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优18作单晚栽培的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试验

2018-06-25 08:36林飞荣刘也楠何贤彪汪恩国刘伟明台州市黄岩区种子管理站浙江台州800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7000临海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临海7000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800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花肥杂交稻穗数

林飞荣,刘也楠,何贤彪,汪恩国,刘伟明(.台州市黄岩区种子管理站, 浙江 台州 800; .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7000;.临海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 临海 7000; 4.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800)

水稻是世界上生产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全世界超过50%的人口、我国超过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稻米安全问题[1]。21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2]的水稻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明显减少,新的单季稻种植区域逐步形成,浙江省单季稻播种面积占稻谷播种面积的比例已达80%左右[3]。种植制度[4-5]、品种(组合)[6-7]、栽培技术[8-9]、气候[10-11]、病虫发生及其为害规律[12-14]等因素的变化对新单季稻区的水稻产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就大田栽培农艺影响因子而言,移栽密度、氮肥用量是其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开展单季杂交晚稻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的试验研究,对促进单季杂交晚稻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18因其高产稳产、整精米率高、口感好等特点,在台州作单季晚稻种植的面积逐步扩大,已由2015年的747 hm2发展到2017年的1 566 hm2。目前,已有一些浙优18作单季晚稻栽培的试验研究报道,其中有几篇不同种植密度对浙优18产量影响的报道,如徐刚勇等[15]认为,浙优18单本种植以密度30 cm×20 cm、30 cm×23.3 cm较适宜;徐丽华[16]认为,浙优18最适栽培密度为20 cm×23 cm,朱静坚等[17]则认为,浙优18高产最佳栽培密度为15万丛·hm-2。氮肥用量对浙优18产量的影响试验则更少,郑学强等[18]报道,在总施纯氮262.5~300.0 kg·hm-2时,浙优18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子较优,灌浆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的转运量,以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认为总施纯氮262.5 kg·hm-2较适宜。为明确浙优18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栽培技术支撑,特进行本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移栽密度试验

1.1.1 材料

试验在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岭下东村进行,前作空闲,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参试水稻品种浙优18由台州市黄岩区种子管理站提供。试验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的纯N、P2O5、K2O含量分别为46%、18%、60%(氮肥用量试验与此相同)。

1.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6个密度处理:即行株距为25 cm×40 cm(10.00万丛·hm-2)、25 cm×35 cm(11.43万丛·hm-2)、25 cm×30 cm(13.33万丛·hm-2)、25 cm×25 cm(16.00万丛·hm-2)、25 cm×20 cm(20.00万丛·hm-2)、25 cm×15 cm(26.67万丛·hm-2)。单本插。小区面积21.11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各处理间距30 cm,重复间距40 cm。试验各小区统一以过磷酸钙525 kg·hm-2、氯化钾138 kg·hm-2作基肥,化学纯N用量统一为180 kg·hm-2。

1.1.3 考查项目

考查各小区产量及其穗粒重结构(氮肥用量试验与此相同)。

1.2 氮肥用量试验

1.2.1 材料

试验在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牛极村进行,前作空闲,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参试水稻品种浙优18由台州市黄岩区种子管理站提供。

1.2.2 处理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施化学纯N量分别为0(对照)、90、180、270、360、450 kg·hm-2。小区面积16.73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四周以25 cm宽小田埂间隔。移栽密度统一为行株距23.5 cm×23.5 cm(12 072丛·hm-2),单本插。试验使用的化学氮肥为尿素。作田埂前统一施基肥过磷酸钙525 kg·hm-2、氯化钾138 kg·hm-2。

各处理化学氮肥的施用方法。纯N用量0 kg·hm-2,不施。纯N用量90 kg·hm-2,面肥施25.2 kg·hm-2,分蘖肥1施24.3 kg·hm-2,分蘖肥2施16.2 kg·hm-2,促花肥施16.2 kg·hm-2,保花肥施8.1 kg·hm-2。纯N用量180 kg·hm-2,面肥施50.4 kg·hm-2,分蘖肥1施48.6 kg·hm-2,分蘖肥2施32.4 kg·hm-2,促花肥施32.4 kg·hm-2,保花肥施16.2 kg·hm-2。纯N用量270 kg·hm-2,面肥施75.6 kg·hm-2,分蘖肥1施72.9 kg·hm-2,分蘖肥2施48.6 kg·hm-2,促花肥施48.6 kg·hm-2,保花肥施24.3 kg·hm-2。纯N用量360 kg·hm-2,面肥施100.8 kg·hm-2,分蘖肥1施97.2 kg·hm-2,分蘖肥2施64.8 kg·hm-2,促花肥施64.8 kg·hm-2,保花肥施32.4 kg·hm-2。纯N用量450 kg·hm-2,面肥施126.0 kg·hm-2,分蘖肥1施121.5 kg·hm-2,分蘖肥2施81.0 kg·hm-2,促花肥施81.0 kg·hm-2,保花肥施40.5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试验

