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林地建设规划

2018-06-29 06:28睿,邓晶,杨
陕西林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宁强县城区绿地

闫 睿,邓 晶,杨 超

(1.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 西安710048;2.宁强县林业局,陕西宁强 724400)

城市林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快速发展[1],城市森林建设既是满足城市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强是陕西省23个重点林区县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2],其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秦巴山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卫生城市”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蓄积持续上升;全县未成林地及幼、中龄林资源丰富,林业生态建设空间充足;以经济林种植产业为代表的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项目之一。强化宁强县林地建设规划,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对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有效降低林业建设成本,提升秦巴山区生态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1 宁强县自然环境条件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汉中市西南部,秦岭南坡余脉与大巴山、米仓山交会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05°20′10″~106°35′18″,北纬32°27′06″~33°12′42″。东西长约101.65 km,南北宽约65.32 km,总面积3 246.8 km2。海拔520~2 103.7 m,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大体由四山两谷组成,山间谷地发育比较充分,山顶普遍流蚀严重,沟切割较深,水土流失较重;气候因地势地貌复杂,而时空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 ℃,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4 ℃,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3.6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6和-11 ℃,年均日照时数1 620 h,日照强度处于全国最低值区,年均无霜期247 d。年降水量1 812.2 mm;海拔800 m以下的河谷区为北亚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包括大安河、玉带河、嘉陵江谷地,≥10 ℃的积温高达4 000 ℃,年平均气温13.5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最热月平均气温24.5 ℃。年降水量900~1 000 mm,夏季降水量500 mm。主要灾害天气是春旱、夏秋旱涝交替。

全县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淤土、水稻土、黄棕壤、沼泽土、紫色土等6类,黄棕壤是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占全县总面积的96.19%,土壤类型分布垂直带谱明显,土壤多呈中性和微酸性,适合于林木生长,有机质丰富,供水、供肥能力强,保肥性能中等。

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带,植被以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为主。植被类型具有许多过渡类型,森林多为次生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 500~2 000 m是华山松、桦木、小白杨林带,林下主要为马棘、胡枝子、苔草、尾草、千金子、白牙等组成的山地灌木草丛;海拔900~1 500 m,针阔混交林带,主要树种为油松、麻栎、槭、千金榆等,间有水杉、杉木等,草本植物有蒿类、白茅、牛子草、莎草和狼尾草等;海拔900 m以下为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栓皮栎、油桐、核桃、杉木、棕榈和枫香等,主要草本植物有狗尾草、野豌豆、小苜蓿、拌粮草等。

全县林地241.0×103hm2,占全县总面积的74.2%。森林面积200.7×103hm2(乔木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活立木蓄积6.874×106m3,森林覆盖率为61.8%,天然林资源丰富、分布相对均衡,主要分布在青木川、二郎坝、禅家岩、巴山、红石梁林场等镇(办),人工林以飞播造林和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居多,重点分布汉江源头和嘉陵江沿线镇(办),全县人工造林面积约60.4×103hm2。

2 宁强县林业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林业建设现状

2.1.1 城市绿地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宁强县围绕“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宁强”建设目标,构筑山水相融、人城和谐的宜居空间,截至2014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 m2,城区绿化覆盖率41.8%。

2.1.2 廊道、节点等重点区域生态绿网基本覆盖 宁强县对新建居住区、市区道路及交通要道、产业园区、湿地、水库、河流等廊道、节点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生态治理与修复,初步构建出全县绿道、水网体系。截至2014年,已经绿化里程1 458 km,占全县适宜绿化交通道路里程(1 753.3 km)的83.2%,主要水系已绿化水岸线长147.6 km,占可绿化水岸线总长(152.6 km)的96.7%。

2.1.3 林业产业初具规模 宁强县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木本药材、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优化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促进林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截至2014年底,共建茶园10.1×103hm2、年产茶叶6 155 t,干杂果经济林16.67×103hm2,中药材种植面积6.33×103hm2,花卉苗木种植基地333.33×103hm2,林下种植养殖面积3.20×103hm2,林产品加工产值0.72亿元,2014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65 740万元。

