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对襟女褂形制与裁剪技艺研究

2018-06-27 08:58陈道玲程朋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心线服饰服装

陈道玲,程朋朋



近代对襟女褂形制与裁剪技艺研究

陈道玲,程朋朋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为研究近代对襟女褂的形制和裁剪技艺,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王金华收藏的近代对襟女褂实物及实物图像的观察、测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对相关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人的走访,得出近代对襟女褂形制在保持传统平面性的基础上,衣身整体造型是由宽松走向合体,并出现西式服饰特点如戗驳领、肩线下倾、窄袖收腰等形制;对襟女褂在保持传统的“平面裁剪”特点之外,还采用了“以后定前”的折叠裁剪法和利用“拉襟”方式对前门襟留缝份、加放量、做撇胸和使肩线后移的裁剪特点,同时这也说明了在近代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正在利用自己的智慧使得传统服饰变得适体。

近代;民间;对襟女褂;形制;裁剪技艺

襟,是指用来打开或关闭衣服的部位,跟“衽”的意思相同[1]。对襟是指开启交合的部位在衣片前中心线处,左右两边衣片相互对开,作为传统服饰门襟形式之一,常见于衫、褂中[2]。目前,许多学者主要从民俗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传统服饰的研究,可是对近代民间对襟服饰传统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有所不足,所以笔者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馆藏和民间收藏家王金华收藏的总计613件女上衣中的90件近代对襟女褂实物图像的观察、测量数据的整理、相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走访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代对襟女褂的形制和裁剪技艺展开了系统研究,这对民间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近代对襟女褂形制

褂,指罩在外面的衣服,其形式有身长过膝,大斜襟的大褂;立领对襟、身长至腹部、袖长至手脉的马褂;还有贴身穿着的小褂[3]。褂也是清中期以后女士常穿的一种上衣,其主要特征为无领、直身、平袖、两侧开衩,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多种开襟形式[4]。本文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馆藏和民间收藏家王金华收藏的90件近代对襟女褂进行统计和研究(表1),来探讨近代对襟女褂形制特点。

表1 近代对襟女褂数量和形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近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襟女褂形制也在发生一些变化。领型从清中晚时期的无领和立领结构演变为立领,甚至是西式的戗驳领结构;袖子和衣身总体形制是由宽大向窄小演变,挽袖结构在20世纪初已经很少见,可能由于袖子长度受布幅幅宽所限,在20世纪40年代依然存在找袖结构,同时在西方立体裁剪思想的影响下女褂中也出现了收腰、装袖结构、肩线由水平状态转变为下倾状态,下摆弧度也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底的转变状态。总之,近代对襟女褂形制在保持传统平面的结构状态下,宽松的服装造型正向合体、方便进行转变,穿衣是为了掩饰人体的目的也正向西式服装那样去展现人体曲线的美[5]。

2 近代对襟女褂裁剪技艺

关于传统服饰的裁剪技艺方面,许多学者也有做相关研究,但对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肩线下倾的服饰裁剪技艺方面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肩线下倾的对襟女褂裁剪技艺进行研究。

在传统的服装裁剪工艺过程中,按照面料的幅宽直接剪下整个衣身,然后袖子采用驳袖的方法叫小铰[6]。通过对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人的走访和记录,总结出近代对襟女褂也是采用小绞的裁剪方法,其有一套相对比较固定的裁剪流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有:定衣身轮廓线、挖领子、裁后衣身、裁前衣身、裁接袖、裁挂面、裁贴边、裁里襟、裁领子、裁扣子料和裁里料等。为了方便对襟汉服裁剪工艺复原,本文以女子160/84A的号型为例(衣长为68cm、领围40cm、胸围104cm、袖长76.5cm、袖口14cm)。

2.1 定衣身轮廓线

(1)将面料沿经向方向对折,使得两边布边对齐,对折线作为衣身的中心线,在中心线上首先取后底摆缝份AB=4cm,然后取后衣长BC=68cm,接着取前直开领深CD=8cm和后直开领深CE=1cm,如图1。

(2)过C点做中心线的垂线,并在该垂线上分别取横开领宽度CF=6.5cm,CG=B/6+3cm,GH=1/2幅宽-CF-FG-3,其中H点为驳袖位(拼接袖处),1cm为驳袖处缝份,如图1。

(3)过G点做CH 的垂线,取后袖笼深GI=B/6+3.5cm,前袖笼深GJ= B/6+4.5cm,如图1。

(4)过I点向中心线做垂线,垂足为K,然后将KI延长到KL,最后取背宽线KL=B/4,如图1。

(5)过L点做KL的垂线,该垂线与过B点做中心线的垂线交于点M,然后在AM的延长线上取MN=1.5cm,此时连接L、N点得到侧缝线LN,如图1。

(6)过N点,在NL线上量取12cm,1.5cm的线段,做宽度为3cm的侧开衩,如图1。

(7)过H点做CH的垂线,同时量取驳袖宽度HO=17cm,如图1。

(8)弧线画顺O,L点,如图1。

图1 定衣身轮廓线

图2 挖领子

2.2 挖领子

(1)过F点做PF垂直于CF,连接PD,PC,如图2。

(2)在PC上取PR=1/3PC,如图2。

(3)弧线画顺前领窝线FRD,后领窝线EF,如图2。

(4)用剪刀将前领窝线FRD剪开,后领窝线EF暂不剪,待前衣身确定后再剪开,如图2。

2.3 裁后衣身

(1)在驳袖位、袖侧缝、后衣身侧缝、开衩处分别加放缝份1cm,开衩上端处设置缝份为2cm,如图3。

(2)根据后衣身放缝份图,沿缝位用剪刀裁剪,裁剪至驳袖位、袖缝、袖窿底处,按照多出缝份外2-3cm处裁剪,给驳袖位多预留一定的量,便于后期修正驳袖线,如图3虚线处。

