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7-06 10:13庄立会胡国贤游春梅杨建美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坝子人口密度文山州

庄立会,胡国贤,游春梅,武 锐,杨建美

(文山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产生人口分布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及其发展变化。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有鲜明的地域差异。研究人口的地域差异揭示其中的规律,对制订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1-2]。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处理

1.1 文山州概况

文山州位于滇东南部,地处东经103°35′~106°12′,北纬 22°40′~ 24°28′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连,西与云南省红河州毗邻,北与云南省曲靖市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38 km,全州东西横距255 km,南北纵距190 km,土地面积31 456 km2。地貌属滇东南岩溶高原南部边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属低纬度高原季风亚热带气候;河流均属中小河流,湖泊少而小;全州土地辽阔,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有较好的优势,是名贵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3]。文山州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县(市),10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2015年末全州总人口360.70 万人,人口密度116 人/km2[4]60。

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2.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1)各乡镇人口数据来源于《文山州经济工作手册2015年》[4]180-183;(2)各乡镇的国土面积来源于云南数字乡村网中的文山州各乡镇概况中的数据;其中文山州、文山市驻地原是开化镇,现分属于开化、卧龙和新平三个街道办事处,由于涉及到城区的划分,在本次研究中仍以原开化镇作为乡镇单元,故本文中以102个乡镇为基本单元;(3)文中的地形图、水资源总量图等及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文山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研究》[5]。

1.2.2 数据处理

本文以乡镇为单位对文山州人口的静态分布展开分析研究,即以2015年各乡镇的人口数量除以各乡镇的国土面积得出人口密度,计算公式为D=P/S(D为人口密度,P为人口总数,S为国土面积),对计算结果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数。人口密度分级方案选用了 0、10、25、75、125、250、400、500、650人/km2特征值[6]进行作图和统计分析。根据人口密度值进行了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等的统计分析。使用MAPGIS软件编制了以各乡镇为单元的人口密度图。

2 计算结果

按照分级方案来看,文山州人口密度集中在76~125人/km2和126~ 250 人/km2,分别是42个和35个,二者占到总数的75.5%,其次为26~75人/km2为19个,251~400 人/km2为5个(见图1),具有一定的正态分布性。从表1可以看出,全州各乡镇人口密度最小值为39,最大值为597,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5.31倍;平均值是127.25,中位数是116,二者非常接近;偏度和峰度均大于0,表明人口密度低于平均值的乡镇占多数,而高于均值的乡镇占少数(见表1)。

表1 2015年文山州各乡镇人口分布统计特征

图1 2015年文山州人口密度频次分布图(人/km2)

从图2可看出:8县(市)驻地镇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周边的乡镇。人口密度较高的乡镇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及以南的乡镇,包括文山州西南、南部的文山市、马关县、麻栗坡县和西畴县,其中西畴县的各乡镇人口密度普遍较高,其次是砚山县;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仅有新华镇(富宁县驻地)、莲城镇(广南县驻地)、锦屏镇(丘北县驻地)、江那镇(砚山县驻地)和八道哨乡、平远街镇、稼依镇、红甸乡、篆角乡等9个乡镇人口密度较高;总体来看人口密度较高的乡镇分布图呈现出近“V”形展布在文山州西南和南部。文山州的中部各乡镇人口密度居中。文山州的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以及西南边缘处的乡镇人口密度较低。具有明显的从南向北向边缘乡镇3个梯次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2 文山州2015年人口密度分布图

3 文山州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1.1 地质环境因素分析

文山州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区,岩溶面积占到全州总面积的53.4%[7](见表2);岩溶地质环境导致文山州地形结构复杂,山区多,呈现出“山多坡陡”之特点,局部相对高差大,大于25°的陡坡区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这是造成文山州平均人口密度(116 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43人/km2)和云南省平均人口密度(120 人/km2)都低,且本地区内人口密度普遍不高,内部差异不是十分悬殊的重要原因。