2.2 存在问题

2.2.1 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 宁强县城市绿地建设中,主要受地域限制,公园、新建小区等绿地多,老街区、商业区绿地少;绿地块状分布,斑块化较明显,带状廊道型绿地少,绿地间贯通不畅,关联性较差;绿地层次简单,多为单层、单行,林相不完整,绿化空间利用率不高。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失衡、关联性较差导致其整体生态和景观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2.2 林地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 宁强县虽然森林覆盖率较高,有林地面积大,但林木长势不佳,林分质量不高,林分平均蓄积35.11 m3·hm-2,低于汉中市标准54.0 m3·hm-2;树种结构单一,油松纯林或以油松为优势树种的林地面积约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9%,面临病虫害的潜在危害。

2.2.3 两网绿化景观效果不佳 “两网(路网水网)”绿化虽然基本或即将建成,但景观效果不佳,表现为:受栽植地段特殊环境影响,导致管护难,树木保存率不高,有缺株断带情况;规划设计不科学,树种选择比较集中,多为竹子、桂花等,观叶观花植物少,大多区段为单行栽植,宽度不足,缺少乔灌草合理搭配,难以形成稳定群落结构;新栽树木树龄较小,或者因立地条件较差,生长较弱,景观及遮荫效果不佳。

2.2.4 乡土植物的生态适应及文化优势未发挥 城市绿地建设中,乡土植物资源利用程度远不够[3],既没有形成具有地域文化内涵、能突出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风格,也没有充分利用乡土树种生长旺盛、树形优美、抗性强等优势。

3 宁强县林地建设规划

3.1 主要指导原则

3.1.1 生态优先,产业带动,效益兼顾 以提升全县生态质量为出发点,完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为主要建设内容,以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为突破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

3.1.2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彰显特色 立足宁强县实际,不盲目追求效果和速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现有经济与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林地类型与区域规划,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科学配置与栽植。

3.2 宁强县林地建设规划指标

根据宁强县林地资源现状、发展目标,结合《国家森林城市评定办法》,制定宁强县林地建设主要指标(表1)。

3.3 总体布局

根据宁强县林地现状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宁强县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布局为:通过县城(城镇)城区绿地空间建设,构建城市(城镇)森林体系,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实施道路、水系和生态敏感区廊道建设,完善全县生态廊道体系及其连通性;实施县城(城镇)周边生态屏障建设,构建近郊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和远山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发展以木本经济林为主的经济林建设,推动林产业发展;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4],最终形成“一核,二网,三环、多园、多点”的城市森林生态空间体系[5]。

一核: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包括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及七里坝新区。对各类公园、居住绿地、城市广场、街旁休闲绿地等现有城区绿化进行提升,合理规划拟建造绿地,构建一定规模的城市片林,打造城市绿核。

二网:以现有路脉、水脉为布局重点,对县城内的公路、铁路、河流、湖泊、水库、城区骨干道路等开展全面绿化,对重点区域开展美化、亮化,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宁强县城市绿网。

三环:以城市绿核为中心,由内向外辐射宁强县全域,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三个环带状森林生态系统。其中“一环”是指县城城区周边谷地丘陵园林化,在谷地丘陵地段重点发展苗木花卉、茶叶、银杏采叶园等产业园区;“二环”是指海拔800 m以下浅山低山地区,以林果化为目标,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经济林,林下种植天麻、重楼、华细辛等名贵中药材;“三环”是指海拔800 m以上中高山区,以森林化为目标,以汉水源森林公园为重点,开展森林旅游,培育林麝、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业。

图1 宁强县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布局

多园: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宣教基地、义务植树基地等特殊用途林地,进行林地建设或林地质量提升,保护具有传统文化的林木、古树和林地。

多点:对重要场镇、重要节点等区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建遍布宁强县全域的绿色生态亮点。

4 宁强县林地建设方案

4.1 城区绿地

以县城中心城区、重点村镇为重点,围绕“中心城区精品化”“重点村镇自然化”,以扩展人居绿色空间、提升林地生态服务和景观效果为目标,突出自然山水特色,合理配置城市公园、森林社区、庭院乡村绿化等。

4.1.1 中心城区绿地 以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基础,提升其质量,采用网格化布局,合理布设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增加城区绿量,形成绿点、绿线、绿面和谐统一,空间布局合理,系统功能相通、流畅,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提升人居绿色空间数量和质量。

(1)城区公园

根据三角州公园、东山山地公园、中心广场等城区现有公共场所及绿地的现状和主要服务功能,通过加强或调整绿道、景点、配套休闲设施,增加生物多样性,添加彩叶、观花等乔灌木树种或草花,营造丰富多彩、变化有序的森林季相或层次感突出的草花景观等,满足为中心城区居民提供综合休闲服务功能需要。

