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类型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2018-06-26 03:27霍瑞娟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100081
图书馆建设 2018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区域空间

霍瑞娟 (中国图书馆学会 北京 100081)

张文亮 敦楚男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 言

传统的西方图书馆空间设计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罗马式、哥特风大行其道[1-2]。近现代受新古典主义、复古思潮和功能主义等的影响,图书馆空间设计在艺术审美方面有所创新,但是本质上还是属于“以书为本”的空间设置[3];21世纪以来,数字化进程加快,图书馆空间设计开始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4]。我国传统藏书楼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式的空间管理模式。直到19世纪,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建筑受到西方影响,开始崇尚实用而且注意美观。20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逐渐实施开架借阅政策,图书馆内部空间由“藏书模式”逐步向“藏书-阅读-管理模式”发展,在建筑平面中通过基本的网格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划分,由原来阅读和藏书区分离向藏借阅一体化空间布局转化。此外,不仅局限于一般借阅流通区域,公共图书馆还扩充了儿童、盲人、教师等特种区域,对读者空间根据读者类型进一步加以细分。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容量不断扩充,面向数字资源利用的实体空间纷纷建立起来(如电子阅览室、检索室等)。近些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理念融入了图书馆空间建设之中,逐渐促进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场所的空间转向。公共图书馆空间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精神空间等多重属性纷纷涌现。

空间作为图书馆的一个固有属性,附着于图书馆建筑之中。随着新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公共图书馆界通过已有空间改造和新馆空间建设的方式,在空间设计上寻求新理念与新实际的结合,以满足新的读者需求。然而,空间的管理与设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多数图书馆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现状进行网络调查,探讨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演化规律,并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提出几点建议。

2 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我国学术界对于图书馆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建筑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总结国内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造工作经验的研究[5-7]。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一部分学者将眼光投向了国外图书馆的现代化建筑空间上,通过对国外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的图书馆建筑空间改造提出了一些建议[8-10]。在这一期间,有关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研究大大增加,研究方向也从工作经验的总结逐渐转变为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空间设计思想的探讨[11-13]。总的来说,早期的图书馆空间研究都是基于图书馆建筑实用性方面的规划、建造、改造研究。关于图书馆物理实体研究的“霸权”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图书馆的空间研究发生了转变,在追求建筑空间实用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人文性的关注。一部分学者试图从美学角度对图书馆空间进行探讨[14-16];一些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图书馆空间建设提出了建议[17];还有一些学者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研究前提,对图书馆的整体环境做出了要求[18-20]。这一时期的图书馆空间研究主要着眼于读者在图书馆内的舒适性而非图书馆空间的实用性,图书馆的空间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引入,图书馆实体空间虚拟化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这部分研究中,有相当多的学者都认为虚拟化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方向[21-22];而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将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引入到图书馆的实体建设中,创造出更加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空间[23-24]。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研究者关注图书馆空间对于各种信息手段的应用,图书馆的信息提供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此后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特征,一方面实体空间着重对人文、绿色、低碳和环保理念的研究[25-26],另一方面集中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关联和转换的研究,如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知识空间、娱乐空间和创客空间等的研究[27-30]。纵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研究,虽然研究理念纷杂、研究领域各异,但是总体的空间研究正在将公共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提供中心向现代化、智能化、人文化的信息交流型社会场所发展。

此外,近些年来国外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空间的研究也呈现出繁荣的态势,理论研究、实践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研究[31-32]、作为信息空间的图书馆研究[33-34]、绿色图书馆[35-36]、创客空间[37-38]等方面。

3 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现状

为清晰明确地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现状,本文采取网络调查的方法,通过直接访问公共图书馆网站或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检索公共图书馆空间布局图,对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查。在统计过程中,将名称不同但实际功能相同的空间区域按照大部分图书馆的统一名称重新命名,图书馆特色区域单独列出,共统计出功能区域133种。这些图书馆的馆内空间是依据读者在馆内的各类需求而设计的,空间的分类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读者需求分类情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照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5种[39];该理论后来被我国学者金更达等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总结为信息需求、环境需求、情感需求、教育需求和个性化需求[40]。将这些需求层次与图书馆内空间区域结合起来,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馆内空间的具体设计方向,明确各类型空间的发展目标,如下页图1所示。

