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信念建立良性师生关系
——“ABC情绪”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2018-06-29 09:36威海技师学院龙迎利王卫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正信念理性

威海技师学院 龙迎利 王卫建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变。教师至高无上,学生俯首帖耳,早已是神话。教师们总是感慨,现在的学生太难管了,不识好歹,搞不懂他们究竟想些什么;学生也是牢骚满腹,认为老师苛责无情、讽刺挖苦、小题大做。《中国教育报》曾公布过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孟照海,基于杭州、大连和成都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 1.你为什么喜欢听某位老师的课?回答与教师知识水平和讲课方式有关的占48.5﹪,与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学生交往行为有关的占51.5﹪;2.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师对你最重要?与教师知识水平有关的占45.1﹪;与师生关系有关(如朋友、宽容、平等相处)占54.9﹪。这都说明,师生关系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首位因素,由于对老师不满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在中小学生中已不是新鲜事。

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是从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的洪流中,淘汰分流出来的。挫败感、自卑感使大部分学生饱受其苦,很多学生的神经已变得极度敏感或极度麻木,再加上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这个群体的情绪形成、心理构成更为复杂。教师说的学生不爱听,学生做的教师看不惯,箭拨弩张或者一言不发是师生谈话的常见场景,彼此的淡漠、不信任也时常出现在师生关系中。2017年,威海技师学院德育部曾对658名新生做过一次较全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当遇到困难时,你希望得到谁的帮助”,只有70人首选的是老师,占全部人数的11%;在“你的心里话最想对谁说”中,选择班主任的占14%,选任课教师仅占3%。这种关系状态下,师生之间的沟通经常出现障碍,僵持、对峙、矛盾激化也时有发生。教师们也是苦不堪言,低成就感、无力感、挫败感使得很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人生的幸福指数也在下降,毕竟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的负面情绪交汇,使得职业院校的师生关系更加窘迫,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迫切。

二、“ABC情绪理论”简介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对人的情绪产生原因的分析,概括为“ABC情绪” 理论。“A”代表引起情绪的事件(activation events),引发人们情绪的事件可以是某一具体事件,也可以是能够引起情绪变化的各种行为、感受、思维,或者对之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等等。“B”代表人们的信念(beliefs),即人们怎么看待、解读、评价引起自己情绪的事件,这种信念可以是理性的信念,也可以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信念主要包括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三种情况。“C”代表事情发生之后出现的各种结果(consequences),包括事件引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与人们平日的认识有所不同,人们认为自己的情绪是由事件“A”直接产生,即“A”导致“C”。理性模式则告诉我们事件“A”与结果“C”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信念“B”,也就是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以,心理学有这样一种说法,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解读。

由此可见,人们的不良情绪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人们用非理性的认知,即戴着 “变色、变形”的眼镜,看待引起自己情绪的事件。要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就应该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认知,即摘掉“变色、变形”眼镜。同样的道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所有的互动行为中,如果能建立起理性的信念,抛弃非理性认知,就会很好地理顺情绪,师生良性关系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三、“ABC情绪”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1.民主、平等

理性信念首先体现在双方在身份定位上是否理性。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始终牵挂着要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处于“领路人”、“监督人”或者“管理者”的立场上,而学生由于缺少对相关必要信息(如教学目标)的认识,被迫处于被管理、被监督的地位。这种不民主不平等的教学活动(即诱发事件A),一开始就使双方处于对立的非理性信念中:教师对学生——“你必须要这样做”,非理性评价学生——“这种事肯定是他干的”、“不可救药”;非理性信念使学生认为——逼我学的老师就是“债主”,批评教育我就是“找茬”。身份定位的不平等,导致理念的对峙,必然表现在行为和情绪上。

要克服这种非理性信念和非理性评价,关键是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共建的新理念。教师要将教学信息与学生实时分享,让学生获得知情权,有事和学生商量解决,让学生有话敢说,有主意敢讲,有意见敢提。要通过民主平等的协商和沟通,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使各种教育方案和教育目的成为学生的自由选择。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是价值澄清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如果有某些东西实际上在指导着一个人的生活,这种东西必须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在选择过程中存在某种强制,个体就不可能长时间地坚持。所以,教育方式只有是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其价值才会被珍视,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坚持和参与的持久动力。

