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究

2018-07-03 00:46朱光辉刘建昌陈婷婷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管理处北京102488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视域生命周期

朱光辉, 刘建昌, 陈婷婷, 陈 浩(北京理工大学 良乡校区管理处,北京 102488)

0 引 言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2]。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家更加注重教育的发展,高校实验设备投资的增加必然带来设备量的增多、管理难度显著提升。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高校实验设备的管理上,将两者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积极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实现现有资源共享,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互联网视域下,对设备进行高效率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和效益。信息技术的成熟,可以在更广泛的互联网平台上将高校设备对全社会开放共享,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良好作用。

在已有的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相关研究中,王安平[3]提出规范设备档案建档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柯红岩等[4]强调加强高校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金鑫[5]通过图解法提出高校对报废实验设备的两种处置模式,即集中式报废和分散式报废。王安平、柯红岩等学者对症下药,针对采购、使用、维护、旧设备回收等环节提出具体举措,未能系统地、全面地对高校设备进行全面管理。陈敬德等[6]提出“一体化”是高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特征,高校设备管理要建立与财务系统协同运作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共享管理数据,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赖芸等[7]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分为4个阶段,即设备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使用期管理、后期管理;除此之外,分别构建职能模型、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以供理解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陈敬德、赖芸等学者提倡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统一化、全面化,却未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校设备管理中,使管理依然繁琐、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部分学者提出将互联网与高校设备管理紧密结合,例如:方东红等[8]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对仪器设备管理及开放共享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石磊等[9]借助互联网+进行设备管理流程再造、大型设备共享与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率、简化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本文提出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以北京理工大学的设备管理平台为例进行分析,希望本研究对高校设备管理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亦能促进更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 互联网视域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

1.1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是指管理产品从需求、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过程。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种制造的理念[10]。对高校实验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实现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避免重复购置或闲置,提高设备使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高校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

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首先,人、信息、技术是核心要素,为了实现更有效、更安全的管理,这3种要素缺一不可;其次,全生命周期管理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涵盖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所有流程,即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的中期管理、设备的使用期管理、设备的后期管理;最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所涉及的四大基本管理职能。为了直观有效地了解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模型见图1[7]。

图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模型

1.2 互联网视域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管理框架。随着互联网+的引入,新的理念与方法又重塑造了设备的全生命管理资源,因此,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互联网视域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互联网视域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对设备实施有效且全面的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设备信息管理平台,使得信息流伴随设备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信息共享、设备资源共享,避免信息的不完全性。设备的前期管理包含申报、论证、审批等步骤,计划作为主要的管理职能在发挥作用。设备管理人员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整体规划与布置,发现现有设备的弊端以及设备使用者的需求,然后做出可行性研究并向上级提出申报,等待审批。在设备的中期管理中,包含采购、验收、建档等步骤,职能部门在发挥主要作用。设备管理人员向供应商采购并组织技术人员、使用设备的部门对设备进行检查、调试、验收。在设备的使用期中,主要进行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更新、改造等。设备管理人员对已采购的设备进行信息公布、定期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维修,更新改造,安排会计人员进行折旧处理,此管理过程持续时间长且较为繁琐,也是实验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设备的后期管理中,控制至关重要,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对调拨、处置、更新再利用等做出决策。

为了清晰地理解互联网视域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个高校的设备在高校设备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管理,信息流伴随设备管理的全过程,见图2。

图2 互联网视域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基本职能处于管理层,申报、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等处于操作层。

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互联网+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塑,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理顺了管理流程、并丰富了管理的内涵。那么,对于拥有批量大、种类全、科技含量高的高校设备,互联网视域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义为何呢?高校设备管理步入互联网+行列,会发生哪些质的变化呢?