图书馆空间给读者带来的需求体验错综复杂、相互交叉,却又互为表里、各有突出。支持实体阅读的建筑空间主要强调读者的信息需求、环境需求;支持虚拟阅读的建筑空间突出显现读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支持精神交流的空间主要服务于读者文化休闲活动,满足读者的综合性需求;支持相关服务的建筑空间着重解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馆内空间区域功能多样,各图书馆对于馆内空间的具体规划都有着不同的探索方向,根据空间类目的分类比例进行比较,我国公共图书馆在馆内空间设置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见下页图2)。

3.1 支持实体阅读的建筑空间

支持实体阅读的建筑空间是图书馆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为读者提供纸质文献阅览及借阅服务的空间,是图书馆最典型、最基本的服务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以及环境需求。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空间被要求面向所有普通居民,故而本次研究中也将儿童、盲人、老人等特殊读者阅读借阅区域提升到与常规阅读借阅区域平级的位置上。在我国,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建设有传统的纸质借阅空间,并继续丰富其馆藏文献 ;而对于特殊读者借阅区域,绝大多数图书馆都能考虑到儿童和盲人读者阅读需求,而仅仅只有少数的公共图书馆将老人读者的阅读需求纳入到空间建设中。

图1 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空间分类图

图2 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空间设置情况

3.1.1 阅览与借阅区域

发展实体阅览与借阅空间是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公共图书馆没有特定的读者群体,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类图书馆,有其固有的普适性。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能够满足社会大部分民众的需求,而积极建设阅览与借阅空间显然更加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在阅览区域方面,所有省级公共图书馆都有着相当大的阅览区域,基本上能够满足辐射地区范围内的读者到馆阅读的需求;在借阅区域方面,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能够提供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借阅服务,古籍文献一般仅能在馆阅读。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还提供少数民族文献借阅服务。同时,为拓展阅览与借阅的空间范围,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内还开设了书店,克服公共图书馆借阅空间图书更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读者能够阅览、购买更加新颖、丰富的图书文献。此外,我国还有部分公共图书馆开设了赠书阅览室,这其中包括名家藏书赠书以及普通读者的赠书,使得纸质文献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也能够使读者从图书的流通中得到更多的趣味。

3.1.2 专门读者及特殊群体区域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在地域的所有居民,而这些居民也包括儿童、农民、老人、工人、盲人等特殊群体。显然,这些特殊群体的信息需求是有别于其他社会公众的,将这些区域的建设情况纳入到本次调查的讨论中是出于对公共图书馆空间覆盖性的考量。这些空间是以传统阅读区域为支撑,根据各类型人群专门建立的基础阅读区域,这也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性要求。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拥有儿童阅读区域;部分公共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盲人阅读空间;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对老人群体的关注,天津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宁夏图书馆等专门为老年人开辟了独立阅读空间。此外,甘肃省图书馆专门为农民工提供了图书借阅、上网、劳动保障、用工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空间;湖南图书馆还开设了女子图书馆。

3.1.3 实体阅读支持区域

实体阅读支持区域是图书馆提供实体阅读的保障,也是图书馆建筑空间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按照读者需求规律合理地进行实体文献规划,完成地区读者的实体文献阅读任务。从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角度来讲,我国全部公共图书馆都应设置实体阅读支持区域,但是由于部分图书馆在其空间区域划分图上并未将此区域予以标志,因此本次调查仅对做出标志的图书馆进行讨论。在公共图书馆实体阅读支持区域规划中,部分图书馆按照文献类型进行规划,设置基藏书库、外借书库、报刊书库、古籍书库等;一部分图书馆根据地区文化或者研究方向建设了其特色资源库,如黑龙江省图书馆构建了俄罗斯文献信息中心、湖南图书馆建设了滋贺友好文库、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设置了联合国文献托存区。

3.2 支持虚拟阅读的建筑空间

支持虚拟阅读的建筑空间是实体阅读空间的延伸。一方面,馆内的虚拟阅读空间有着与实体阅读空间相似的功能属性,能够提供相似或相同的虚拟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移动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将整体图书馆建筑虚拟化,不受空间限制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类空间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3.2.1 电子阅览区域

