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童袄褂的形制及结构特征

2018-06-27 08:54张竞琼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袖口细部

李 荣,张竞琼



近代童袄褂的形制及结构特征

李 荣,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

以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和江南大学近代民间服饰传习馆实物为研究对象,对近代童袄褂的形制与结构进行论述,并将近代童袄褂按造型形制和细部结构分为“中国传统式”和“中西合璧式”。通过对馆藏的两种形制童袄褂的外轮廓造型和细部结构分析,指出近代童袄褂既保留了汉族的直领、交领、大襟、对襟,融合了满族服装的立领、琵琶襟、偏襟和内袋,使用纽扣,还加入西方服装的叠门襟、外贴袋,使用揿钮和圆钮等辅料,使服装系结更加便捷、牢固。通过对两种形制的童袄褂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形制各自具有的中、西服装元素。

近代;童袄褂;形制;结构

近代中国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渐行渐入,我国的服装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出“中西并行”“新旧杂存”的特点。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于成人服装,也体现于儿童服装。

研究近代童袄褂的形制及结构特征对研究近代童装服饰文化和我国童装的发展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儿童袄褂展开讨论。袄,即缀有衬里的上衣,长度介乎袍襦之间[1]。褂,即对襟之衣[1]。主要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例,采用实物测量、观察、分析的方式,对近代童袄褂的分类、形制、结构及细部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1 近代童袄褂的形制分类

在近代社会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中西方在类似发展阶段的时间上存在巨大的先后差异,历史似乎并没有给中西方服饰之间留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就是说,中国服饰长期以来一直沉浸在一种“一元”的即以纵向传承为主体的演化模式中[2]。直到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开始接触,传统中式童装开始吸收西方服饰元素,形制逐渐发生变化,既保留了中式传统童袄褂,又催生了中西合璧式童袄褂。这两种形制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且交叉和平行存在”的关系[3]。这一切可以从博物馆、近代画报和月份牌(选自《大共和星期画报》1913年第20期)中找到依据。如图1中的幼童和女童都穿着中国传统袄,而男童则穿中西合璧衣褂。

图1 身穿袄褂的近代儿童

(选自《大共和星期画报》1913年第20期)

1.1 中国传统式

1.1.1 汉式

近代童袄依然保留中国古代的传统服装形制,即“前开包裹式”的基本造型:前开襟,交领或直领,连袖,接袖,衣身两侧开衩,大襟闭合处常用绳带系结。袖口和衣身下摆宽阔,呈似“A”字的造型(如图2)。此造型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商代“上衣下裳”的上衣。交领或直领,交领的渊源可以从深衣中可以找到,直领也是古代服装的领型,最早可以追溯款式一款式二到商代。

图2 汉式童装款式图

1.1.2 满式

晚清时期,汉族、满族服装融合度增高。汉服吸收满族服饰元素,立领服装增多,服饰衣襟除保留了汉族的大襟、对襟,还吸收满式的琵琶襟、偏襟等开襟形制,衣襟系结也不再是单纯的绳带,增加了纽扣,成为一种区别于古老中式服装,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特点的款式一款式二“满式”服装(如图3),马褂就是其中一种。

图3 满式童装款式图

1.2 中西合璧式

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思想观念,服饰及裁剪技术传入中国,我国的服装逐渐吸收其裁剪技术及服饰元素。款式以立领居多,领子高度适合人的颈部活动,原来宽阔的袖口趋于收紧,衣身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趋于直身。这一时期我国的服饰衣襟主要是对襟形制,包括并列和重叠两种形式,重叠式衣襟是西方服装的衣襟形制,搭配揿钮、单钮式钮扣等西方钮扣,组成新式图4中西合璧式童装款式图系结方式。口袋也由原来的内袋变为外袋,更加实用方便。童袄褂逐渐摆脱原来的廓形样式,由“A”型转变为“T”型(如图4)。

