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6-25 08:36吴剑锋陈军华丽水市农业局浙江丽水323000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丽水市丽水黄精

吴剑锋,陈军华(丽水市农业局,浙江 丽水 323000)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浙西南的“天然药园”,已发现中药材资源 2 478 种,珍稀名贵药用植物近百种。丽水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处州府志》载,在处州府城之东门菜窝里药植之,以芍药、紫苏、白芷、芎、大蓟等。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缙云县是全国元胡重点产区之一[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发展潜力,2010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列入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中药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近年来全市围绕“着力发展药食两用品种,稳定发展道地药材品种,引导发展高效药材品种,保护开发珍稀药材品种”,积极推广药稻轮作和林药套种等产业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推进中药材农旅融合,拓宽中药材营销渠道,逐步形成以浙贝母、元胡、菊米、米仁、处州白莲等传统道地药材为主导,黄精、三叶青、覆盆子、皇菊、铁皮石斛、西红花、青钱柳等新兴中药材为补充的良好格局,中药材在农业产业中的新“引擎”地位日益显现。

1 发展现状

1.1 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

2017年丽水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76万hm2,总产量2.42万t,总产值8.23亿元,与2012年的1.58万hm2、2.13万t、5.66亿元相比,分别增加了11.4%、13.6%和45.4%(表1)。自中药材产业被列入农业主导产业以来,每年种植规模稳步提高,占浙江省比率一直稳定在40%以上,铁皮石斛、三叶青、皇菊、覆盆子、西红花、黄精等新兴品种的引进种植,使得种植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值显著提高。

表1 2012—2017年丽水市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

1.2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7年丽水市建成规范化中药材基地0.59万hm2,其中6.67 hm2以上连片规范化药材基地124个,创建了62个生态精品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约0.28万hm2。遂昌县、缙云县分别被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评为“浙江中药材产业基地”和“浙江米仁产业基地”。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订单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全市拥有各类中药材生产主体276家;注册商标47个,制定了《卷丹百合栽培技术规程》等市级地方标准6项,2012—2017年累计推广标准化种植面积2.32万hm2。积极探索农旅融合,龙泉唯珍堂铁皮石斛生态博览园、缙云西红花养生园、莲都夫人山铁皮石斛养生基地获“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称号,推广药-粮(菜)轮作(套种)、林-药套(间)种0.31万hm2,农业增效药农增收效果显著。

1.3 政策扶持和工商资本投入不断加大

丽水市政府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丽政办发[2012]34号),重点扶持中药材生态精品基地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如庆元县对种植浙贝母,林下套(间)种三叶青、黄精、重楼补助1.5万~4.5万元·hm-2,遂昌县支持中药材重点产业发展,着重支持三叶青、青钱柳、菊米以及药-稻轮作等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2012—2017年丽水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1.2亿元。外来企业及本地业主积极来丽水或回乡创业,工商资本注入中药材产业的规模不断加大,仅在铁皮石斛、皇菊、青钱柳、覆盆子、卷单百合等品种的投入就达4.23亿元。

2 存在问题

由于受政策、技术、市场、科研等方面的制约,目前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处于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型阶段,产业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2.1 规范化种植水平有待提高

丽水传统药材产区主要集中在缙云县和磐安县交界的乡镇,近年来各地虽种植规模发展较快,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增产增收空间受到限制,如丽水市浙贝母、元胡等繁殖系数显著低于磐安县;部分药材基地地处偏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人工成本较大,导致种植效益偏低。

2.2 全产业链条有待建立

丽水市主产药材如浙贝、元胡、温郁金等主要以原料或粗加工产品流通到磐安等市外市场,米仁、黄精、覆盆子等特色道地药材缺少精深加工。本地有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丽水众益药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中医药企业,但中药饮片加工规模小,利用本地中药材为原料的企业更少,仅有灵芝、肿节风、鱼腥草等少部分品种的中成药,中药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并未有机结合,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2]。

2.3 市场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中药材生产订单率较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对市场行情足够的了解,容易在行情价格高点时盲目引进跟风种植等,导致收益与预期落差大,如金银花、太子参、玉竹等品种在有些年份就产生了这种情况。流通体系不健全,产地市场、经销大户的仓储设施落后,农户的分散仓储不够规范[3],乡镇一级缺少中药材购销网点及规范的仓储设施,生产的药材大都以零散的收购方式销往外地,运费及中介转手等因素造成销售成本较大。