电子阅览区域是读者通过公共图书馆内的计算机、互联网对图书馆数字文献数据库或图书馆购买的机构数据库进行访问、检索文献信息、获取电子文献的空间,包括电子视听文献阅览区域和网上电子资源阅览区域。该空间旨在拓展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满足不同阅读人群的需求。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设立了电子阅览区域,其中首都图书馆专门开设了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集合了自助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家庭虚拟图书馆等多种数字技术成果,对未来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一部分空间将图书馆书库、纸质文献阅览室集成为更加便捷的阅读空间,节省了大面积的建筑空间,却提供了相似的阅读服务。

3.2.2 移动区域

移动区域是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新环境下建设的虚拟空间,并不占据馆内的建筑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读者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时间、空间需求有了质的改变。移动区域作为传统图书馆时空上的延伸,能够使读者不受限制地访问图书馆网站、利用图书馆的各类型数字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纸质文献数字化、实体阅读空间虚拟化的结果,也是公共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中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开设了移动平台服务,涉及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馆内新闻动态、图书续借、新书推荐、讲座预告、信息检索等。

3.3 支持精神交流的建筑空间

支持精神交流的建筑空间指的是图书馆根据“第三空间”等社会公共空间理论,为读者提供休闲、娱乐、交流服务的建筑空间。这类空间强调读者的情感需求、教育需求以及在图书馆内的综合体验。

3.3.1 休闲娱乐区域和展示区域

休闲娱乐区域是公共图书馆为馆内读者提供的休闲、舒适、轻松的场所,是能够在读者学习知识的同时放松身心、聊天交流的图书馆空间,而展示区域也是读者学习之余陶冶情操的场所。近些年来,相当一部分公共图书馆都建设了专门的娱乐区域,其中大部分图书馆都设有室内外绿色休闲空间、咖啡厅,首都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设置了馆内的剧场、影院;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山西省图书馆设立了音乐休闲空间;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专门为读者提供餐饮服务;一些公共图书馆设立了展示区域,用以周期性地展示省博物馆、省美术馆、地方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上海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固定的名人书稿展。这一类型的空间更加注重多种资源的联动,将外部资源整合加入到图书馆的资源空间中,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3.3.2 教育区域

公共图书馆是所在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为读者提供公益性讲座、一定的教育培训是公共图书馆必须要承担的任务。本文进行统计时将市民教室、学术报告厅等能够进行文化传播并起到教育作用的区域归纳为教育区域。我国绝大多数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等空间,并且通过这些图书馆网站可以很轻易地在网站首页发现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安徽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和青海省图书馆有专门对读者进行教育培训的教室,天津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音乐讲座室。

3.4 支持相关服务的建筑空间

支持相关服务的建筑空间指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等知识类信息服务空间、通用服务空间以及馆员协作工作空间组成的图书馆相关服务空间。这类空间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建筑空间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信息服务空间是依托于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由图书馆员提供知识咨询服务,将读者的特定信息需求与特定馆内资源内容进行联系的空间。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均设置有咨询服务区,提供一般化的读者信息服务;大部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国家图书馆还面向服务对象进行了细分;无馆员参与服务的文献检索区域也是一部分图书馆的建设内容。通用服务空间是图书馆通过自身建筑空间提供的一般化、普适性服务的空间,且这类空间服务是通过读者自助方式进行的,其中主要包括自修室、存包处、复印中心等服务空间。此外,馆员协作支持图书馆一般工作的空间也属于支持相关服务的图书馆空间。

4 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演化特征

图书馆是变化中的活的有机体。图书馆的服务随着读者需求变化而变化;图书馆的功能性空间也随着图书馆服务类型的转变而相应的发生变化。探讨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与早期公共图书馆空间构成的区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归纳出公共图书馆空间演化的规律、特征,进而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策略提供参考。

早期的公共图书馆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为主,强调信息利用的重要性。尽管我国图书馆于1994年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受限于技术手段,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子信息服务,故而从空间构成上来讲,更加注重纸质文献功能区域的加强。不仅如此,馆藏空间还由馆员进行规划构建,以便保证文献空间的整体性(见图3)。因此,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性空间较为单一,但是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信息需求。

