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莫取、共适

2018-07-05 17:19李殿林孙洪晶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仕途

李殿林 孙洪晶

摘要:《前赤壁赋》的难点是“苏客答问”,只有清晰地理解其内涵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针对“客”之悲,苏轼从辩证、儒、道三个层面予以化解,传达出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

关键词:客悲;超然;仕途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此写就了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简称《赤壁赋》)写得纵横飘逸,读来朗朗上口,颇受学生喜爱。但教学实践表明,此文语句浅显,大意似不难理解,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知。可是文章的“苏客答问”三、四两段,且尤以第四段,细究一些问题时学生就不甚了知了。如何才能透彻地理解这两段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笔者的做法是通过细致理清文章思路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先以段为单位,理清全文总体思路,然后就难懂的两段再理清段内思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全文的总体脉络是因景而喜、因曲而悲、因对话而释然。全篇五个自然段分别是苏客泛舟、苏歌客和、苏问客答、苏解客悲、苏客尽欢。

先看课文第三段。客因“呜呜然”的箫声而引发苏子之问,接下来是客答苏子之问。首先,“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而今安在哉”,这是以曹操为例写大人物人生的毁灭之悲。其次,“況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以“客”为例写等闲之辈的小人物人生的毁灭之悲。至此,我们通过对段内两个层次的剖析,可知这段点明了“客”悲的第一个原因,即人生终将毁灭,也就是人生苦短。

在这里,“客”先举曹操,后言自己,意在对比和深化。像曹操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也难免随着“大江东去”而灰飞烟灭,可知人生实在是虚无茫然。而且,毁灭了的曹孟德毕竟还建立过盖世功业,而自己呢,俗世平凡一卒子,可谓“沧海一粟”,濒临老境却功业未成,连曹操都比不了,白来世上走一遭,实在是太可悲了。由此便有了这段的第二层意思,即客悲的第二个原因:“哀吾生之须臾”且功业无成。但文意还未结束,我们不要忽略下面的文字,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追求道家超然物外的自由,这是客的理想,可惜这个理想“不可骤得”,因而有“哀”,这是客悲的第三个原因。总体说来,客悲的原 因可以归纳为一悲“人生苦短”,二悲“功业无成”,三悲“超然不得”。然而这是“客”的心理吗?这明明就是作者的真实心态。

何以言之?建立像当年曹操那样的功业是苏轼仕途发达时的“梦”,而今“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只能寄希望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羡长江、抱明月和洒酒祭江月在情感上是一致的。寄情山水,亦官亦隐,这就是苏轼仕途低谷时的“梦”。

进入课文第四段,根据第三段客的“三悲”,苏子缘事说理。这一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作者针对上文“客悲”的理由也从相应的三个方面一一予以释解,可谓“三释”,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关键。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第一层——一释。针对“客”“哀吾生之须臾”人生苦短的“一悲”,作者单刀直入,认为“变”与“不变”,须臾与无穷都是相对的。从“不变”的角度看,“人生非短”,理由是“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无尽”好理解,“我无尽”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苏子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事物的变与不变的。无数的“我”构成了人类的长河,永远不会消失,那么“我”也是永恒的,因此人生也可以像长江那样无穷。所以“我”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这是苏子阐述的积极人生观。此之谓“无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第二层——二释。这是针对“客”答话中的“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言的,实际就是针对客的二悲“功业无成”说的。苏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有理想,但是如果追求的是你达不到的、实现不了的理想,那就是“非吾之所有”而取之。苏子的用意似乎还在于这样劝慰“客”:你一介凡夫俗子,非想要建立象曹操那样的功业是不现实的,也就不要因此而悲伤了。此之谓“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第三层——三释。这是针对“客”的理想没有实现,想超然而不得的苦闷之悲而言的。在苏子看来,人应该怎么活着呢?既然我们被贬谪而远离了皇城,那么仕途的腾达就成了“天地之间”“非吾之所有”,而既然“非吾之所有”,我们就该坦然的舍弃,并且积极面对现实,发现并享受谪居之地的快乐。在此,苏子提出了“活好当下”的人生理念。头上没有了皇帝赐给的乌纱帽,却得到了大自然的宝藏。清风怡情,明月净心,一个人如果能够珍惜现在的时光,把眼前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就是最好的人生。此之谓“共适”。

苏子以“人生非短、不可妄求、享受当下”的“三释”化解了客之“三悲”,所以才有了后文的苏客尽欢。苏轼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忠实地践行了这一理念。其当时之作《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面对白云点缀、清江慢流、林峦耸翠的仙境,仕途的风波又算什么!他甚至认为领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自然恩泽,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实在有愧于湛湛青天。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因此,苏轼每贬官一地,则悉心治民理政,为民所仰。

如果我们回顾苏轼的一生,就不难发现,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他总是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答秦太虚书》详叙了其谪居黄州的拮据生活。“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面对生计的窘境,苏轼却认为:“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与李公择》)可见在其看来,一个人应该有安于清贫、以苦为乐的生活理念。

人生非短、不可妄求、享受当下,也就是无尽、莫取、共适。这种认识体现了苏子对自我、对人生、对现实和历史的哲学思考。第一层重在以辩证思想看待人生的苦与乐;第二层重在以道家思想看待在追求理想时产生的幻灭;第三层重在以儒家思想劝慰仕途失意者要把握今天,积极入世。

总之,《赤壁赋》中“苏子答客”,体现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乐观。不管人生是“须臾”还是“无尽”,苏轼都凸显出一种积极的心态。不管人生得志还是失意,苏轼认为都要直面现实,争取多做一些于己于人有益的事情。

作者简介:李殿林(1969— ),男,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一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解读、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仕途
宦官专政与元稹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演变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董仲舒政治遭遇考辨
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与其教育思想
领袖态度与刊物“仕途”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更正与致歉
汉相公孙弘述评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
鲁迅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