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2018-07-05 05:59
看天下 2018年18期
关键词:乐意客商财物

《水浒》里,晁盖初坐梁山头把交椅,小喽啰报来说:“朱头领听得一起客商,有数十人结联一处,今晚必从旱路经过。”晁盖说了,“正没金帛使用,谁领人去走一遭?”还叮嘱,“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兄弟们抢回二十来车金银财物、四五十匹驴骡后,晁盖还问呢:“不曾杀人么?”小喽啰说没有,晁盖大喜:“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这段描写,大概是想说晁盖仁义吧?但一细想,这些客商丢了金银财物与驴骡之后,怎么办呢?晁盖们倒不曾伤人性命,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

先前客商们结联一处,也很耳熟:后来武松到景阳冈看榜文时,就请过往客人拉帮结伙,免得为老虎所伤。细想来,晁盖们这些山贼,真也与老虎无异。只是老虎直接吃人,晁盖们抢了财物,间接杀人。

无独有偶,欧洲中世纪,吟游诗人的歌曲,比如《维埃纳的吉拉尔之歌》,也有类似概念:没落骑士变了山贼,就去抢劫商人,还觉得自己怪正义的;反正商人的钱来得容易,抢他们也很合理。实际上,许多民歌里还会强调商人都不是好东西:买空卖空、巧取豪夺,所以呀,骑士老爷抢得好,抢得妙,抢得呱呱叫——老百姓也爱听这个。

所以,商人们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客商们要投入成本买货,要估算行市物价,做客商那也都是晓行夜宿,吃碗辛苦饭。平白无故地,就被梁山好汉或骑士强盗拿了,还一脸的理所当然。替天行道,敢情抢商人们的收入,就有合法性了?似乎不大对吧?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视角。传统农村,则公权力到不了村里,公共服务基本靠大家,小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此时熟人之间的关系、对长辈耆老的尊敬、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起着民法的仲裁作用。因为务农,人被绑在土地上,人口流动少;所以客商这种流动人口,就不如本地人踏实,是被看不起的。对收成相对固定的农民而言,客商疑似不用付出努力,就可以收获金钱,是挺让人不爽的——农民毕竟对评估物價、收集情报、物流成本、亏损风险等不太熟悉,只觉得客商们似乎只要买了卖了就能挣钱,所以抢他们的,也很合理嘛!

与此同时,官府也乐意打压商人:毕竟在非工业化时代,人力都投入去搞农业生产或手工业生产,对朝廷才有利;商人们从商的确有利于货物流通,但一旦坐大,富可敌国了,国就不太乐意了,百姓也会不乐意生产了。所以自古大商贾,若非与朝廷勾结,就得被打压一番了。隋文帝杨坚是个非常务实的农业至上者,于是要求商人连同色的鞋子都不许穿:这已经带有歧视意味了。没法子,为了统治稳固嘛!

最微妙的一点:迈克尔·泰德说过,中世纪封建领主和教会,很乐意丑化商人,渲染骑士/盗匪抢劫商人的合理性,仿佛商人都是吸血鬼,抢了活该。其目的何在呢?我们很容易就能推论出来了:农民们既然不相信商人,就会继续依附封建领主;而商人们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也得依附封建领主。

于是,领主放任对商人的暴力劫持,既能稳定农民情绪,也可以让商人自己去寻找权力的庇护;如此,权力就能既坐稳统治,又收获利益。农民们会觉得自己是被商人坑了,商人会觉得盗匪的暴力实在是可怕,于是领主们得其所哉,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在此过程中,资本与权力本身都是无辜的。前者只是人类发明来赎买东西的,后者是人类构建来约束秩序的。为什么会变得那么乱七八糟呢?归根结底是占有了资本或权力后,就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自己的资本或权力不被夺走,并实行对他人的支配了——所以最后肮脏的,不是资本或权力,而是人与人的欲望啊。

猜你喜欢
乐意客商财物
治安案件办理中涉案财物处置应注意的问题
展氏菜行
On the E—C Translation of the Subtitle of Mirand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 Theory
奶酪之争
这一瓶
李邕题三字半匾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
意外收获
要爱护俱乐部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