图3 早期公共图书馆空间构成

而在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以满足读者在图书馆体验为主,强调在各个方面满足读者需求,故而从空间构成来讲,更加注重图书馆内服务空间的多样性(见图4)。新环境图书馆的空间构建更多考虑了读者需求,使读者成为了图书馆的空间规划主体之一,并依据读者的使用方式、各类新的需求,对图书馆原有空间进行改造或直接增设新的功能性空间。分化出的和新建立的功能性空间相互融合、功能交叉、资源共享,使整体的资源配置更加全面、丰富。在图书馆的空间演化过程中,外部资源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得新功能空间的建立更为顺利。与此同时,为了服务更多的读者,图书馆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融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对比传统环境下与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架构,我国公共图书馆有以下几个演化特征。

图4 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空间构成分析

4.1 建筑空间的改造与功能性空间的叠加

对于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再造一直没有停止过,从闭架到开架,从库室分离到藏阅合一、借阅一体化,图书馆一直顺应着资源环境与阅览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从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构成来看,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革新。一方面是建筑空间的改造。这一方面的改造是在原有空间布局基础上的再设计,强调空间布局的科学性,读者体验的舒适性、休闲性,内部装修风格的人文性、美观性,是图书馆的软性再造,旨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是多元功能性空间的叠加。这一方面的构造以新增服务为基础,强调服务的多样性,读者体验的整体性,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属性,是图书馆的硬性再造,旨在增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这种再造也使得图书馆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更能吸引读者到馆阅读。

4.2 馆员需求与读者需求相融合

原有图书馆空间是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整体规划,由具有图书馆管理经验的馆员具体实施构建的,这能保证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专业性,使得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既能够满足图书馆员的工作需求也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然而,随着读者信息素养的提升,技术环境的变化,以及馆员规划与读者需求的割离,这种由专业精英主导的空间布局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馆员来讲,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一方面要符合文献排列的科学性,简化工作步骤;另一方面要符合馆员的工作定位,保障信息的有效获取。对于读者来讲,图书馆的空间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性,节省读者时间;其次要考虑到服务的完整性,使得读者在馆内接受服务具有连贯性;再有要考虑到硬件设施的舒适性;最后要考虑到读者的交流要求,对于结伴而来的读者,不能即时交换阅读体会,无疑将降低其阅读体验。从空间构成的对比来看,图书馆正在将读者需求作为其空间演化的趋向主体进行着空间改造,阅览与借阅区域更加注重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藏书空间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口味,教育空间更加关注读者的专业化教育,交流空间与娱乐空间给予了读者除信息需求外的其他服务内容。可以说,馆员需求与读者需求共同主导下的图书馆功能性空间属性将越来越丰富,而读者需求对于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4.3 功能性空间功能交互

功能性空间功能交互是新环境下图书馆功能性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功能交叉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功能交叉指的是图书馆内部不同的功能性空间区域为读者服务的功能相互重叠,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服务项目。例如,图书馆的虚拟阅读空间有着与实体阅读空间同样的阅读功能,也有着与交流空间相类似的休闲功能。资源共享指的是不同的功能性空间共同利用图书馆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达到资源互补、共同服务的目的,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例如,教育空间可以与阅读空间共享优质教材,既节省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本,又提高了馆内图书的利用率。

4.4 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相融合

一直以来,图书馆的服务范围都专注于文献信息的整理与获取,而没有涉足于其他服务项目,这固然存在没有足够重视读者需求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主要问题是图书馆并没有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外部资源融入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环境下,图书馆将自身资源与外部资源相融合的例子不在少数,如首都图书馆与外部歌舞团进行合作在其剧场进行演出;辽宁省图书馆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建设社会教育培训中心。通过这种方式,公共图书馆既能够充分发挥内部资源优势,提供优质的信息获取服务,又能够拓展新型功能空间,建设综合性、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空间。

4.5 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

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到作为场所的图书馆进行阅读、接受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终究仅仅是广大读者的一小部分。传统环境中的图书馆受到技术与资金的限制,无法为这类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故而在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空间规划只能局限于对实体空间的环境提升。但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设备的发展,为这一部分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将不再是梦想。这一空间的融合是将实体空间中的藏书空间数字化、建立文献数据库,使读者在数据库中能够得到与纸质文献相同甚至更加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将阅览与借阅空间虚拟化,利用移动设备构建阅览空间,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更为方便的阅读体验。

5 结 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域化、公共化的社会信息中心,其空间结构和空间服务理念应当根据读者的各方面需求而进行积极转变、将图书馆单纯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向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服务者、社会公共休闲空间提供者的角色进行转化。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结构不仅要考虑到传统文献提供空间的硬性建设,也要围绕读者阅读体验、舒适性要求、直接信息交流等软性要求进行空间建设,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空间。

参考文献 :

[1]Thomas R. The Nevins Memorial Hall and Library: Celebrating'Richardson Romanesque' [J].Library Journal,1985(20):48-49.