(2)城区绿道

以城区骨干道路为重点,建设人行道绿带。新建道路在道路两旁设置宽度不低于3.5m的绿化带,采用“一板二带式”,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割线上种植,以乔木为主,灌草相结合。

城区绿化种植困难的道路,在主干道的人行道放置大型防腐木花箱,栽植栀子、海桐、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等常绿植物。

在G108国道穿城段、环城路等重要外联道路,按 “一街一景、一城多景”原则,选用杜英、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配置波斯菊等草花,提升或建设绿化景观。

4.1.2 重要场镇及景区公园绿地 在重要场镇(大安镇、青木川镇)和重点景区(草川子景区、青木川保护区青木川保护站、阳平关),结合现有基础设施,按照景区特色与古老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传统生活相结合的原则,见缝插绿,建设景观绿地和休闲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质量,建成既有独特风情画意,又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突出景区和重要人流区的景观聚集效应。

4.2 生态绿网

4.2.1 道路绿网 以县域重要道路(城区内除外)、旅游线及节点、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水源地周边等为重点,建设覆盖全县、完善的绿色生态廊道体系。

(1)森林绿道

主要包括现有主要道路(国道G5、G108,县道X103、X220、X225、X309、X311、X303)的主要区段(如G108国道二道河——川陕界段)和节点(高速公路出口)。

(2)重要旅游线景观生态廊道

主要指以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至青木川古镇景区道路为主轴,串联汉水源省级森林公园、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内部步行类生态廊道,以竹类为主,兼顾配置香樟、桂花等乔木树种,景色优美多变、生物多样,在龙门洞、“三泉”遗址等重要景点节点建设绿化景观观景点。

(3)生态廊道

主要包括汉水源森林公园、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内及其之间的优良结构植被带,既贯通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内部重要斑块,满足生物迁徙、交流和更大栖息地的需要,又满足生态旅游慢行需要,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步道系统建设。

4.2.2 水系绿网 主要包括以提升水源地(生态水源、饮用水源)蓄水保水能力为中心的森林质量改造、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湿地公园和城周水系等水面周边堤坝加固美化等为目标的绿地系统。

(1)水源地生态公益林

通过栽植补植、森林抚育等措施,优化改造林分,建成优质高效、景观优美的针阔混交林。

(2)嘉陵江、玉带河等堤岸绿道

经过城镇的河段堤岸,以提升河流堤岸安全性和景观效果为目标,可在堤面栽植景观效果优良的乔灌木和花草,在岸坡栽植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花色艳丽的草本或小灌木,立体绿化[6]。

对远离城镇、人迹较少的河流堤岸,以确保堤岸生态安全为目标,栽植、补植乔灌草。

(3)城镇周边湿地公园、水库等

以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效果提升为目标,按照不同水系所处位置和人流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绿化、美化。

4.3 生态绿障

结合林产业,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

育林等方法,在保障防灾减灾功能完善的前提下,优化林种结构、林分结构,提升林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周边森林生态屏障、秦岭—巴山森林生态屏障、沿境森林生态屏障。

4.3.1 城郊森林生态屏障 以东山山地公园、汉水源森林公园和汉水源湿地公园为建设主体,选用常绿阔叶树种和观叶、观花树种,精准提升区域内森林资源质量,并结合旅游发展需要,布置或扩大生态风景林。

4.3.2 秦岭—巴山远山生态屏障 以筑牢巴山—秦岭生态屏障区位目标,以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为布局重点,通过造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有林地面积和质量。

4.4 特色经济林

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森林植物资源优势为载体,谷地丘陵区以苗木花卉、精品茶园和以银杏叶采摘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为重点,实现“园林化”;浅山低山区以猕猴桃、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及其林下种养殖为重点,实现“林果化”;中高山区以生态休闲旅游和野生动物驯养为重点,实现“森林化”。

参考文献:

[1] 彭镇华,郄光发.城市林业是林业建设的新方向[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6):677-683.

[2] 宁强县人民政府.宁强年鉴[M]. 陕西宁强,2016.

[3] 杜鹃,王荣.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7(4):97-99.

[4] 宋党辉,弓弼.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5(2):81-85.

[5] 宁强县人民政府.汉中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宁强县工作实施方案[R]. 陕西宁强,2017.

[6] 宁强县人民政府.宁强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汉中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宁强县2017和2018年度工作计划的报告[R]. 陕西宁强,2017.

猜你喜欢
宁强县城区绿地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