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原则地给予学生无限的自由,学生的自由应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不损害集体的利益为准绳,所以师生之间的民主,并不绝对排斥纪律约束和相应的惩罚。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关系,应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2.理解、接纳

在许多教师看来,学生上课不听讲,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遵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早恋就是“思想复杂、肮脏”;不值日就是“懒,没有劳动观念”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往往简单地习惯性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像定性深刻了到位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其实是对学生的拒绝和排斥。只要我们稍微地平复一下情绪,回归理性认识,其实这些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很多问题常常是心理问题、能力问题,或者是家庭教育问题。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对学生日常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解和接纳,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冷静的观察,深入地思考,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观察是了解事物、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不要仅仅在正式场合,也要注意非正式场合。人都存在“心理二重区域”,即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在“上级”——家长、教师面前,往往带有表演、掩饰的成分。人性格最真实的表现,往往在非正式场合、在同龄人中或者在游戏中更容易看清。因此,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在不同场合时的表现,以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学习借助一些专业的心理测验工具来观察和了解学生,例如绘画法、词语联想法、早期记忆回忆法、释梦法等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在呈现、表达着他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直接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生理特长和性格取向。

理解学生,还需要观察和留意学生的家长。不少学者的研究,如美国的“科尔曼报告”表明,家庭的氛围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个性特点。观察家长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氛围,从深层次把握住学生言行背后的原因,有助于回归理性信念,理解和接纳学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难。

要理解和接纳学生,还要学会表达同理心(肯定其事出有因),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其看法与心情。表达同理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说出所看到的对方脸上流露出来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接受这个带着情绪的自己”。接纳学生还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情绪排遣,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靠近心灵的必由之路。有的教育学者认为,倾听,远比说教更重要。当学生的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声调语气等,经过排遣后有明显的舒缓时,说明学生的理性认知在回归,这才到了处理具体事情的时机。在接纳学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使其回归理性的思维和理性的行为。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被情绪推动出来的行为方式,使他们认识到情绪感受不是问题,而不恰当的言语、行为等表达方式才是问题,所有的情绪感受都可以被接受被理解,但并非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可以被接受、被理解的,使学生学会做事更加理性化。

3.公平、正义

一项调查表明,84%的学生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学生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学品质缺陷”。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不公正行为不但损害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还会造成学生对学校、对集体,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失去信心和信任,其危害后果不可估量。

公正不等于“平均”,而在于做到“关怀型公正”,根据学生的个性实际考虑教育公正的细节。每一位学生的意识倾向性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有其独特之处,这就要求教育公正要具有具体性、差异性、情境性、智慧性。比方说,一般都认为恰当的表扬和惩罚,会使学生保持理性的信念,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良好方法,但有的学生却恰恰相反,受到了表扬不是高兴,不是受到激励,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应该受到奖励,这是老师在糊弄自己,是老师不公正的表现。所以说奖罚也是一门科学和智慧,需要同学生一起探索,也要求教师要认真甄别不同的赏罚情景,恰当把握奖惩的最终目的,处处留心,换位思考,用真心、爱心去体悟。

教师的公正之心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教师对人对己都能够做到公正,能够正确处理教师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到教师自身的和谐,以及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自内而外的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在与学生互动中保持理性信念。

4.仁慈、关爱

“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机械冷漠的教育。”再顽劣的学生内心也需要关爱,仁慈、关爱是师生良性关系的基石。教师对学生没有爱与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公正,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仁慈与关受,内心极易对老师形成心理压力,造成非理性信念。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对学生抱有仁慈关爱之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是一味的责备、呵斥和苛责,而是慈爱温柔地拍拍肩膀,轻声细语地询问原由,真诚体贴地讲明道理,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包容,这对师生关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还会在教师身上学会善良与宽容,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良性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幸福的源泉。诚然,建立良性的师生双边关系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绝不能简单地靠“ABC情绪”理论完全解决,但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一定会给我们师生关系以及教学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应该说,如何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仅提供一点个人管见,给广大同仁抛砖引玉。

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尹何主编.了解自己:自我测试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李西顺.关怀型课堂公平的三个基本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檀传宝 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9.

李西顺.教育家成长,应从教师专业成长始【J】.辅导员,2011,(3).

猜你喜欢
公正信念理性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公正赔偿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吕坤公正观浅析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公正俄罗斯党如何准备杜马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