表2 文山州岩溶分布面积表/km2

3.1.2 海拔因素分析

就海拔而言,世界和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都有趋向低海拔的特征,有着明显的随着海拔升高而人口密度减低的规律,但文山州却有不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海拔1 000~1 800 m间,而海拔高于1 800 m和低于1 000 m的地区人口密度偏低(见图3)[5]。海拔1 000~1 800 m间地区的乡镇一方面处在高原面上,平地相对较多,坡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北回归线横穿文山州中部偏南,虽然纬度偏低,但在海拔范围内,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温度适宜,人口密度基本都在平均值附近及以上。海拔高于1 800 m的地区基本都是山地,坡度大,可耕地少,冬天气温偏低,如新店 43 人 /km2、腻脚 61 人 /km2、舍得 62 人 /km2、阿舍87 人/km2、坝心92 人/km2、小街 117 人 /km2等乡镇。低于海拔1 000 m的地区处于文山州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富宁县中东部的乡镇海拔大都低于800 m,如那能50 人 /km2、洞波70 人/km2、板伦 83 人 /km2、归朝 79 人 /km2、阿用 38 人 /km2,而如剥隘镇49 人/km2、者桑乡44 人/km2和谷拉乡64 人/km2更是低至600 m以下;而像那能、归朝、板伦、洞波、杨柳井76 人/km2、板蚌51 人/km2、古林箐67 人/km2、金厂70 人 /km2、猛硐69 人/km2、天保90 人/km2、下金厂57 人/km2等乡镇位于高原坡地区,地势变化大,海拔和坡度变化大,可耕地少,地质灾害易发,河谷地区更是常年湿热,不适宜人们居住,人口密度都偏低。

图3 文山州海拔地势图

3.1.3 坝子因素分析

表3 文山州人口密度与坝子间关系对比表

坝子是地势较平坦的盆地,可利用的耕地相对多而集中,根据文山州坝子资料,文山州大于1 km2的坝子有261个,总面积1 741.59 km2,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有19个,面积5~10 km2的有34个[8]。乡镇主体是坝区的人口密度一般比较高(见表3)。但是文山州的坝子存在“坝高水少”的特点,如平远街、树皮、阿基街(阿猛镇)、红舍克(干河乡)、天星、阿野(者腊乡)等坝子位于文山州中部,是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的分水岭,坝区多是江河源头附近,海拔均在1 500 m上下,均高于全州1 360 m的平均海拔,相对海拔高,且常与岩溶地貌伴生,降水量虽丰富,但地表留存比例小,汇水面积较小、水资源量少,水土资源不匹配,致常有缺水之忧[5],造成了坝子与周边山区乡镇的人口密度差别不是很悬殊。

3.1.4 水资源因素

文山州境内降水分布不均,总体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州内地表水资源绝大部分靠降水补给,降水与水资源方面,正相关,南多北少。根据图4所示,各乡镇水资源总量与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但文山州北部的温浏、底圩、阿用、曙光、板蚌、那能和南部的猛硐、天保、南捞、大坪等乡镇虽然水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则较低,这是因为北部的乡镇有河流流经,导致水资源量丰富,但地势起伏较大,人口密度也较低;而南部的乡镇分布在马关老君山及附近,地形起伏大、地形雨多,故水资源丰富,因有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以及地势起伏大,水资源丰富但人口密度较低(见图4)。

图4 文山州各乡镇水资源总量评价图

3.2 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2.1 城镇化因素

文山州8个县(市)驻地的开化镇597 人/km2、马白镇280 人/km2、江那镇273 人/km2、莲城镇266 人 /km2、西洒镇 265 人 /km2、锦屏镇 186 人 /km2、麻栗镇177 人/km2、新华镇153 人/km2,人口密度高于文山州的平均值116 人/km2,这说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不断增强,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

