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 深度阅读

2018-06-30 06:32范锦飘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歌谣花生整体

范锦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低年级注重字词句教学,中年级注重段的教学,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篇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把文章分得七零八落,需要立足全篇,从整体把握。那么,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下面以几个教学案例展开来进行说明。

一、抓教学主线,以主问题串讲

杨琴老师在《牵一“线”而懂全文》中谈到:“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主线,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教学,问题不能过多,不能什么都讲,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的,而要一课一得,要以主问题串讲的形式整体推进阅读,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深层次的阅读活动。

如《月光启蒙》一课,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写怀念母亲的,重点写了母亲对“我”的诗歌启蒙,这是文章的主线,也是教学的切入点。我们要围绕着“课文是怎样写母亲的”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整体把握,这样教学才不会散。在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第一,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母亲对“我”的诗歌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从而体会通过多事件来写一个人的表达方式。

第二,品读“唱歌谣”的部分。母亲是怎样给“我”唱歌谣的?可以找出第1自然段中描写母亲一连串动作的相关句子去品读,想象母亲一天中忙了什么。从母亲的一连串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穿着白布褂的母亲是那么美,她唱的歌谣也是那么优美动听。月光、母亲、歌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课文正是这样以景、人、歌谣融合在一起来写母亲的,写母亲给“我”的启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写出了情景交融的画面感。

第三,在学习了第一件事之后,让学生自读剩下的三件事,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课文是如何写出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感的,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

这样教学,以主问题串讲,主线非常明确,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表达特色,从而走向了深度的阅读。

二、抓表达特色,从篇章上寻突破

高年级的教学,我们要从篇章上整体把握文章的表达特色。

如《落花生》一课,有的教师虽然也抓了对比的手法,抓了借物喻人,但是,教学还是散的,把文本拆成一块一块的,教学没有整体性。

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篇章上寻找突破口,抓文本整体的表达特色。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质疑作者许地山为什么给自己取笔名叫“落华生”。

第二,找准起点,理清脉络,体会文章的写法。先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其中,前三件事是略写的,后一件是详写的,这样写就是“主次分明”。另外,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前面的“种、收、尝花生”都是写事,最后是写议,像这样的文章结构,就叫“一事一议”。虽然事情写得极略,但不能不写,也不能把它略去。事是议的铺垫,没有写事,突然议论,就会显得太突兀。

第三,略读“事”的部分。

第四,精读“议”的部分,学习“议”的方法,看看作者是怎么议花生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且明白,像这样你一句他一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议”;接着,重点品读父亲“议花生”的段落,体会“议”的方法,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议”;最后,深化主题,联系实际,升华“议”,学习“议”的更高层次,即把“议”和人联系起来,通过“议”让人懂得一个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表达特色,即“一事一议”的写法。重点学习课文是如何“议”的,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透过言语的内容看言语的形式,领悟了表达。

三、抓文体特征,从不同角度整体把握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特色。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文体意识”,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整体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去把握:

1.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情节的构成又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因此,在教学叙事性课文时,我们可以围绕故事情节来展开教学,也可以围绕场景和人物去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如《桥》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品读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烘托人物,还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接着,让学生走近老汉,感受人物的形象;然后,品读语言表达的简练;最后,学习结尾的巧妙安排。整节课的教学,是依据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整体展开的。

2.写景文章的教学。写景的文章,既可以是描写景点的,也可以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这些文章写作特点比较鲜明,可以从观察顺序、景色的特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从整体上去把握。还有一些写景的散文,是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如《山中访友》一课,整篇文章都把景物想象成人,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景—人—情”的角度去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

3.说明文的教学。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说明文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对说明类课文的整体把握阅读,我们可以从抓住要点、说明方法等方面去突破。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这些玻璃分别有什么特点?”“在介绍玻璃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诗词课文的教学。诗词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诗歌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见,在教学诗词类课文时,我们可以从把握诗意、体会情感等方面去整体设计。如在教学《牧童》这一首诗时,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从而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5.写人的课文的教学。写人的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是一个整体的形象,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细节、生活场面,运用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把人物拆分开来阅读理解,而要从整体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也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写的是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围绕“美丽”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抓住居里夫人冶炼金属镭的细节去体会,通过对重点文段的阅读,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去体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全程地阅读和体验课文内容,我们应该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整体教学法、“整—分—整”教学法、尝试发现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深度閱读。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歌谣花生整体
甜甜的歌谣
捉蛐蛐儿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