二、对比“多余人”与“局外人”的异同

2.1二者形象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代表,他们都脱离了社会,都被社会边缘化了。

2.1.1在人物特点上

虽然“多余人”产生于世纪之交,“局外人”产生在文化价值变幻时期,但是他们却有着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是相似的。二者都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只是受外部世界的遗忘而慢慢消磨殆尽。他们具有矛盾的性格特征,即“聪明”或“伟大”性,因为他们对社会有着异于他人的清醒于觉悟意识,他们虽然超越了周围意识到社会的不合理和荒谬,但他们没有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觉悟,更没有积极地去反抗与行动,与现存秩序格格不入,最终都只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2.1.2在语言特色上

两作品主人公内心对白和外在话语都简洁明了,《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这样的话“噢,我的飘忽的青春!……我感谢你。”简单的话语却是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真实感受的流露。“局外人”莫尔索回答问题时,“人们好像把我排除在外,……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此刻,莫尔索开始意识到自己局外人的本性,被无情的忽视,任凭事态发展。每一句话都是他无助、失望、无所谓的内心感情真实表现。

在细节的刻画上,普希金在作品中通过写大自然的一些花草的细节,看似毫无关联,但正是这些细微的细节凸显人物的喜怒哀乐。还有,关于奥涅金遇到贵妇人达吉雅娜时,给公爵夫人的信以及她读信的细节,这些对女主的细节刻画将女主此时复杂想爱与不能爱的情绪完美再现。《局外人》小说前半部分,关于莫尔索母亲的葬礼时莫尔索的抽烟和喝咖啡的细节,这一系列简单的细节描写正是将莫尔索对一切事“无所谓,无兴趣”性格的恰当吻合。

2.2“多余人”和“局外人”的不同点

不同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不同,是两个形象的塑造上有各自的特殊性。

2.1.2在写作技巧上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基于第三者的叙事视角,这是普希金创新造就的抒情文学中的叙事散文,并完美地刻画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诗的节奏明快,不紧张,充分体现了普希金自由,明朗轻快的风格,每节包含了一首诗,分为四组,每行又由4个抑扬格音步组成。

《局外人》关于审讯和判决具有卡夫卡作品的痕迹,其整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犯罪,让人想起西默農的侦探小说中的类似情节。奇特而新奇的风格造就了鲜明的反面人物形象,他不期望外界,只想保持自己的个性纯洁。

2.1.3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普希金把自己特色与拜伦语言特点巧妙结合起来,创造了俄国文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是小说和诗的结合体,它的整体特点贯穿于整个作品中,也体现在诗歌的格律形式中,诗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加缪在《局外人》中频繁出现的“阳光”这一意象,并用阳光衬托主人公的阴暗,这种象征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2.1.4在语言风格上

小说《局外人》采用一种枯燥、呆板、平淡无奇的言语表述,这种风格对于宣扬人生的荒诞极具表现性。开头一句:“今夭,妈妈死了。”紧接就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于不经意表现出情节的生动,形象的鲜明,整个作品中人物荒诞性更加凸显。通过这样的语言风格来展现小说的主旨思想。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语言的独具特色。不管是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是广阔的自然风光,复杂的人物心理,语言都准确明快、朴实纯真。另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俄罗斯口语、民歌的要素,再者还运用了乡村的方言、俚语、民俗常用语,使作品兼具严谨与通俗的风格。诗与小说的特点相辅相成,典型环境、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作品的语言风格更加突出。

2.1.5在修辞上

《局外人》运用三种鲜明的对照手法。一种是人的态度和人的处境之间的对比。将奔丧、婚恋、判刑三件事对照,面对母亲的去世,他显得非常冷漠;对于爱情,他是无所谓的;对于审判,他是消极和超脱的。第二种是不同人物间的态度对比,贝莱兹、辩护律师和玛丽对时间的积极态度,与莫尔索的消极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三种,人物生理和心理的对比,奔丧时主人公缺乏常人悲痛心理,只有生理上的感觉。三种对比再现主人公的局外人态度。

