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节选类”文本阅读探微

2018-06-27 12:25潘杰
课外语文·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语文素养

潘杰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的一种综合修养,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促进学生的素养提高。然而当前我国语文教材以经典作品“节选”的形式选入教材,这样就使课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语文教学只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进行,学生难以体会原著作的深刻内涵及感受到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受制于教材,语文课堂没有充分发挥其引导阅读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节选类”文本的导读作用,引导学生读原文读全篇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节选文本;经典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目前的教材编写采取的是选篇的形式,节选课文通常是 在课文注释中标注“节选自”字样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边城》《雷雨》等,笔者将这类文本统称为“节选类”文本。 节选文本的原文本,通常是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但目前节选类文本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节选文本和原文本的关系,从而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节选类文章的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课程受到学考和高考的影响,教师走马观花似的上完几乎所有篇目。由于赶课,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每篇课文安排1—4个課时,完成任务即可。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堂则讲究“高效”实用,而错失了对文本多元、个性阅读的机会,更没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课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讲授”“分析”。节选类文本在其中,自然也被割裂成一篇篇独立的课文来“教”,而不是“作品”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其价值。

二、节选课文与原文本的关系

(一)节选部分主题与原主题的不统一

笔者对《边城》的在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章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选的都是3、4、5、6四节。华东师大版节选的是小说的第1和第13节。为什么节选的是这些部分而不是其他,这与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密不可分的。小说的第1和第13节体现的是亲情,虽然《边城》的主题不是亲情,但编者节选部分章节作为课文,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显然如此节选偏离了作品真正的主题,破坏了读者对原作品的印象,误导读者对其艺术审美的方向。而3—6节选,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翠翠的情窦初开和边城的风俗美。

《边城》这部作品,沈从文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小说中,它具体体现为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相对而言,苏教版、人教版比华师大版的教材更贴近原作品主题。但是小说最后开放式的结尾堪称本作品的经典,学生又不得不读。因此,对于经典作品而言,只有完整地读完整部作品,才更能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的把握。

(二)节选外的内容对文本理解的作用大

《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1万多字,节选后仅6000多字,删除了一半以上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的文本。别里科夫内心对爱情不无渴望,但是他无力挣脱他身上的“套子”,他连结婚都怕闹出乱子。小说原文塑造了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主人公形象。

目前教学中,鲜有教师会在教学中关注原文本,导致学生无法立足文本,解读文本的内涵。笔者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出了是否阅读完整的原文本的标准。

(三)原文本文学价值高

《红楼梦》中选入人教版教材的部分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的主要人物集中出现,环境描写具有代表性。但这一章节仅仅只是展现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的百分之一,若学生仅仅学了这篇“课文”就不会了解爱情悲剧的原因,更不会领略其中博大精深的诗词、饮食、建筑等文化,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文学价值较高的节选类文章应该是发挥经典导读的作用,而不是鼓励学生只读课文,断章取义的反作用。

三、教学建议

节选文本的判断标准是课文标有“节选”二字的所有篇目。价值评估、与原文关系用数值1—5标注。1表示最低,5表示最高。价值评估的依据是节选类课文的原文的经典程度,如是否属于世界文学经典文库中的作品,是否是高中新课标必读书目中的作品,其本身的主题是否符合中学生阅读等。见表1:

以上表格的生成是根据笔者对课文的特点及一线教学经验总结而来的建议,仅作为参考呈现,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综上,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类文本绝大多数选择经典作品,我们的学生要提高文学素养,就要尽可能多读原文本,多学习阅读的方法,多反思阅读的内容。当然,不是每一篇节选文章都要去阅读原文的,根据节选部分与原文本的关系来进行判定是否要进行原文本的阅读。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语文素养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