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阳谷

2018-07-05 06:56张文锋
城乡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景阳冈阿城西门庆

■ 张文锋

从聊城出发,一路往南直通阳谷县,目之所及的除了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就是一望无垠的玉米地,绿油油的。粗壮的玉米杆,宽长的叶子,汇成了苍茫茫一片的绿,恰似纯洁的浅浅的羞涩的绿色的海。疾驰的汽车像一叶扁舟,驶入这片绿海里,穿梭于这片望不见头的海洋,缥缈其间,只是感觉自己头晕目眩,如梦如幻。恍惚间,一阵夏日的风,柔柔地拂过鲁西平原,夹杂着北国泥土的气息,以及玉米散发出的特有的芬芳,甜甜的,润润的,吸入我的鼻孔,沁入我的五脏六腑。

在阿城

那个晚上,我们就住在阿城镇。我是南方人,习惯了南方都市的繁闹与喧嚣,而身处广袤平原的阿城,静谧笼罩在鲁西平原的这个小镇,兴奋与激动却充斥着我思想的每一个点—因为我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这个夜晚注定是一夜无眠。

天刚亮,我信步到了阿城古运河遗址。明清时期,阿城镇因扼南北水运之咽喉,处东西陆路交通之要津,成为了“士民辐辏、商贾云集,繁盛一时”之地。遥想当年,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古运河的繁华与热闹的场景可见一斑。只是时过境迁,古老的大运河日渐颓废,荒草渐渐淹没了曾经的河道。伫立在古运河边,望着茫茫无尽的天宇,我心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怀那岁月的轮回,世事的沧桑,不免让人一阵唏嘘。

在阿城古镇,我了解到了一些有趣的地名,诸如朱楼、刘楼。不免让我疑惑的是在广袤的平原地区并没有多少楼房,都是一些散落在白杨树和玉米地之间的平房院落,为什么偏偏要取上带楼的地名呢?

白杨树是平原大地的象征,一棵棵的白杨树似巨人矗立在悠悠的天地之间。蝉在树上不紧不慢地鸣叫着,尽管白杨的叶子在飒飒作响,但是蝉对此丝毫不予理会,继续弹奏着它自认为最美妙的夏日交响曲,给静谧中平添了几许热闹。

离开会通河,我穿过一些零散的村落,到了阿城镇上。阿城在春秋时称为“柯”,处齐国西部边境,因地近泽,故名。古时“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称“阿”,这就是阿城镇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阿城也是阿胶之乡,据医药史学家考证,阿城为阿胶的发源地。

阿城古镇上的海会寺是华东六大寺院之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鲁西的重要旅游胜地,毗邻的还有清代盐运司、刘公祠,每天都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

海会寺始建于清代,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给这座千年古镇平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整座寺庙共有山门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进院落。大殿庄严肃穆,香火袅绕,满怀虔诚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到此朝圣还愿,以祈求逢凶化吉、岁岁平安、家业兴旺。

景阳冈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张秋镇境内,曾经记得小学课本有一篇文章叫做《景阳冈》,说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英雄的形象也就保存在儿时的记忆里了。

从阿城出发,经过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景阳冈。一座高大的漆黑色的山门巍峨耸立,正门巨石上刻有“古风犹存”几个遒劲大字,使人顿生景仰之意。景阳冈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崇山峻岭之地,它只是黄河故道淤积的沙堆高岗。景区里古木参天,沙丘起伏,莽草丛生,给我们的第一感觉的是一派荒郊野岭的景象,很难想象在这里曾经演绎过一段千年的传说。

关于景阳冈,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景阳冈一带是一条绵延几十里的丘陵,最大的一个叫东沙堌堆。后周显德年间,这里大雨连绵,黄河大堤决口,这一带的老百姓不得不搬到东沙堌堆上来住。宰相李谷奉皇帝柴荣之命,带领十万人马赶到这里修复大堤,解救百姓。李谷带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干了起来,终于把大堤修好,驯服了洪水,沙堌堆上的黎民百姓得以脱险,而李谷却因劳累过度而亡。皇帝甚为感动,赐御碑一块立在墓旁。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岗,脚蹬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当地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李谷宰相,提议要把东沙堌堆重新题名,将诗词的头三句尾字倒念,就有了“景阳冈”。从此,这东沙堌堆就改名叫“景阳冈”了,直至今日。

沿着景阳冈曲径幽深的小道,我们到了第一处景点—“三碗不过冈”。一座酒肆掩映在荒岭之中,四周古松苍翠,漆黑的门窗,黄色的土墙,酒旗在迎风招展。当年,打虎英雄武松就是在此豪饮一十八碗酒,留下一段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酒店土黄色的外墙的招牌上写的菜谱“大块牛肉”“大碗蒸肉”等格外醒目。酒肆里的酒具颇有特色,黑瓷坛子、黑酒碗。热情的酒保递上一个黑瓷大碗,给我们倒上一碗醇香绵柔的景阳冈酒,一口下肚,那个劲道,无法比拟,只是感觉一股豪气从心田直涌脑门—难怪乎酒保说:景阳冈酒是英雄的酒。

