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地域性的成因与特点

2018-06-23 08:31马月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回民回族民族

摘 要: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并且是回族文化形成的根基,它付与了回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共同性。由于华夏长河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回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 的分布形式,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回族文化。

关键词:地域;成因;特点;多元化

作者简介:马月(1987.8-),男,伊犁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一、回族文化地域性的成因

1.地域分布的广阔性

回族的产生与中阿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前后伊斯兰教正式在中国传播,哈里发帝国的商人、使者、伊斯兰教士开始来华,大约经过五、六个世纪,来到中国的穆斯林相当一部分在我国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渐渐定居生活,与各民族通婚,繁衍后代,至宋代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发展,大批阿拉伯人进入中国,从而使伊斯兰文化进一步在中国得以存在和发展。国内55个少数民族之中,分布最广的就要属回族了,素有“遍天下”的说法。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为1058.61万人。主要遍布在国内东北、华北、西北,由东向西人口大致呈递增态势。

2.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现代的回族,汉语成为其通用语言,不同地域说不同的方言。在回族的先民最开始动迁之时,同时使用着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久和汉民族杂居,尤其是汉民族成份在回族人口中日益增长,在恒久的发展路径中,渐渐习惯于以汉民族语言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用语,并留存了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语汇。元朝当局留存有回回译史、回回掾史、回回令史,以回回文草拟文书、通译文书。同时元朝当局还有国立的回回国子监和回回国子学,讲习主要内容是新波斯文。进入明代,汉族语言作为回族的共同用语早已巩固。

回族的先民扎根华夏大地的过程既是母语逐渐遗失的过程。来自各种方言文化地域内的回民说着不同的汉民族方言,长期居住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回族人则操持着不同的民族用语,文字亦如此。在慢慢历史长河之中,回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

3.文化交流的多层次性

回族成员复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回族文化区域特色的形成。回族在华夏历史长河内不断成长,在这过程之中容纳了浩繁的外来民族要素。初期进入中国的回族先民主要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国西征把大批阿拉伯人、中亚人及波斯人席卷到中原地带。在回民族逐渐形成之后,还逐步容納了汉民族、蒙古民族、维吾尔民族、藏民族、白族、傣族、布朗族的成分。回族在容纳不同部族元素之后,不仅增加了本族的人口数量,而且进一步充裕了回族文化的多层次涵义,展现出来的是多彩的区域特色。青海的托茂人来源于蒙古族,称自己为“托茂”、“托茂家”,所着蒙古装、住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人们所说的“傣回”、“藏回”的回民,大多是来源于傣族、藏族。在他们融进回民族后,他们起先的文化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消亡,多作为回民族文化中的新元素,以富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展现在回民族生活当中。

二、回族文化地域性的特点

1.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

回民族饮食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区域性表征。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民饮食差别为例。伊犁位于新疆西北河谷地区,有着“塞外江南”的赞誉。临夏地处黄河上流,是甘肃西南部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由于回族构成的复杂性,一部分中亚的融合人群有食用马肉的习惯,伊犁的回族往往生活在哈萨克人游牧的北疆,受哈萨克人的影响通常食用马制品。临夏的回族是禁忌吃马肉的,他们以面粉为主食,擅长制作各种面食品,或煮或蒸或炸或烙;肉食方面主食牛、羊肉、家禽。

2.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点

中华大地上各地域的回族建筑与住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帐篷式的居所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住宅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便于迁移。干栏式的房屋主要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住宅形式,这与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身处祖国不同区域的回民因地制宜的形成了自己迥异的居所。身处青海的回族多居住在一家一院的平房内;托茂人则是每户人家都拥有自己的蒙古包;黑龙江地区的回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多住土屋草房;居住在云南的回族拥有多样的住宅形式,摩梭人式的回族住宅在永宁皮匠街开基村有所展现,白族形式的砖瓦住宅三方一照壁成为白族生活区域回民住宅的展现形式,回族住宅在傣族地区的展现形式又变成了竹楼草房;在藏族区域的回民住所完全是藏民住所样式,通常情况下主体构造分上下层,上层有人居住,房中铺木地板,有火塘,所有人在火塘旁边就座,牲畜的栖息地则在楼下,整体结构为土木结构。

