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探索

2018-06-30 06:18李清华
卷宗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重构农村

李清华

摘 要: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重构

1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现状亟待改善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在造成农村社会问题的同时又暂时地将其缓和。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与农村社会问题相辅相成的农村文化发展,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滞后性日益凸显。

1.1 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加剧了社会矛盾。

1.1.1 农村发展受到制约人口迁移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和人口质量的马太效应

历史上,美国建国后的大开发吸引了英国大量富有开拓精神的人群移民,保守者都留在国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亦与此相似——城市生活对农村劳动力长期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加上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大量农村优质人口不断涌向城市透支着农村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导致了人口输出地区社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农村常住人口的不断减少造成了大量房屋“空巢化”,村庄失去人气,传统农村社会开始解体,传统农村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农村正由数千年来的家族社会、熟人社会逐渐向“半熟人社会”,甚至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规范逐渐被边缘化。

1.1.2 农村社会和谐受到冲击

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较小的活动半径,简单的社会关系,单一的生活方式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大量外迁造成严重的空心化问题透支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潜力,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感情冷漠、认同衰弱等精神空虚不能得到填补,并且由于经济落后所造成的物质上的匮乏和尊严的缺失更是加剧了焦虑的社会心态。

1.2 农村文化弱化和缺失

相较于引领社会潮流的城市文化而言,传统农村文化明显弱化,在现代社会中严重缺乏向心力。在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之前,由于投入大、见效慢,不显政绩,并且受到其他客观条件制约,承载农村文化物质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农村公共空间萎缩、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文化缺位现象,看电影难、看书难、看戏难至今还没有改善,而更多的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娱乐活动停留在打牌打麻将阶段,年节期间很容易演变成聚众赌博。传统庙会等文化活动也夹杂一些庸俗的元素,甚至色情表演、拜金抽奖等活动普遍存在。更严重的是,精神生活荒漠化带来的农民信仰危机给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

2 新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任重道远

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既包括农村文化生活所依托的物理场域,又涵盖文化资源、文化活动和文化机制在内的整体性概念。

2.1 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

近40年来,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文化沙漠,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庸俗化导致了农民精神的贫瘠甚至封建迷信死灰复燃,从而加剧了经济的贫困,经济贫困又限制了文化生活的开展。打破恶性循环首先要認识到文化建设不再是农村经济的“附属品”,文化生活不再是农民生活的“调味品”,而是从战略上思考、从全局上谋划,像重视脱贫那样重视文化,像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样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民。其次要打破现存的恶习恶俗,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了解农民文化需求,让精神和物质共同富裕起来,真正做到从经济脱贫向文化脱贫转变。从公共文化服务和民间文化资源出发,在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的同时摆脱庸俗化,深入挖掘农村文化潜力,重新包装打造当地农村传统文化。最后要将政府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成引导和辅助位置,让农民意识到自己参与文化活动中得到的权利,引导推动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升农村文化内涵

我国农村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宝藏,挖掘和尊重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提升农村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对农村的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从新农村规划的整体出发做到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习俗,推动“记忆工程”对农村历史建筑和遗迹进行保护,结合整体规划保留农村的记忆;其次,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向先进国家学习,结合国情推动民俗文化活动,重新打造文化产业,建立民间艺术传习所,为文化传承培养后继人才。在“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大环境下,各个农村地区能做到树立文化特色,延续地域文化,就能凸显与城市文化相媲美的农村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2.3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秩序

在历史上,我国农村地区属于宗族式的社会形态,社会秩序依靠传统文化以族长或里正的形式在宗庙祠堂等文化场所中维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族社会瓦解,农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公共理念在消解,传统农村的社区生活不复存在,社会秩序、公共伦理在现代农村的“半熟人”“陌生人”社会中难以维持,严重危害家庭和社会稳定。发展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是重新建立现代农村社会秩序以及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 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原则

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社会秩序和文化生活的重构,对农村村落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建立现代的文化基础设施,修缮传统农村文化建筑、遗址。在制度上运用整体的眼光和全局的思路,对传统和现代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延续文化传承,帮助农民克服“原子化”和“离散化”问题,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和文化吸引力,树立新型农村的灵魂。

3.1 在功能上

以人为本和以人文精神为本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包括建立和修缮)上首先要了解各个地方农民文化需求的不同,根据实际需求区别设计,针对性地满足实用性和经济性。充分整合与利用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不断拓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创新服务功能,使其成为学习知识、传授技能、传播文化的载体和空间,成为社交、学习、传承文化的空间和场所。

3.2 在形式上

要以构建特色文化为目的,重新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整合珍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历史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造就了特色的文化符号,现在应该抱着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把激活空间中潜在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风土、“非遗”场所和民俗场景),延续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及其构成元素的文脉特征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原则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创造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其成为当地农民的精神寄托,从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4 结语

综上,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

参考文献

[1]赵语慧.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困境与出路 [J].中州学刊,2015(9):83- 87.

[2]傅才武,侯雪言.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释维度与场景设计 [J].艺术百家,2016(6):38-43.

[3]何兰萍.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13.

[4]李谦,叶建武.湖南全力推进村级文化家园建设[N].中国文化报, 2016-11-10(012).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重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