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剧为何不尽如人意?

2018-07-03 02:42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16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原著

热IP改编的《南方有乔木》演员阵容十分豪华,而收视率却远远达不到预期,白百何也因此受到了网友的吐槽。近几年电视剧制作和播出的热潮中,IP剧无疑是最热门的概念,也出现了IP剧收视和口碑不错的情况。但从前年暑假开始,一些超级IP项目收视口碑相继败北。《寂寞空庭春欲晚》《青丘狐传说》等剧收视很不理想。IP剧为何不尽如人意?IP剧的“药效”失灵了吗?

IP剧应该冷冷了

“流量演员+IP外套=高热度电视剧”,这是近两年出现的一些影视公司所谓打造高收视电视剧的路线。当然这种操作下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作品。但是,到了今天,观众似乎并不完全对这种路线买账。甚至,一些原著粉丝也高喊,求放过。

《南方有乔木》就是一例,白百合、陈伟霆算是流量演员了吧,原小说也有不小影响力。但是,拍出电视剧不但原著粉丝不喜欢,很多其他观众也吐槽。原因何在?原著粉丝认为编剧把小说改得乱七八糟,一些观众则认为两位主演年龄不搭配。总之,爱上这部电视剧很难。

IP剧已经不是刚开始的那个时候,任何一部都惹人关注。当时市场上还有大量不是IP改编的电视剧。而今天,你打开电视机,不夸张地说,四部电视剧,其中有一部就是热IP改编,而且多是流量演员参演。当“流量演员+IP外套”常常可见的时候,它还能总是成为高热度电视剧吗?

再有,热IP有一个问题,就是原著的单薄和属性的单一。目前大量的IP来自于网络小说,而网络小说往往只是阅读者消磨时间的一个选择,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不是很高。一些热度很高的网络小说只是迎合了某一方面的读者的兴趣,虽然有名气,但是改编成电视剧却未必适合。编剧需要补充很多东西来给其他观众,这种情况,要出电视剧精品,确实有难度。像《琅琊榜》这种小说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每个环节都很重要。IP剧应该冷冷了,有好的IP作品当然可以改编,如果没有,不用强求,电视剧制作方需要冷静考虑,不要追风跟风,也许才能出好作品。(平沙)

记者观点

经典是翻拍不来的

从古至今,衡量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队说话、做事是否靠谱,就看他或他们最初的言行是否有靠谱的逻辑—有逻辑,就有成事的可能性;没逻辑,想成功,门儿都没有。

之所以说这些,源于现在影视圈里的翻拍热,翻拍本无可厚非,但都到翻拍的份儿了,您就悄摸儿地拍吧,低调点算了,偏不,无一例外地挑起大旗,上书斗大的豪言:超越经典。

这便是最大的不合逻辑。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至今算是无人超越;倘若真有文学造诣上实现了对其超越的,那指不定还得经过多少年的锤炼才可以诞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绝对得是超越,而不是复制。既然人家已经是经典了,那就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摆在那了,我们可以学习经典、致敬经典,谁要是想在模仿、复制上因循经典,还敢喊超越,便是大言不惭了。

这几十年,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有不少了,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只有遵循原著的那一版本注皮称为了经典,而有了经典在那,虽然之后几经翻拍,那似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开机前的信誓旦旦,到开播后的收视J隆淡、吐槽一片,到头来,才发现—经典,依旧在那儿岿然不动,“超越经典,,就是个没有逻辑的笑话。

李幼斌版的《亮剑》走进了多少观众的心,让人百.看不厌;而翻拍的《亮剑》恐怕成了“超级模仿秀”,还礼皮经典甩了好几条街;老版《红楼梦》让观众记住了一票“大观园”里的故事,而翻拍的《红楼梦》,恐怕更多的是让我們看到了艺人们的绯闻。而今,曾经风靡一时的《流星花园》也要翻拍,真不知,到时候是泪水多,还是口水多。

其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在某种时代背景、社会大环境下,应时而生且在广大受众心中产生共鸣的文艺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靠翻拍是翻拍不出经典来的。说实话,笔者对翻拍十分的不感冒—经典源于创作者自己的主动发挥,靠的是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而翻拍,说不好听的,就是“偷懒儿”—靠着蹭别人的经典,刷自己的热度,而没有创造力的作品永远都是苍白的。四个字就概括了——拾人牙慧。(李雄峰)