一碗景阳冈酒下肚,怀着一股豪情,我们沿着当年英雄走过的路继续前行。前方出现一座庙宇,对,这就是山神庙,也是景阳冈唯一留下的一处古建筑。大石碑上当年阳谷县衙的告示依然存在,让我们穿越千年前的那个午后,行者武松醉意朦胧间,拖着一根哨棒,英雄一路长笑,穿冈而过。

碑林,记录着后人对英雄的敬仰,那些遒劲有力的文字,铭刻着对英雄壮举的缅怀。虽然千百年过去了,但是英雄的故事还在流传,这些字碑就是最详实的见证。

追寻英雄的足迹,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怀想,不经意间到了武松打虎处。一块大青石,光滑溜青的大青石,见证了当年武松打虎的传奇。此时此刻,我的耳畔似乎传来一声虎啸,眼前顿时闪现出英雄矫健的身影,恍惚间,人与大虫在互相纠缠厮杀的场景仿佛近在咫尺……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是景阳冈的最高峰—武松庙。庙内有武松的塑像,只见武松披着僧衣,颈上挂着一百零八颗佛珠,好不威风。四周的墙壁上是木雕连环画,再现了武松自出道以来景阳岗打虎、杀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英雄事迹。庙前有一口大钟,钟声悠悠,如诉如愿,钟声仿佛在传颂着武松不畏强暴、勇猛豪放的人生传奇。

从景阳冈下来,已是午后,怀着倦意沿着原路折回山门,我们告别了景阳冈。但是,我的心中却留有无穷的眷恋,是为那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打虎场景,还是被英雄豪放粗犷的气概所深深折服?答案已是了然。

狮子楼

到了阳谷县城紫石街,我们找了一处饭馆,点上几道阳谷当地的特色小菜,其中以“蒸碗”为最,我们喝的依然是英雄的酒,浅斟慢酌间谈论的依然是英雄。

狮子楼景区是一条仿古街,店铺林立,幌子飘动。除了我们熟悉的王婆茶坊、武记烧饼铺、西门庆生药铺,还有绒线铺、绸缎庄、盐庄、客栈、酒楼、棋社、戏台、玉皇庙、千户府等建筑一应俱全。徜徉在仿古街,踏着脚下的青砖,触摸着历史的遗痕,我们很自然地回想起《水浒传》《金瓶梅》里描绘的荡气回肠的故事情境。

在仿古街里一路徜徉,我们来到了狮子楼。狮子楼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为两层五开间三进深砖木建筑,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令人瞩目的是楼前的两对石狮子,威武无比,别具一格。狮子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象征着地位、尊严、吉祥、平安。

或许,这就是当年取名狮子楼的原因吧。

狮子楼的大门镌有一副对联:“惩恶除暴英雄浩气贯日月,阅古鉴今斯楼坦荡警后人”。这副对联高度褒扬了武松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同时也寄托了黎民百姓崇尚良善的美好向往。

在《水浒传》的故事里面,武松为兄报仇在狮子楼此斗杀西门庆,大快人心,狮子楼也因而闻名遐迩,尽人皆知。正是因为它的美名远播,引得名人雅士纷纷来访并为之赋诗作画。著名书法家万里云曾在狮子楼题书:“狮子楼前气势宏,惩奸除暴显神风。游人临时心犹壮,遥想当年勇武松”。

在狮子楼,我们听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宋仁宗年间,阳谷县城有一家中药铺,掌柜的叫赵润春,只有一女名叫秀姑,父女经营药铺,买卖昌顺。当地恶霸西门庆看上了秀姑,派人杀害了赵润春,霸占了药铺和秀姑。成亲之夜,秀姑为报杀父之仇,灌醉西门庆,点火烧屋,然后自杀了。可是西门庆并未被这场大火烧死,而西花园鸳鸯阁却化为灰烬。为镇邪压惊,西门庆听从风水先生建议,盖起了这座狮子楼,还在楼前雕刻了两对红眼披鬓、呲牙咧嘴的石狮子。

狮子楼前依旧车水马龙,依旧保留了那淳朴、厚重的风骨与韵味,千年前的恩怨情仇、刀光剑影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是,阳谷—这座千年古邑恰似一颗明珠依然闪耀在齐鲁大地上,英雄的故事还在滚滚红尘里传唱着、颂扬着……

猜你喜欢
景阳冈阿城西门庆
戏子多秋
西门庆与冬至饺子
试从西门庆的人生际遇分析应伯爵的帮闲形象
漫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豪饮猛虎降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观笼中虎
剩饭
缩写《景阳冈》
西门庆的“邂逅”
一厘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