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见面问候的中日寒暄语的比较研究

2018-06-23 08:31董小蛟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问候熟人见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2018学年度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科研立项成果之一。课题名称:关于中日日常寒暄语表达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lshh17-18ky6。

摘 要:日语中的寒暄语,有其固定的表达形式,记忆起来也相对简单。但许多日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却并不能正确使用。究其原因,是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笔者在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习惯以汉语的思维去理解日语,形成“中式日语”,带来交流上的困扰。而“见面时问候的寒暄语”作为开启一段对话的钥匙,它的准确与否又决定了对话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以作为对话伊始的“见面问候的寒暄语”为例,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语言习惯和社会心理三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比较研究,浅谈中日寒暄语的不同之处,尝试以文化理解引导知识点记忆,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日语寒暄语的方法。

关键词:见面问候的中日寒暄语;比较研究;地理环境;语言习惯;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董小蛟,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日语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日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先に挨拶をして損はない”。意思是说“先问候别人,自己也不会遭受损失”。日本人对见面问候的寒暄语是十分重视的,在使用上也极其讲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使用的寒暄语也不同。要想正确把握这一点,就要从形成中日两国不同寒暄语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火山、地震频发,且气候变幻莫测。因此,日本人养成了和熟人见面时先谈论天气的习惯,其在表达上也相对固定,基本上为「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今日は寒いですね。」(今天真冷啊。)、「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之类。回答也通常是表示附和的「そうですね。」(是啊)。而相对于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地大物博,气候变化并不会成为我们谈论的话题,因此,在我国谈论天气没有形成固定模式的寒暄语。

(二)语言习惯的不同

日本受宗教的影响,讲求“以心传心”。因此,日本人习惯于隐晦、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语言称之为“暧昧语”。例如,日本熟人见面时会说「やあ、どうも」或更客气一点的「どうも、どうも」。这里的「どうも」就涵盖了很多层意思,可以是问候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可以是感谢的「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可以是歉意地「この間、すみません」、也可以是表达久别重逢后喜悦之情的「お久しぶりです」等等。用同一个词可以代替多层意思,这也是日语较之于汉语简单的地方。而汉语则更直接、明确,语言上重视一语道破。比如,在中国熟人见面时问候的内容会更加具体,如“你吃了吗?”“要去哪儿啊?”等等。

(三)社会心理的不同

关于日本人的性格,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在书中这样描述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1]笔者在日本生活的几年里,也感受到了日本人彬彬有礼但又内外有别、温善崇德却又等级分明的心理特点。这种社会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则更加明显。

1.上下级之间见面时的寒暄语

日本人觉得语言越长越显得尊敬,所以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使用的语言都会比较长,比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ご無沙汰しています」(好久不见)。反之,则使用的语言会短一些,如「おはよう」(早上好)、「お久しぶり」(好久不见)等等。而在现代汉语里,上下级之间不会有如此明显的语言差异。对于上级或长辈,一般也是先尊称一下对方再问候。比如“老师、早上好”、“老领导、好久不见”等等。

2.陌生人见面时的寒暄语

日本人在初次见面时,习惯于先自报家门,句式也相对固定「初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初次见面,我叫××,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自古以来受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颇深,人们只有团结一致、和平相处才能抵御灾害的侵袭。因此,日本人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先自报家门,是充分替别人考虑,方便别人称呼自己,这就体现了“和”。这时对方同样以“和”回应,且句式也较为固定「初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初次见面,我叫××。彼此彼此,请多关照。)这样一来“外部人”变成了“内部人”,日本人有很强烈的集团意识,“内部人”即为同一个集团,在今后会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而中国人,习惯于主动询问对方以表示热情和关心。因此,中国人会先问:“您贵姓?”而这对于注重隐私的日本人来说是十分忌讳的。从这可以看出,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心理,有时中国人的主动和热情会破坏日本人的“和”,从而带来文化冲突。

3.熟人见面时的寒暄语

在日本,熟人之间见面时使用的寒暄语还是比较随意的,早上见面时会说「おはよう」(早上好);久别重逢时会说「お久しぶりです。お元気ですか」(好久不见,最近好吗?);出门遇到邻居时会问「お出かけですか」(您出门吗?)等等,这些表达习惯与汉语相似。但在“和”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拉近距离、维系关系,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日语还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化。比如,之前接受过你恩惠的日本朋友再次遇到你时,会先主动提起上次的事情,并再次表示感谢,如「先日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前几天真的太感谢你了)。同样,与之前对你有过亏欠的人再次相遇时,对方也会先主动表达歉意后再展开交谈,如「先日はどうもすみません」(前几天真的太抱歉了)。

日本人的社会心理除了表现在语言上,在行为上也有所体现。中国人见面时,习惯边握手边问候,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日本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不习惯距离过近或有肢体上的接触,因此采用鞠躬作为最基本的礼仪,边鞠躬边问候是日本人寒暄时的常态。再比如,被赠送礼物时,日本人喜欢当面拆开并赞美,以表示对赠送者的尊重。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行为显然是不礼貌的,我们习惯于收下礼物的同时表达感谢,待赠送者离开之后再拆开礼物。

以上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间带来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若不加以重視,只是一味地强调背意思、记用法是本末倒置。这一潜在的危机,会带来巨大的交流障碍甚至是伤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准确把握它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日语学习中,不单单要学习它的意思和用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文化,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而这恰恰也是最有趣的环节,在兴趣中理解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注释:

[1]魏玉娟 论日语中“挨拶言葉”的文化特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第34卷 P119。

参考文献:

[1]刘艳君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现代交际》 2017年第24期P79-80页。

[2]虞建新 日语寒暄语的研究:以日本人见面时的寒暄语为例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2期P70-72页。

[3]崔敬研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长江丛刊》 2017年第29期P83-84页。

猜你喜欢
问候熟人见面
Life Story
风带来的问候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秀逗蘑菇村
最美三月天
Hola,来自加勒比海的问候
和熟人相处之道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不能见面
你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