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城”居民的幸福感

2018-06-26 11:40索寒蕾
新产经 2018年1期
关键词:燕郊户籍制度幸福感

文/索寒蕾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逐步推行与落实,区域交通、产业发展、户籍制度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尤其在北京周边的廊坊、燕郊、大厂、香河、固安、涿州等地更为突出。然而,长期以来,环京的这些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较低的房价,吸引了大批在京就业人员购房,以致产业发展畸形,难以对人才产生足够的引力,购房者仍在北京就业,早出晚归,形成潮汐式交通和“睡城”现象。

“睡城”的形成机理

“睡城”主要是指位于大城市周边,产业与居住不匹配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的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的城市配套建设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人口虽然大量入住,但只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常去市中心工作。“睡城”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交通难、购物难、教育难、看病难、娱乐难等难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在城市功能方面,“睡城”一般毗邻经济发达地区,承接来自大城市的人口转移,住宅区的功能无限放大;在产业发展方面,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畸重,而农业等基础产业、科教文卫事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房地产泡沫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尤为突出;居民方面,高素质人力资本仅限从“睡城”向中心城市的单方面流动,人才流失严重且幸福指数不高。

关于“睡城”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功能定位及规划不合理。城镇化初期,城市着眼于房地产业带来的短期巨大经济效益,以“承接人口转移”为主要功能,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不断创造GDP数值新高,致使产业结构失衡,对高素质人才和企业资本的引力不足,进而造成产业发展畸形的恶性循环;二是“睡城”的自我实现。“睡城”的产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动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有一定相关性,“睡城”在房地产方面具备比较优势,而中心城市则在经济水平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加之巨大的经济差距所带“马太效应”,“睡城”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睡城”居民幸福感有待提升

以河北燕郊为例,燕郊作为距北京相对较近的河北城市,近年来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人口比1992年建区之初增加了近30倍,而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所带来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睡城”的特征依旧非常明显。

根据对燕郊当地居民幸福感的调研显示,幸福感较高的居民仅占比22%,幸福感一般的居民占比64%,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占比13%,其中有50%左右的受访者从事房地产行业,62.16%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其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区教育、医疗水平低,就业岗位少,工资福利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到位等。

在产业升级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高新技术行业、商业街、购物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引进有助于改善“睡城”现象,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受访者普遍对增修地铁、公路、高架桥等基础设施提出了要求;在户籍制度改革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放宽户籍限制,全面推进人口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有助于避免更多“睡城”现象的产生。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受访者大多持乐观态度,也对燕郊“睡城”现象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信心。有调研结果显示,68.57%的受访者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所带来的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助于燕郊等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唤醒睡城,提升居民幸福感,31.43%的受访者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覆盖面过大,无法落实细节,无法顾及到燕郊等地区的具体情况。

一些受访者表示,虽然燕郊无论是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还是在交通改善、医疗教育方面水平不高,但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逐步落实,燕郊正在高速发展,如房地产行业的兴盛、沃尔玛、新世界百货等大型购物商场的引进,以及产业转移等,都对燕郊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目前燕郊出现的一些城市问题是每个城市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而燕郊靠近首都且位于京东新城开发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尽管不同的环京“睡城”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睡城”居民的幸福感普遍有待提升,而幸福感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城市“睡城”特征的改善。

一体化助力幸福感提升

从目前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正在逐步落实的主要有产业转移和区域交通通讯一体化两个方面。

在产业转移方面,2016年6月13日,工信部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政府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旨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京津冀产业转移政策对“睡城”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一定程度上使其对房地产业的倚重有所减轻,增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机遇。然而,“睡城”是否有能力承受所转移而来的产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直以来,“睡城”大都以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作为主要发展产业,在基础设施、资本、技术、劳动者水平、城市文化等方面都难以在短时间内符合新产业的要求,因此相对正常城市而言,“睡城”承接外来产业转移会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此外,由于环京“睡城”地区大多为河北小城镇,劳动力水平较低,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睡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以城市自身情况和带动就业为出发点,吸收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将产业发展重点转移至其他行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区域交通通讯一体化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是三地交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一体系由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层网络构成,目前京津冀交通法制一体化正在深入进行。区域交通通讯的一体化在便利了区域间联系的同时,也降低了中心城市与“睡城”之间产业转移、人口流动的成本,在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带动了“睡城”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吸引力,为“睡城”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活动以及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创造了基础性的条件,为“睡城”的转型升级提供契机。

户籍一体化是重点

尽管产业、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睡城”居民的幸福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一体化中对居民幸福感有重大影响的是户籍一体化政策。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是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一体化。就我国而言,劳动力的一体化即户籍一体化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提供人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而是包括与公民的身份、职业、迁徙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自商朝出现的户籍法律制度萌芽到秦朝户籍法律制度的统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沿革。户籍制度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

现行户籍制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的户籍与其他城市的户籍在社会保障、工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户籍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此外也不利于社会公平,对居民的幸福感的提升有很大的制约。

环京“睡城”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城市形态,现行的产业转移和交通通讯一体化对“睡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使居民幸福,还需要伴随户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公平的维护。

猜你喜欢
燕郊户籍制度幸福感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户籍制度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燕郊:急剧膨胀的大城小镇
调控之后,再探燕郊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