3.2.2 交通因素

文山主要交通干线周边的人口密度较大,文山州主要交通线路及途径的乡镇有:平文路过文山市的德厚镇124 人/km2、薄竹镇121 人/km2、马塘镇266 人/km2;省道S210途径莲花塘乡142 人/km2、兴街镇191 人/km2、麻栗镇177 人/km2;省道S206途径古木镇161 人/km2、柳井乡203 人/km2、坡脚镇204 人/km2;省道S209途径木厂镇176 人/km2、仁和镇180 人/km2;省道S201途经鸡街乡165 人/km2;人口密度也都远高于文山州的平均值116 人/km2,且呈带状分布。交通条件好,对于沿经的乡镇有经济促进作用,进而影响人口密度。

3.2.3 矿产资源开发因素

文山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其中都龙镇有锡矿、钨矿、铅锌矿、铜矿、铟矿;大坪镇有锡矿;小街镇有钨矿、铜矿、银矿;新华镇有钨矿、铜矿、银矿;莲花塘乡有锑矿;阿舍彝族乡有锰矿;木央镇有锡矿;董马乡、干河彝族乡和铁厂乡有铝土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吸引了人口的集聚。特别是都龙镇164 人/km2、小街镇118 人/km2、莲花塘乡、新华镇、董马乡164 人/km2、铁厂乡137 人/km2,都高于文山州的平均人口密度;虽然木央镇、大坪镇、阿舍乡和干河乡(分别是:94人/km2、104人/km2、87人/km2和102 人/km2)人口密度值不是很高,但相比于1987年的人口密度(分别是:22人/km2、65人/km2、71人/km2和78 人/km2)都有很快的增长,特别是木央镇增长了近4.5倍。

3.2.4 旅游和口岸因素

旅游业和边境口岸的开放对人口分布变化影响也较明显。随着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促进了双龙营镇经济的发展,使该地人口密度由1987年的58 人/km2增长到2015年的119 人/km2,人口密度增长一倍多。近年来边境口岸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田蓬镇因被升级为边境口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由1987年的109 人/km2增长到2015年的133 人 /km2。

4 存在问题

文山州的人口分布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上存着几个不匹配现象,即与地质环境、海拔、坝区和水资源,特别水土资源不匹配,这些不匹配情况总体上使得文山州的人口分布更加复杂化,分布规律上更加难以概括。

4.1 水土资源不匹配问题

文山州大坝子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的中西部,如平远街和砚山、红舍克、树皮、天星、红甸等坝子,加之砚山县的交通条件优越,其已成为文山州现代农业发展最快和最好的地区,也是未来10年文山州“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交通的进一步建设,工农业加快发展等,水土资源不匹配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水资源问题必然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解决好水资源问题,加强区域内的生态文明规划和建设就尤其显得重要。

4.2 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的不匹配问题

西畴县及麻栗坡县的董干、铁厂、杨万、六河等乡镇,地处岩溶与石漠化较重的地区,人口密度都高于全州的平均值,存在着人口密度与地质地貌环境间的不匹配现象。其中西畴县的岩溶面积高达1 078 km2。作为岩溶面积广布的地区,土地石漠化严重,地表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低,且地表储水较少,水资源短缺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人类居住,人口密度会较低。但多年来西畴县一直是文山州人口密度最高的县[9],呈现出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20世纪后期西畴县形成的“西畴精神”,恰恰说明了当地人地矛盾突出。面对西畴等的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脆弱、人们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合理规划西畴县的人口布局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富宁县则相反,地处低海拔地区,水热资源组合较好,岩溶面积仅占33%,是文山州最少的,而普遍人口密度小,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剥隘河运码头的建设以及已有的昆衡高速,其交通区位条件越来越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如何在经济发展中继续维护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1]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3.

[2]李玉江,张果.人口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3.

[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1996~2010)(上卷)[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46-145.

[4]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山州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文山调查队.文山州经济工作手册[S].2015-2016:60,180-183.

[5]宣宜,彭秋志,高博,等.文山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研究[R].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15.

[6]党安荣.人口密度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J].地理科学,1990(3):264-270.

[7]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3:38-39.

[8]童绍玉,陈永森.云南坝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55-180.

[9]丁贤法.基于MapInfo的文山州人口地理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3):10-14.

猜你喜欢
坝子人口密度文山州
几株月季
保山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辉煌历史成就
云南蘸水谣
宽坝子赋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