移栽密度试验的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产量最低的是 10.00万丛·hm-2处理,为 11.374 t·hm-2最高的是 16.00万丛·hm-2处理,为 12.160 t·hm-2,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对各处理间的穗、粒、重结构进行分析,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相关系数0.91,达极显著水平;而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4和-0.840 3,分别达到α=0.05、α=0.10和α=0.05的显著水平。可见,虽然随着移栽密度增加,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却显著或比较显著地下降,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1 杂交稻浙优18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的产量表现

2.2 氮肥用量试验

如表2所示,产量最低的是不施肥对照,为10.294 t·hm-2,最高的是施纯N 270 kg·hm-2处理,为12.701 t·hm-2。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纯N用量180、270、360和450 kg·hm-2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该4个处理与纯N用量90 kg·hm-2处理的产量有显著差异,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

对各处理间的穗、粒、重结构进行分析,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0.99,达极显著水平;而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却表现为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5,均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以对照最高,达25.1 g,其他各处理千粒重在24.3~24.8 g,千粒重与氮肥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可见,虽然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粒数却极显著下降,因此,合理施用氮肥,协调好穗、粒关系,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

表2 杂交稻浙优18不同氮肥用量处理产量及穗、粒、重结构表现

3 小结

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也随之极显著地增加,而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或比较明显地减少,不同密度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极显著增加,但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却表现为极显著减少,纯N用量180、270、360和450 kg·h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该4个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纯N用量90 kg·hm-2处理和对照。综合试验结果和面上生产的调查,浙优18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视肥水条件,移栽密度以11.50万~16.00万丛·hm-2、纯N用量以180 kg·hm-2左右为宜。

本试验提出的移栽密度总体趋势要比此前的研究结果低[15-17],其中与徐丽华的研究结果相比,则有明显降低[16];氮肥用量则比郑学强等的研究结果降低31.4%左右[18]。

参考文献:

[1] 于红燕,刘世义.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9):7-9.

[2] 程式华, 李建. 现代中国水稻[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116-240.

[3] 汪恩国,刘伟明,郑永利. 单季杂交稻病虫复合为害产量损失测定与防控阈值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16,32(4)99-104.

[4] 王元元,谷子寒,帅泽宇,等.湘潭地区不同稻田种植制度粮食生产效益比较[J].作物研究,2017,31(1):7-10.

[5] 方福平,章秀福,王丹英,等.浙江省水稻生产潜力及科技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4(5):237-239.

[6] 王清峰,杨重法,程子硕,等.不同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的比较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9):1699-1703.

[7] 杨安中,吴文革,张玲,等.不同杂交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差异的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1):23-26.

[8] 刘红江,郭智,郑建初,等.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9):1790-1796.

[9] 高坊洪,周萍.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探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4(2):104-106.

[10] 胡世和,胡婷,罗四龙,等.气候因子对水稻的影响分析[J].低碳世界,2015(10):9-10.

[11] 叶宏宝,石晓燕,李冬,等.气候变化对浙江水稻生产影响的集合模拟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6,28(7):1183-1192.

[12] 杨坚伟, 杨廉伟, 丁灵伟, 等. 单季籼型与粳型杂交稻病虫发生观察及其防治策略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3): 675-677.

[13] 齐国君,肖满开,吴彩玲,等.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2010,37(3):193-200.

[14] 宋祖舜. 南京地区单季粳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5): 24-26.

[15] 徐勇刚,周爱珠,刘才高,等.种植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5):645-646.

[16] 徐丽华.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产量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1):11-12.

[17] 朱静坚,陶丽萍,周慧卿.栽培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646-647.

[18] 郑学强,闫川,黄益峰,等.施氮量对杂交稻浙优18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5):510-512.

猜你喜欢
花肥杂交稻穗数
立足常规课堂的化学微项目教学实践研究
——以“铁花肥”教学为例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送上门的花肥
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小猫花肥
水稻施保花肥与不施保花肥产量对比试验简报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