图4 中西合璧式童装款式图

表1是对江南大学和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近代童袄褂形制统计结果。共选取95件馆藏童袄褂,根据童袄褂的不同形制分为传统中式和中西合璧式,中国传统式又可细分为汉式和满式。从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汉式袄褂以交领和直领为主,袖子以宽袖为主,窄袖和大袖为辅,衣身也以宽身为主,衣襟形制多是并列对襟和大襟,绳带和相连式纽扣系结。满式袄褂以立领和圆领为主,袖子也以宽袖为主,衣身也以宽身为主,但腰部有收腰趋势。衣襟形制在并列对襟和大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偏襟和琵琶襟,系结形式转为相连式纽扣为主,少有绳带和揿钮。出现了内、外贴袋和插袋等新口袋形式。中西合璧袄褂样式以立领为主,少量的圆领和V领,袖子变为以窄袖为主,衣身多为直身款式,衣襟形式以西式的重叠门襟居多,除此之外,还保留传统的对襟形制,以纽扣中的相连式和单钮式纽扣为主要系结形式,口袋以外贴袋为主。从近代童袄褂的领型、袖型、衣身变化、衣襟形制及其系结方式、口袋形式等方面的数据显示,由此证实了近代童袄褂存在传统中式和中西合璧两种形制。

表1 近代童袄褂的形制数量统计表 单位:件

2 近代童袄褂的形制与结构

2.1 传统中式童袄褂的形制与结构

近代中国传统式童袄褂分汉式和满式两种。汉式服装主要特征是直领或交领,宽身连袖,绳带系结。满式服装表现为衣身变得短小,立领或圆领、对襟或大襟的相互组合,里襟缝有口袋,门襟闭合处使用纽扣。选取博物馆馆藏的传统中式童袄褂,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并绘制细部结构图。

汉式服装,选取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童袄。从馆藏童袄款式示意图(图5(a))看,此款童袄袖口和下摆宽阔,似“A”字型。其尺寸为:衣长36.5cm,衣袖展开长58 cm,袖口宽11.5cm,接袖长12cm,横开领8 cm,领宽3.5 cm,胸宽29 cm,下摆长35 cm,开衩长11 cm,面料为缎彩绣散点花鸟纹,红素缎质地,粉红棉布衬里。其形制为:直领处加领抹,绣有彩色花卉纹,挖如意云头,镶白色缎边,外压花边,增加美感。大襟(a)款式图绕至腋下处用绳带闭合,包裹严实,有效保护儿童腹部。连袖,接袖,袖身宽松。衣身宽阔,两侧开衩。纵观来看,这款童袄采用追溯到商朝的直领,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结果。

从细部结构(图5(b))看,直领,领口处装有宽3.5cm领抹,挖如意云头,寓意吉祥如意,两侧有0.7cm镶边,里襟加直领长25cm,与侧缝相交的宽度为15cm。直身连袖,袖子末端位置拼12cm接袖,在结构上脱离袖身,单独裁制而成,袖口宽11.5 cm,袖(b)细部结构图口处缝3cm贴边,整个袖身简洁宽松。胸宽与下摆围度图5汉式童袄相差6 cm,衣身下摆宽松。两侧开衩长11 cm,衣身右侧腋下和前衣片的相应位置缝制绳带,所用材质与衣身面料相同,在腋下处用绳带系结,系结牢实,又不妨碍整体美观。由此来看,这款童袄的细部结构与近代以前的汉式童袄结构并无太大差异。

图5 汉式童袄

满式服装,选取了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馆藏童马褂。其款式(如图6(a))为立领对襟,钉五对一字直纽(相连式纽扣),直身连袖,拼接袖,四面开衩,下摆逐渐收敛,长及腰部。其尺寸为:衣长30 cm,胸宽34 cm,下摆宽35 cm,衣袖展开76 cm,接袖长15 cm,袖口宽14 cm,前后开衩长8 cm,左右6 cm,二色花缎面料,蓝地黑花卉纹,蓝绿暗花绸里子,篮紫缎领里。

图6 满式童马褂款式结构图

从细部结构图(图6(b))看,此款满式童褂采用立领,领宽3 cm,单独裁剪,两层面料叠合在一起缝制而成,领底缝0.3 cm 滚边。直身宽袖,袖口宽14 cm。衣襟内侧左右有宽3 cm 折边,外面钉五对长8 cm 间距4 cm 的一字直纽(相连式纽扣)。胸宽与下摆围度差为1 cm,下摆逐渐收敛,衣身呈直身状。衣身前后左右开衩,与满族人擅于骑射有关。