IP剧改编莫要买椟还珠

这些年来,IP剧拍摄、播出的多,口碑好、收视高的少。归根结底,在于太在乎“IP”这块招牌,以为顶着它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忽略了做好一部影视剧最重要的核心——讲好故事。

改编可以说是IP剧成功与否的关键,《花千骨》的编剧与原著作者是高中同学,在改编过程中不断沟通,一个负责出初稿,一个负责修仃。而大火的《琅琊榜》则是直接起用了原著作者担纲编剧,保证了原汁原味。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同样的IP,电视剧是爆款,电影则被骂惨,前者高度还原原著,后者大刀阔斧瞎改,加之演员的表现,使它们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结果。那些扑街的IP剧们,几乎都是故事没讲好。《南方有乔木》剧情狗血不断,不合理之处一个接一个。3个小时就能读完的《寂寞空庭春欲晚》,生生给神到了45集,被原著党吐槽“除了书名人名,其他找不到类似的地方”。这样的改编只留下了“IP”的名,而失去了“IP”的魂,只想借助热门原著的影响力和流量明星的高人气,来将作品的利益最大化,如此毫无诚意,收获差评自然理所当然。

热IP改编影视剧是一件好事,大大丰富了剧本来源,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让人躺在高网络点击量、高关注度、高受众的高起点上,把热IP当成万能法宝,不去认真进行二度创作,用金牌制作人侯鸿亮的话来说,就是“买椟还珠,忽略了最主要的东西”。说到底,IP剧的“药效”并没有失灵,关健是制药的人。扎堆的同类题材,不走心的改编,缺演技的鲜肉,再超级的IP项目观众也不会买账。真正好的改编作品是给原著IP加分的,比如《甄嵘传》,很多人是看了电视剧才去看的小说,电视剧的合理改编和精心制作将原著IP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IP剧的正确打开方式。(程戈)

宁排队 不挖井

这几年IP是影视剧创作与市场最热的一个词,曾经的热剧有很多来自IP,像前些年红极一时的《步步惊心》《何以笙萧默》《花千骨》《裸婚时代》《甄嵘传》《芈直传》《琅哪榜》,几乎都是流行的网络小说。为什么投资人这样热衷于IP?其实谁都明白,IP剧的自带粉丝属性就是投资人最看重的,起码直观判断只有利大于弊的福利,这种类似于自带保险的运作方式,傻子才会拒绝吧?

不禁想起了在以前的农村,村民宁可排队去很远的地方打井水,往往即便有打井的钱,也不会自家打井取水。为什么?这看得见的利益实惠总比万一打不出水赔钱看得更真着。IP剧大抵如此,一不愁收视群体(保底的原著粉丝+新人),二也可以节省不少宣传推广费,更可节省不少创作周期,完全可以在原著热度没减的时候让IP剧上线,这些都是IP剧的先天优势。可是马上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新近的IP剧收视热度却大不如前了?像IP大热的网络小说《南方有乔木》,即便动用豪华的演员阵容,收视率也难以达到预期。

想想也并不奇怪,网络上的黄金资源都被挖了好几遍了,一流被挖完,就去挖二流,甚至三流,这些二流三流的自然水准下降,加之各路影视投资人一窝蜂地挖IP这口井,好资源的产生也是需要时间的,也是有限的,就像地下埋的煤炭和石油。一窝蜂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来为急于求成追逐利益的粗制滥造,倒了粉丝的胃口,关注度自然急剧下降。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存在的,以前的IP剧在题材和内容上还能兼顾观剧群体中不容忽视的老年观众,而如今的IP越来越偏向年轻人的口味,忽视了老年群体,越来越多的宫廷剧距离普通人生活越来越远,这些都导致了如今的IP剧热度大减。

其实IP只是个新词,以前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电视剧不也都是IP吗,粉丝更是不计其数。关键还是个创作的态度问题,糊弄观众的做法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还是好好的挖井吧,原创才是最终的王道。(毕明)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原著
最有思想的句子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网络小说改编乱象:您有钱买,我却没小说卖了
网络新词
网络小说纸本化是未来出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