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隐喻的使用格外突出,他善于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不平常的组合,使他们熠熠生辉。《叶甫盖尼·奥涅金》 大量运用展示情感的隐喻。普希金特别喜欢用кипеть (沸腾), гореть (燃烧)пламенный( 熊熊燃烧的) , печальный(忧伤的)等, 这些词构成的隐喻既表情感,又有拟人的色彩。

如: Опять кипит воображение,

Опять её прикосновенье

Зажгло в увядшем сердце кровь,

Опять тоска опять любовь!…

Но полно прославлять надженных

Болтливой лирой своей.

我的幻想又有如涌潮,

我枯竭的心突然沸腾,

这沸腾的血重又燃起了

我的相思、我的爱情!…

够了!我絮絮不休的琴弦

为什么老歌颂高傲的美人?

Кипеть原指水沸腾,与воображение(想象)搭配用于转义,увядший原指花草枯萎,与сердце(心灵)搭配构成隐喻,变抽象为具体,增强语言的形象性,болтливый原意为多嘴的,这儿用于转义,这个隐喻鲜明的表明了作者对人物的贬抑态度,隐喻是这篇诗体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

三、对比两种形象的现实指导意义

3.1对语言学方面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文学分析中语言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的分析更离不开对语言特点的剖析。独特的语言魅力,典型的人物形象,内外的语言风格是一部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局外人”简练精准的白描手法表现的语言特色,看似简单的开头语结尾语却是无声之中胜有声。“多余人”中独具特色的语言特点,不仅在男女主人公的相互信件中体现,在主人公的一系列内心独白时富有哲理的话,都鲜明地塑造了一个眼高手低的形象。两部作品打破以往的从文学作品常有的形象分析,从语言学角度展开,把语言学与文学结合来赏析与分析文学作品。

3.2对文学作品分析方面

分析任何一个文学形象或者是文学作品,都离不开首先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整体内容、人物形象、题材、体裁、情节等单方面或者是多方面的展开分析。本文通过对普希金和加缪的两部作品中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多余人”和“局外人”的分析,“多余人”的继承者——默而索,也是局外人。“局外人”在被抛弃的同时也会选择主动抛弃,这一点跟“多余人”不同。从深层次去理解两个形象的特点以及隐含在形象背后的一系列其他的时代因素。通过两个形象我们能够在多层次去体会与感受其形象的魅力,进而客观全面的分析文学形象与文学作品,透过本质去分析一个或者多个文学要素,从相关性以及相异性的视角展开。

3.3对其他方面

《叶甫盖尼·奥涅金》描绘了当时俄罗斯各个层面的现状。《局外人》用自身的存在向我们展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合乎理性的,还是不可理喻的? 默而索用自己的行动拒绝进入神甫的世界,这更标志着他的觉醒:他认识到未来的生活并不真实。两部作品,两个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

“多余人”与“局外人”不仅是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既存在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他们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義。他们是时代的觉醒者,同时又不幸运的患了“世纪病”,对此为了减少这种“世纪病”的典型,在文学与现实生活中需要每一个人去改变。

四、结语

从“多余人”到“局外人”的发展,作者生动地展示了西方社会时代的变革——封建农奴到资本主义,客观地让读者看到了西方社会的一些基本方面,在我们本土有很多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多余人”与“局外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下仍存在一些这样特点的人,分析作品中的形象产生原因去指导我们去思考对待当下与未来的态度。

从分析这两个文学现象不仅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语言分析和鉴赏能力还能够对其背后所相连的一系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文气息有一个大背景有所了解,更深层次去理解文学形象背后的丰富知识,进而在新时代指导我们的审美感受与知识。

参考文献:

[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J].冯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02).

[2]加缪.局外人[M]. 郭宏安, 顾方济, 徐志仁译.南京:译林社,2007(01).

猜你喜欢
局外人对比语言学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局外人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