2.2 中西合璧式童袄褂的形制与结构

西“服”东渐环境下,西方服饰元素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传统服装,近代童袄褂的结构设计和裁剪方式随着其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的演变而演变,这些技术上的改变也相应带来了童袄褂造型特征及内部细节表现。中西合璧童袄褂在款式结构上保留中式立领、对襟、连袖、接袖和一字直纽。在此基础上吸收西式服装的明贴袋、叠门襟、揿钮和圆纽等元素,袖子逐渐变窄,衣身变为直身,使得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强调服装对人体的修饰作用。

在袄褂的改革方面,张竞生先生曾提出“袄的做法要妥帖身体,使骨骼的美处能够表现出去……长度仅够遮住‘衣裳连合’的内衣末处即足……袖不必过长且不必过宽[4]”,明确了袄的外轮廓造型。以下两款童袄褂的廓形结构和细部结构设计兼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2.1 外轮廓造型

中西合璧童袄褂的外轮廓造型特征表现为立领,窄袖,直身,适体。

图7 A款款式结构示意图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实物以下简称为“A款”,从A款童袄的款式图(图7(a))看,立领、连袖、接袖、对襟和一字直纽是中式传统服装元素,而外贴袋和叠门襟是西式服装元素。袖身变窄,衣身呈直身状态,似“T”字型,也是受紧体的西方服装影响。其尺寸为:衣长37 cm,衣袖展开73 cm,袖口宽12 cm,胸宽32 cm,下摆33 cm,横开领9 cm,直开领5 cm,领宽4 cm,领围24.5 cm,袋长8.5 cm,袋宽8 cm,面料为散点印花图案,玫红棉质地,红色格子衬里,为幼童穿用。

从细部结构图(图7(b))看,A 款童袄在保留中式传统服装的形制结构基础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变化。如单立领,领宽4 cm,领子裁制与上文中的马褂相似,唯一不同点的是滚边的缝制,A款式只在领底外缘缝有滚边。直身连袖,接袖长4 cm,袖口宽12 cm,相比中式传统服装,接袖明显缩短,袖口也变窄。图7A款款式结构示意图在对襟形制基础上,衣襟右侧增加宽2 cm 的西式叠门襟,门襟两侧手工钉5对一字直纽,当衣襟闭合时,叠门起到封闭闭合口,阻挡外界环境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衣服的保暖性。前片右侧距离侧缝3.5 cm 处缝有一个U型外贴袋,长8 cm,宽8.5 cm,属于西式服装口袋形式,比中式传统的内贴袋更加方便。胸部和下摆的围度差缩小为1 cm,衣身趋向直身,适体,服装多是量体裁衣,有尺寸大小之分。

图8 B款款式结构示意图

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藏实物以下简称“B款”。从B款款式示意图(图8(a))看,立领、连袖、接袖、对襟是中式传统服装元素,而外贴袋、叠门襟和圆纽是西式服装元素。衣身外形与A款相似,呈“T”字型。B 款童褂的突出特点是以前中线为轴,衣身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对称服装往往给人自然舒适、平衡的感觉[5]。此款童褂领子高度较A款稍低,更加方便儿童颈部活动。直身连袖,拼有接袖,袖口变窄,变得更加贴合人体手臂结构。门襟采用西式叠门襟结构,左侧锁扣眼,右侧钉扣。衣身前片左右各缝有一个U 型外贴袋,使用更加方便。B款尺寸为:衣长31 cm,衣袖展开53 cm,接袖长6 cm,袖口宽10.5 cm,胸宽29 cm,下摆宽30 cm,左右开衩长5 cm,面料为紫灰地棕色花罗面料,格纹色织布衬里,应为幼童穿用。