除此之外,清真寺的建筑特色也呈现在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当中。阿拉伯式风格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汉式庙宇风格和汉式宫殿风格清真寺多出现于内地,阿拉伯式、汉式宫阙式、汉式古刹式的修建风格在西北地区兼备。 喇嘛庙式的清真寺多见于“文革”前的藏族地区,两层楼房四合院形式则在贵州威宁城关清真寺有所体现。综上所述,可见回民族建筑与住宅文化的地区性特点相当突出。

3.工艺文化的地域性特点

回族的工艺文化源于伊斯兰文化艺术,且具备本族的传统特色。回族的工艺文化展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刺绣、剪纸、面花、雕刻、镜子、地毯等。回族的民间绣品具有迥异的风格,流传甚广。较为突出的是云南巍山回族刺绣,巍山回族刺绣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俗文化,回族妇女们在创作图案时大胆创新,在绣制日常用品和飞禽时绣成各式各样复杂的形态,使飞禽等体态交错在花木图案当中,求得形神兼备。在睡枕、马甲、挂画、围裙等处刺绣图案时,以外形传神为精粹,外形酷似蝴蝶的花儿,娇嫩的花瓣儿,恬静淡雅;回民的剪纸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文化对回民剪纸影响深远,潜移默化地使回民剪纸与其他文化系统区分开来,它浓缩了民族感情认知,真实记录了本民族的特性与情感,由于伊斯兰教义反对多神崇拜,故不在剪纸作品中表现偶像,较有特色的为宁夏地区的民间剪纸;回民的面花艺术制作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美味可口,人们无不有口称赞,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和观瞻。面花以麦子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想象加工创造,巧妙精心创作出来,既可食用又可进行瞻赏;回族的砖雕将阿拉伯字体图案化与中华山水国画巧妙地联结成一体,缔造出了具有回民特色的艺术;在大西北回族聚居地回民同胞家里可以找到种种制有克尔白图、山水风光画、阿拉伯语对联等工艺的镜子,有的商号专一进行回族制镜加工;回族地毯又称“回回毯”,它来源于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地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回族先民与汉族贸易往来加强,伊斯兰风格的地毯便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回族地毯善用几何图形,西北的回族无论经济状况如何家里总要以毛毯毛毡做被褥,宁夏回族地毯的染色被称为一绝,现如今化学染色技术取代了传统植物染色技术,使得回族地毯更加珍贵且别具一格。

回民族的文化是区域性的客观存在,它受中华本土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展现形式千姿百态,回民的广泛遍布使得本族对周边文化不断吸收融合,使回族文化不断充实内容、丰满羽翼,它是回族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不断实践的产物。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以回民的共同性为根基,缔造了为本族成长的有利前提。 关于回族文化地域性的成因与特点问题的探讨,不仅使人们了解到回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而且为各地区内的回族同胞提供了互相了解认识的基础,为本民族内可能发生的现实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振华 《中国回族》[J].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马维良 《云南傣族、藏族、白族和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回族》[J].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

[3]保健行 《贵州回族》[J].宁夏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

[4]范玉梅 《从风俗习惯看回族文化的特点》J[J]. 回族研究 1991年第4期.

[5]黄秋润 《东海之滨的福建回族》[J]. 宁夏社会科学 1989年第3期.

[6]刘全齐 《清真食品起源与伊斯兰文化政治的关系》[D]. 硕士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年.

[7]白崇人 《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核》[J]. 回族研究 1994年第4期.

[8]木合牙提·加海《哈萨克族文化地域性的成因和特点》[J]. 文艺争鸣 2013年第4期.

[9]程全盛 《论回族剪纸艺术中的文化融合》[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

[10]洪梅香 《别具特色的回族地毯》[J]. 宁夏画报:生活版 2009年 第3期.

猜你喜欢
回民回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吐鲁番回民街历史风貌保护性改造及景观规划设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