图3 裁后衣身

图4 确定S点图

2.4 裁前衣身

(1)做前袖窿深的垂线,与中心线交于点R,延长R至S点,使得RS=2.5cm,如图4。

(2)沿CH线将后衣身折叠,同时保证后衣身中线与前衣身中线对齐。

(3)将后衣身拉至S点,前后衣身产生新的翻折线,此条翻折线即为衣身的肩线,如图5。

(4)重新修正后衣身驳袖位线,使得前后衣身处的驳袖线与肩线垂直,驳袖宽度为17cm,重新画顺袖缝、袖窿底和侧缝,并放缝份1cm,如图5。

图5 修正后衣身

图6 前衣身裁剪图

图7 裁驳袖、挂面、贴边、领子、里襟

(5)用剪刀裁剪修正后的后衣身,如图5。

(6)沿后衣身轮廓,描下前衣身轮廓,然后将后中线向外扩2.5cm为前衣身的新前中线,这样就得到前衣片毛样图,如图6。

(7)用剪刀沿前衣片毛样图裁剪,得到前衣身,如图6。

2.5 裁接袖

由于早期面料幅宽的限制,如家织布宽约29-30cm,机织面料宽约90cm,所以在同一块面料制作服装的时候,袖子就必须采用驳袖结构[7]。驳袖长=袖长-FH,再根据衣身袖子的侧缝线和袖口的宽度来确定驳袖造型,然后袖口处放缝份4cm,袖侧缝1cm,根据此放缝图裁剪驳袖袖片,如图7。

2.6 裁挂面、贴边、里襟、领子、扣子料

裁剪完衣身大片之后,利用剩下的边角料去裁剪里襟、贴边、扣子、挂面、领子等较小部位。

对襟汉服门襟处挂面宽度为6-8cm,领圈处贴边宽度为4-5cm,挂面、贴边处缝份为1cm,如图7。

里襟用在左衣片门襟处,长度一般长出最后一粒扣2cm左右,宽度为4-5cm,如图7。

对襟汉服领子一般为立领或无领造型,领围大小也是由人体颈部的尺寸来决定,常见立领的宽度为5~7cm之间,领子处加放大约0.8cm的缝份,如图7。

扣子造型常见为一字扣,在裁剪一字扣面料时要裁成正45度角的斜丝,也称正斜[8]。这样的做法是长期传统中式服饰制作技艺的经验所得,可以避免一字扣在穿着时出现扭曲变形的现象,降低服装美感。

2.7 裁里料

里料裁剪时,可以根据衣身结构进行裁剪,并且里料的尺寸需略大出衣身净样尺寸0.5cm,主要是由于里料的缩率一般要比面料的缩率大,同时需去除挂面和领圈贴边处尺寸。

3 对襟汉服裁剪工艺特点及分析

3.1 “以后定前”的折叠裁剪法

对襟汉服裁剪时,首先将面料沿着经向方向折叠将布边对齐,折叠线作为衣身的中心线,然后根据尺寸先确定出后衣身的毛样轮廓,再通过沿纬向方向进行折叠和“拉襟”的方式来获得前衣身的毛样轮廓。从对襟汉服的裁剪方法中,可以看出与《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中裁剪方式不同的传统折叠裁剪法,本文是应用“以后定前”的裁剪方式来快速的获得衣身裁片。同时通过裁剪图7中可以看出,在拉襟之后,衣身的肩线向后衣身偏移,从现代的服装结构设计角度上来说,衣身肩线向后偏移,不仅使服装变得更加美观,而且由于肩部面料纱向变为斜丝,从而使肩部面料更加贴合,提高了服用舒适度,同时这种结构设计,也更加能够满足人体的运动机能性需求[9]。虽然肩线有一定的偏移,但由于前后衣身仍然属于连裁的方式,所以衣身整体仍然保持了传统民间服饰的“平面十字型”结构特征。