从细部结构(图8(b))看,立领结构与A款相似,只是领子高度不同。连袖,接袖长6 cm,袖口宽10.5 cm,相比上文中的马褂袖口窄3.5 cm,袖子明显变窄。左侧门襟锁扣眼,右侧衣襟处增加宽2 cm的叠门,叠门上钉五粒直径为1.4 cm的贝壳四眼圆钮款式结构示意图(单钮式纽扣),钮扣间距为5.5 cm。衣身前片左右距离侧缝1.8 cm处各有一个U型外贴袋,长9.5 cm,宽8.5 cm,对称分布在前片外侧,既实用又美观。胸部和下摆的围度差为1 cm,袖身也变窄,衣身呈适体状态。

2.2.2 其他细节结构设计

除了以上实例外,馆藏实物中还有一些西式服装元素的运用。

图9 揿钮应用细部结构图

图10 童单褂细部结构图

江南大学民间传习馆中有满式童夹袄运用西式揿钮(如图9),揿钮也称按扣或子母扣,金属材质,操作简单。此款童袄的系结方式使用圆形一字直纽和揿钮组合搭配,揿钮钉于前片和里襟距离侧缝1 cm 处,使用揿钮能使前片与里襟更加贴合,保证衣服的平整。

东华大学博物馆中有童单褂,在结构上使用叠门襟、外贴袋,还使用赛珞璐钮扣(如图10)。袖身连裁无拼缝。衣身内部有多处内折边,宽3 cm,如领底、袖口、衣襟内部和下摆内部。衣襟右侧钉五粒直径为1.2 cm 的赛珞璐钮扣,这种材质的钮扣强度较高,耐用性较好,属于西式舶来品。前片左右缝有长8.8 cm,宽8.3 cm 的外贴袋,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童装。

3 结论

近代中式服装在中国服装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即中式服装由自成一体的“一元”文化转向亦中亦西的“二元”文化,这二元相互并存,在转变中保留了中国传统汉服形制,融入满服元素,后又结合西方服装元素,从近代童袄褂的形制和结构变化以及西方舶来品的使用就能说明这一点。其“中西并存”现象,从纵向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从横向看,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既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的形制样式,又融合了西方服装的裁剪结构,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传统服装向近现代服装转变的杰作。

汉式童装沿袭了中国传统的直领和交领,大襟和对襟,用绳带系结。满式童装吸收满族服装的立领、偏襟和琵琶襟,使用纽扣系结。中式童袄褂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服装形制,结构平面,廓形宽松,不注重儿童的身体活动。但其里襟与大襟的重叠闭合,有效保护儿童的腹部,宽松的的衣身也使得儿童不论身材胖瘦都可穿用。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人们对服装设计观念的改变以及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传入,中式传统童装结合西方服装的叠门襟、外贴袋和西式钮扣,形成中西合璧的童装形制,其款式趋于窄袖,合体。最终近代童袄褂在外轮廓造型上实现了从“A”型向“T”型的转变。

除了童袄褂的外部造型结构外,细部造型结构设计也吸收了西方服装特点。揿钮和赛珞璐钮扣的使用,丰富了门襟的系结组合方式,符合时代特征。这些衣身廓形及细部结构的改良,最终目的是为儿童的身体营造舒适、便利的动态生活环境。

[1] 周汛,高春明.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22. 215.

[2] 张竞琼. 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79.

[3] 陈妍. 近代民间服饰衣襟形制与系结方式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3. 29.

[4] 张竞生. 美的人生观[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3.

[5] 刘晓刚. 服装设计1-服装设计概论[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210.

Shape and Structure of Modern Children's Jacket and Coat

LI Rong, ZHANG Jing-qiong

(College of Texiles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Tong jacket, and divides the modern Tongue jacket into two typ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a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kinds of children's clothing jacke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outline, the shape and internal 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acket, we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 Tong jacket retains the Han straight collar, cross collar, cardigan, lapel,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nchu clothing collar, lapel, skirt and inner bag, the use of buttons, and also joined the western costume placket. Through the two kinds of children's jacket and coat exploration, we summed up that the two kinds of shapes have their ow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elements.

modern; children’s jacket and coat; shape; structure

张竞琼(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服装工程与近代服装史.

TS941.2

A

2095-414X(2018)03-0064-07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袖口细部
Don’t Do That Like Phillip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及质量管理
浅析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
浅谈两片插肩袖结构设计与应用
中西合璧郎世宁
亦荤亦素
最幸福的时刻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
偶尔正式的小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