2.4 良种繁育体系有待建立

种子种苗基本处于“多地引进、品种参差;自产自销,种性退化”状态。部分大宗药材如金银花、铁皮石斛、黄精等品种,由于缺乏科学引种,造成种质混杂,产量不稳定,质量无保障;中药材野生珍稀资源因逐年采挖而减少,如三叶青、黄精、华重楼等品种,缺少野生药用植物家种良种繁育基地和体系,选育良种难度大、种类少,选育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种子种苗质量保障离实际生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5 科学研究力度有待加大

中药材科研人才特别是种植技术科研人员缺乏,科研院所对本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连作障碍治理、标准制定等方面科研投入十分有限,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薄弱;中药企业在品种选育、产品深加工开发、产业链延伸等科研投入较少,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3 对策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按照丽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生态精品农业为主线,坚持“提品质、创精品、强服务、增效益”原则,树立大中药产业发展理念,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品化销售格局,做强做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丽产药材影响力。

3.1 加快实施中药材提质增效工程

一是明确主导品种,丽水各县(市、区)结合近年产业发展特点逐步明确本地中药材主导品种,如遂昌三叶青、青钱柳;莲都铁皮石斛、覆盆子,青田百合、皇菊以及庆元黄精等。二是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对现有道地药材品种如米仁、菊米、处州白莲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减轻品种混杂,延缓退化速度,防止优良性状退化;种源外购品种如浙贝母、西红花等建设高山区域性良种繁育区,示范推广无病毒育苗;野生珍稀品种如华重楼、白及、黄精等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建立品种资源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研发仿野生栽培、清洁化生产等生态种植模式,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药材品质。四是积极推广药-粮(菜)轮作(套种)、林-药套(间)种等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效益。

3.2 加强培育中药全产业链

中药全产业链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业和中药服务业[4]。一是以现有维康药业、贝尼菲特等药企为基础,支持龙头企业以本地药材为原料生产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产品。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灵芝、薏苡、百合、三叶青、黄精等药材的饮片加工、保健制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5]。四是农旅融合,挖掘畲族医药等中药养生文化,加快中药材休闲养生经济开发,结合中药材观光、采摘游,开发农家乐保健药膳等加快中药材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如创建华东药用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中药材资源保护、种苗扩繁、中医药养生研究等活动。

3.3 提升市场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中药材市场行情监测分析,及时以丽水中药材信息网、QQ及微信群等方式向生产主体提供市场信息,预警市场风险。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药农等发展订单生产,推行合同价、保护价收购,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县、乡镇级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产地收购市场,完善产地粗加工、仓储设施。

3.4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中药材种养殖、资源保护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本土中药材产业首席专家团队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学种植技术培训,健全基层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研究中药材安全除草剂、连作障碍治理、种苗脱毒、省工节本、光伏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三是加大中医药企业深加工产品研发扶持力度,围绕中医药产业链,构建和完善覆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载体。

3.5 重抓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打造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基地生产档案制度,定期开展中药材质量安全治理行动,组织开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信用等级评价,将中药材种养殖生产及饮片生产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和政府监管机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环节集成化的质量全程控制,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安心药材原料的迫切需求[6]。加大政府推动力量,依托“丽水山耕”等区域性公共品牌,注册中药材商标、品牌,打造遂昌石练、缙云壶镇、青田阜山等一批中药材之乡,鼓励黄精、三叶青、覆盆子等品种申报国际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真正提升“丽产药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华金渭,何伯伟.浙江丽水中药材与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张翔宇,陈杰,周茂嫦,等.毕节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8):688-692.

[3] 陈菊萍.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6):25-29.

[4] 魏建和,屠鹏飞,李刚,等.我国中药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2):94-98.

[5] 刘迪,吴和珍,王平,等.湖北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战略发展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6):696-702.

[6] 马蕾,徐丹彬,陈红金,等.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16,36(4):75-80.

猜你喜欢
丽水市丽水黄精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丽水发现新物种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noleic Acid in Polygonati Rhizoma
黄精、滇黄精、多花黄精物候期差异化研究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丽水市特色足球展示
丽水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从《丽水日报》、丽水网实践看地方媒体网络问政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