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陕南秦巴山区致贫原因及扶贫对策探析

2018-06-30 07:20王欣欣王怡
新西部 2018年5期
关键词:连片攻坚精准

王欣欣 王怡

陕南秦巴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发展基础薄弱,是贫困分布较广、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片区之一,其扶贫成效影响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具体致贫原因也有所差异,扶贫对策必须从所在地的致贫原因来对症下药。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我国而言,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扶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脱贫攻坚,脱贫成效是最终目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等都是确保精准脱贫效果的基础。当前的贫困形势和精准扶贫政策对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陕南秦巴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发展基础薄弱,是贫困分布较广、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片区之一。陕南秦巴山区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机遇,拥有秦巴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治理这两大国家级政策支持。另外,《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从七大方面提出了区域振兴发展与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推进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为陕南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虽然当前陕南秦巴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对陕南秦巴山区致贫原因把握不全面,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因此,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陕南秦巴山区的致贫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贫困根源理论研究

贫困是世界性问题,由于国情、地情的差异,贫困原因也呈现系统性和复杂性。通过分析影响贫困的众多因素,国内外学者们深入挖掘深层原因,总结得出以下一些比较权威的贫困根源理论:

(1)自然环境论。该理论认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重要根源。这是从客观自然环境出发来分析贫困成因,造成贫困的重要客观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土等因素。

(2)资本短缺论。该理论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得出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是资本短缺。

(3)依附理论。以弗兰克为代表的拉美依附学派认为,世界经济整合、国际分工造成国家之间的发达程度不同。同理,各地方也分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边缘地区总是将剩余转移到中心地区,依附于中心地区。因此,中心地区的发展,就意味着边缘地区的相对落后,这是边缘地区对中心地区的依附造成的,除非摆脱依附,否则这种相对不发达必然存在。

(4)贫困文化论。这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这种贫民文化主要表现为穷人对经济剥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全世界大多数居住在城里的穷人所共同持有。穷人所习惯持有的这种规范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行为,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内部原因。

(5)能力和权力缺乏说。该理论认为自身能力、权力不足或缺乏是造成贫困的重要缘故。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玛蒂亚·森,他突破了长期以来将贫困等同于低收入的狭隘界限,提出用能力和收入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拓宽了对贫困理解的视野。[1]

上述是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对贫困根源深入研究所得出的几个代表性理论观点,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如贫困经济学说等。

2、致贫原因研究

田璐琳调研了牟村贫困户,提出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病致贫、因身体残疾致贫、因劳动力能力素质低致贫、因缺乏劳动力致贫和因学致贫等,她认为牟村致贫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全村基本外出务工),缺乏本村特色新兴产业。[2]韩文成提出阜平县作为太行山连片贫困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山多地少,耕地利用率低,劳动力水平低,收入渠道较少,致富产业和家庭收入来源少,主要来源是务农收入。以上特点导致了阜平县的贫困。[3]

瑞典经济学家Myrdal(1991)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东南亚等国家的导致贫困和发展受阻的原因。[4]美国经济学家Sen(2001)认为,评判发展的焦点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包括人的健康、教育水平等。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等物质财富增长是为人的发展和人的福祉服务的。人口贫困的关键是能力的缺失,即贫困是对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水平的低下。[5]

3、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瑞典经济学家Myrdal(1991)提出发展中国家应从土地、教育、权利关系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摆脱贫困。他的这一反贫理论模式为反贫困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6]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1992)认为与包括土地等在内的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能够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状况,必须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提高文化素质水平,鼓励新技术应用,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脱贫。

郑世艳、吴国清(2008)认为提升貧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是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升贫困群众的社会参与度,提高文化素质和相关技术技能。张立群(2012)认为必须坚持以内生发展的方式,才能有效突进连片地区的发展。其中,调整产业结构是根本,发挥资源优势是基础,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革新政策机制是保障。[7]

由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可见,贫困根源理论基础研究比较成熟,但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致贫原因有所差异,扶贫对策必须从所在地的致贫原因来对症下药。而当前对于陕南秦巴山区致贫原因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为了争取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深入剖析陕南秦巴山区的致贫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巩固脱贫攻坚,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

陕南秦巴山区致贫原因分析

1、远离区域中心,辐射带动较弱

秦巴山区属于六省市接壤交界地带,陕南秦巴山区位于陕西省际边界区域,不利于空间协调和统筹发展,脱贫攻坚难度较大。另外,远离周边区域中心,辐射带动较弱,传统的经济增长无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地处偏远山区,物流交通滞后

陕南秦巴山区是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以山地为主,呈现出以某一山脉或多个山脉为中心,走向不同、分布连片的空间格局。[8]由于山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公路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平原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造成商品物流成本上升,不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受限,进而加剧贫困程度。

3、自然资源充足,但未有效开发利用

陕南秦巴山区虽然以山地为主,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但生态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如汉川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陕南的主要产粮区。另外,秦巴山区水、热、林、草资源及土特产品、矿藏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它还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9]但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有效转化为自然资本,陕南秦巴山区的巨大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4、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内生动力不足

陕南秦巴山区贫困者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接受学习新技术能力弱,传统技术仍占主导地位,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生产效率较低。文化教育、技术技能都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不足必然导致贫困。

陕南秦巴山区扶贫对策建议

1、构建跨省联席机制,完善区域合作

陕南秦巴山区的扶贫开发必须着眼于跨省区域协作。致力于空间协调,助力统筹发展,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不断突破行政壁垒。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帮助下,构建跨省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加强区域协作,多层次多方位实现合作交流,定期研究解决扶贫开发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为常态性跨域扶贫协作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10]打破陕南秦巴山区空间协调和统筹发展受限,脱贫攻坚难度大的局面。

2、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加快资源有效配置

交通设施建设是精准扶贫进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中心带动产业辐射的主要轴线,交通路网缺失或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交通不便也是经济辐射带动较弱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陕南秦巴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整合国家、省、市各级资金,加快构建立体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陕南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的潜在优势,加大可持续开发力度。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要通过提高利用率来实现可持续开发;热、林、草等可再生资源,应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限度内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可持续开发利用。从而真正发挥陕南秦巴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当地居民增收,实现资源富民。

4、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升文化素质,推广学习新技术,增强陕南秦巴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为当地居民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培训、市场营销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培养实用人才,实现人力资本助力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利洁.东乡族贫困反贫困问题研究[J].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18-22.

[2]田璐琳.桂东南农村致贫原因及脱贫路径探究——以广西兴业县牟村精准扶贫实地调查为依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37(1):33-36.

[3]韓文成.阜平县推进家庭手工业发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调查[J].经济论坛,2016(11):137-140.

[4][6]Myrdal G.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Underdevelopment[J].In Essays on Econometrics and Planning in Honor of P.C. Mahalano-bissiness.1965(8):28-43.

[5]Sen.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J].Econometric.1976,44(2):219-231.

[7][9]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J].红旗文稿,2012(22):18-20.

[8]邓正琦.山地区域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思路——以我国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0-15.

[10]蒋辉.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跨域公共事务治理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0-75+108.

作者简介

王欣欣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王 怡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猜你喜欢
连片攻坚精准
春的嫁衣谁裁剪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攻坚脱贫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
50亿元改善连片特困地区高中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