(1) 整体规划,完善实验设备维护维修的科学机制。为了规范实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行为,高校必须利用互联网合理规划实验室的整体布局,以此提高设备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对已有的设备量、设备位置清晰了解的前提下,对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与分配,有效解决重复购置,已有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作为管理人员为了防止遗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定期维护报警系统,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缩短维护与保养周期,进而定期维护已有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2) 设备管理在线化、流程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共享,实现高校设备透明化,防止设备利用率低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高校实验设备管理流程在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再造,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11-12]。在设备的前期采购过程中,可以在实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申请、审批与购买,有利于减少审批障碍,提升采购效率,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做好充分准备,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校购置有效的实验设备离不开审批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在设备的使用期管理过程中,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对设备进行扫描,后期能够迅速清楚设备数量以及设备的具体位置,提高信息精确度,简化流程、提高效能。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有利于设备管理、设备使用、教学安排部门进行信息共享,提高设备使用率,避免重复购置。

(3) 提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加强设备管理内涵。通过互联网+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实现设备的在线化,无论是设备的位置、数量、使用频率、维护与保养频率、还是使用年限等都可以从计算机中准确提取。对提取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统计人员将已有的设备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哪些设备是刚购置的,哪些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护,哪些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等。高校设备管理人员则采取相应行动进行维护设备,对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设备,尤其是大型贵重精密仪器,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进行信息共享,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提高使用率,进而提升高校设备的管理内涵。因此,可以说,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场质的管理革命。

3 “互联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

我校拥有5个校区,分别为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截至2016年,学校拥有大大小小的实验室达70个,另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实验示范中心若干,学校还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3]。

为了更具体论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与作用,选择了我校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分析其利用互联网+进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案例。

3.1 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的构建

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05~2015年,教学科研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的资产价值总额呈现上升趋势,如图3所示;学校每年花费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用于购买大型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设备。随着设备量的增加,无疑对设备管理带来了挑战。为了避免实验室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实验设备购置前审批不科学,利用率低、仪器设备存在闲置,设备报废和设备处置不合理、不及时等问题的发生,构建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图3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设备资产总值

(1) 功能模块。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分别开发了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合同章管理、低值及易耗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建账)、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实验材料及化学品管理、检定设备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管理等12个模块[14]。12个模块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共同对学校的诸多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进行综合管理。

(2) 在线管理。通过以上12个模块的分析,得知北京理工大学将高校实验设备管理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实现设备的在线管理,简化操作程序,节约管理成本,节省人力、物力及财力,提高管理效率及效益。

(3) 全生命管理。学校对实验设备实行在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了经济效益的损失。从设备的采购、建档、使用、维护维修到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样样俱全,在线实施有效且全面管理。

3.2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的建设

科技含量较高、价格昂贵、使用频率较低是高校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主要特征。学校用于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在2005~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5年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为了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核算、鼓励科研项目的校内良好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学校本着“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独立核算”的原则构建了全校范围内公用性较强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1) 开放共享提高效益校级共享平台和院级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避免设备重复购置,节约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尤其是大型贵重精密仪器。各学院在保证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避免大型仪器的闲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与科研质量。

(2) 实现多元自动化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立了清晰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预约、授权、计费、效益统计4部分[15]。通过预约、授权、计费3大模块,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多元化、自动化的管理。多元化、自动化的管理使教学、科研、学校各方从中受益匪浅,优化操作流程,对需求者做出快速响应,避免时间浪费,提高各参与方满意度。

4 结 语

北京理工大学互联网+实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响应了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倡导,实现了高效设备的在线管理、开放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借助互联网对实验设备进行科学管理,有效提高了高校学术竞争力、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优质的师资团队,无疑为高校的全方面发展创造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马化腾两会提案大谈“互联网+”.中国物联网(2015-03-05)[EB/OL][2016-12-25].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3/5507.html.

[2] 人民日报.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2).

[3] 王安平. 规范设备档案建档工作提高高校设备管理水平[J]. 机电兵船档案, 2012(4):38-40.

[4] 柯红岩, 钱大益, 刘 云,等. 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范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9):219-221.

[5] 金 鑫.集中-分散式高校报废实验设备处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6,19(4):0195-0197.

[6] 陈敬德,温光浩.高校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0182-0185.

[7] 赖 芸,卢 晨.高校实验室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0192-0195.

[8] 方东红,岳鑫隆,王 野.高校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0267-0271.

[9] 石 磊,迟 强,管宏宇.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实验设备管理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85-88.

[10] 沈建新,周儒荣.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35(5):565-571.

[11]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3-38.

[12] 翟天任, 杨健康.基于寿命周期理论的高校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09-112.

[13]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一览表[EB/OL].[2016-12-26].

[14]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EB/OL]. [2016-12-26].

[15] 北京理工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系统[EB/OL].[2016-12-26].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视域生命周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