3.2 巧“拉襟”留缝份、加放量、做撇胸

在裁剪前衣片时,首先选取RS=2.5cm,然后将后衣身拉至S点,这个过程就叫做“拉襟”。“拉襟”之后,衣身后中心线与面料最初对折线作为衣身的中心线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余量,此时将后中线向外扩2.5cm,该线确定为前衣身的新前中线。在向外扩的2.5cm中,把0.8cm作为前中线缝份,剩余1.7cm就作为前衣片的加放量。将前中线剪开之后,可以发现RS线段以上靠近领窝方向的一段中心线与新的前中线之间产生一定的偏移量,这个偏移量在现代服装裁剪中称为“撇胸量”,这样做出的服装也更加符合人体特点。通常,由于女性前衣身的加放量比较多,所以拉襟量一般为2.5cm,而男性为1cm左右。通过简单的拉襟,留出了前中的缝份,增加了前衣片的放量,还产生了一定的撇胸量,这不仅展现出古人的聪明才智,更证实了在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着装思想的微妙变化。

3.3 传统“平面裁剪”开始向西式的“立体裁剪”进行转变

中国传统服饰在“直观整体”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平面裁剪”方法[10],所以整件服装只有袖底缝和衣身侧缝相连的一条剪切线,没有跟人体起伏相关的线条,因而传统服装具有平面、宽大的特性,缺乏西方服饰展现的曲线美感,用现代服装结构术语,也可称之为不合体性[11]。

在近代的清末民初时期,中国闭关锁国的格局被打破后,西方文明迅速的传入国内,对古老的中国文明造成了激烈的冲击,在这样的时局下,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在西方愈演愈烈的文明和着衣观的冲击之下,中国人的着装意识变得开放,与男装相比,此时的女装不仅多变而且发展迅速,由此也就导致人们制衣技术上的改变。从本文近代对襟汉服的裁剪工艺的复原来看,在裁剪过程中,通过“拉襟”的方式不仅导致肩线发生后移,而且还对前门襟处产生了一定的撇胸量,从而使得服装更加的符合人体特性。虽然,裁剪方法依然保持传统的平面裁剪特性,但是本文研究可以有力的证明在近代中国传统的“平面裁剪”开始向“三维立体裁剪”进行转变。

4 结语

通过对近代对襟女褂形制研究,得出女褂作为女性上装之一,在近代这个特殊时期,其形制也在西方服饰思潮的影响下,从宽身大袖演变为收腰窄袖,甚至出现装袖、戗驳领等这类完全西式的结构,虽然形制在发生变化,但从近代对襟女褂裁剪过程仍然采用折叠裁剪法,就可以看出其保持几千年的平面结构状态仍未发生转变。在裁剪过程中,对襟女褂采用“以后定前”的折叠裁剪法,不仅快速的获得衣身裁片,而且通过简单的“拉襟”,就能留出了前门襟处的缝份、放量、以及产生撇胸量,这些充分的展示了前人的智慧,也证明了在近代西方着装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正在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服饰的适体性。

同时本文采用示意图的形式,完整而清晰地再现了近代对襟女褂的整个裁剪工艺流程,这不仅为对襟服饰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而且其裁剪工艺的许多巧妙技法,也值得人们去探讨、研究,使其能够在现代服饰设计与工艺中得到传承与应用。

[1]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41.

[2] 包铭新,莫艳.清代门襟闭合系统[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7,33(2):180-185.

[3] 崔荣荣.汉民族民间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31.

[4] 牛犁,崔荣荣,等.清代女褂的纹饰艺术[J].纺织导报,2017,(6):99.

[5] 谢翌暄.近代中国传统女上装实例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

[6] 贾玺增.中国服饰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63-174.

[7] 元延.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技艺及民俗文化[J].纺织学报,2010,31(11):116-121.

[8] 张竞琼,张宇霞,徐健飞.立足于美用一体化的角直水乡妇女民俗服饰[J].纺织学报,2002,23(6):86-88.

[9] 陈道玲,张竞琼.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J].纺织学报,2012,(3):106.

[10]范春红.19世纪初男装的结构造型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6):99.

[11]李洪蕊.中国传统服装“十”字型平面结构初探——以清末民初典型袍服实物结构研究为实证[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7.

[12]杨贤春.服装结构与形态[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14(3):64-67.

Research on the Shape and Cutting Technique of the Modern Female's Straight Placket Gown

CHEN Dao-ling, CHENG Peng-peng

(Department of Garment and Art Engineering,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modern shape and cutting skills of the female straight placket gow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physical images of the moder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Jiangnan University's folk costumes Museum, the Beijing Garment Academy National Costume Museum, the Donghua University Fashion Museum and the folk collection of Wang Jinhua, we conducte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visited related traditional clothing maker of inherita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shape of the garment is composed of loose and easy to fit characters on the basis of keeping the traditional plane,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style clothing such as peep-point collar, shoulder - line down, narrow - sleeve and narrower waist etc.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al "flat cut" features, the costume at that period employed the use of back body to set front body’s folding cutting method, and the use of "pull-lapel" approach to the front placket to reserved seam, add volume, pleated chest’s cutting features and caused the shoulder line back, it also illustrated that in this special modern times, the ancient people were using their own wisdom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dress becomes fit.

modern; folk; the straight placket female gown; shape; cutting process

陈道玲(1985-),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70368);2017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710395052).

TS 941.12

A

2095-414X(2018)03-0071-05

猜你喜欢
中心线服饰服装
立式水轮发电机组“三条线”浅析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X线摄影中中心线对DR摄影质量的重要性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由X线中心线的特征来定标X线机中心线指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