[2]Jervis S. The English Country House Library: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J]. Library History, 2013(3):175-190.

[3]罗慧敏.近现代西方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历史演进[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48-53.

[4]Sweeney R T. Reinventing Library Buildings and Services for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J].Library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2005(4):165-175.

[5]程瑞身. 复旦大学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1958(12):19-21.

[6]云南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设计二室.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计简介[J].建筑学报,1961(11):27.

[7]沈一平,徐文如,杨昌金. 图书馆书库的设计[J].建筑学报,1963(4):14-18.

[8]丁志刚,鲍振西,金凤吉. 日本图书馆现代化设备情况考察见闻[J].国家图书馆学刊,1978(1):32-41.

[9]杨 芸. 图书馆建筑的现代化趋势[J].建筑学报,1979(2):56-63.

[10]黄万新. 关于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一些新特点——西德业务考察汇报之一[J].图书馆学研究,1982(4):104-108.

[11]程 磊. 漫谈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4(1):48-49.

[12]张金棣. 浅述佛克纳·布朗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1):45-51.

[13]张金棣. 浅述佛克纳·布朗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续[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2):48-53.

[14]朱 铮. 试论图书馆美学[J].图书馆学刊,1993(1):8-10.

[15]李良平. 谈图书馆建筑艺术[J].河北科技图苑,1994(1):4-6.

[16]陈明宏. 谈图书馆建筑的色彩设计与配色问题[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6(4):50-51.

[17]王 波. 图书馆无障碍设计初探[J].图书馆建设,1996(6):60-62.

[18]卢香霄. 图书馆外在环境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12):47-48.

[19]生 琴. 人化的空间,阅读的空间[J].图书馆,1996(1):42-44.

[20]李再华. 论图书馆环境绿化装饰[J].河北科技图苑,1997(2):33-35.

[21]冯艳娟. 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医学信息学杂志,1998(5):26-29.

[22]沈红芳,杨道良. 论数字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51-53.

[23]张 洁,李 瑾. 智能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6):12-13.

[24]卢高挺. “数字化生存”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3(3):28-29.

[25]范并思,周 吉.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70-74.

[26]崔 旭.美国绿色图书馆建设的理论、实践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1):38-49.

[27]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28]刘绍荣.基于学习空间的现代图书馆空间功能与布局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171-174.

[29]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16.

[30]曹芬芳.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架构研究[J].情报杂志,2015(6):191-195.

[31]Freeman G T . The Library as Place: Changes in Learning Patterns,Collections, Technology, and Use[M]//Library as Place: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Washington,D.C.:CLIR,2005:1-9

[32]Elmborg J K. Libraries as the Spaces Between Us: Recognizing and Valuing the Third Space[J].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11(4):338-350.

[33]Bailey D R,Tierney B G. Transforming Library Service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ons: Case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M].Chicago: ALA Edition,2008.

[34]Sheikh A.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ommon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of Pakistan: The Current Scenario[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2):130-139.

[35]Philip E E. The Greening of Libraries[J].Library Management,2003(3):160-163.

[36]Brian W E. Sustainability as a Driving Force in Contemporary Library Design [J]. Library Trends,2011(1): 190-214.

[37]Kelly A. Why do We Need One of Those? The Role of the Public Library in Creating and Promoting Makerspaces[C].ALIA National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icians Symposium 2013,2013:1-13.

[38]Purpur E,Radniecki T, Colegrove P T,et al. Refocusing Mobile Makerspace Outreach Efforts Internall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Library Hi Tech,2016(1):130-142.

[39]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3.

[40]金更达,高跃新. 图书馆用户需求层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6):24-26,23

猜你喜欢
图书馆区域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分割区域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区域发展篇
去图书馆
区域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