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快板艺术的表演形式与发展

2018-07-06 02:37孙大治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快板表演形式

孙大治

摘要:快板艺术发展到今天,开始衍生出更多的形式,例如舞台上经常会出现音乐舞蹈快板。但,不管表演形式如何变化,其基础却依然根深蒂固,由此,快板也可算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

关键词:快板;表演;艺术;形式;发展

一、前言

傳统的曲艺快板包括单口快板、对口快板、群口快板和快板书,具有短、明、快的艺术特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弘扬主旋律,讴歌和谐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大力培养快板写作和表演人才,多派文化干部下基层指导,做好普及工作,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快板艺术。

二、快板艺术的表演形式

传统的快板主要有单口、对口、群口和快板书四种形式:

(一)单口快板

又称快板诗,一般是由一个人来表演。内容则就事论事,缺少故事性,主要采用花辙来叙述,由一个人边打板边演唱。这种快板形式由于其篇幅短小,一般只有八句到十句,形式又十分简单,因而最容易被人们掌握。同时,它又能及时的反映现实生活。

(二)对口快板

一般由两个人表演,民间又俗称数来宝,也是对口相声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是采用了辙韵语言进行表达表演的两个人每人先各数一段,再交替演唱,一般采用一头沉的形式,即一个逗,一个捧;有时也会采用平分秋色的形式,说逗都逗,说捧都捧,给人一种打擂的感觉对口快板往往是将若干材料连缀在一起来表现感人的人物或时间,通常非常有激情和感召力。对口快板有激情,适合表现感人的人物和事件,李润杰大师和张克宽老师表演的《立井架》,朱光斗、王铁虎两位老师表演的《学雷锋》等作品,很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值得观众久久回味。

(三)群口快板

又叫快板群,多人表演,适合表达多人多事,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演唱时,既可以有领有合,也可以将人员分成几组交替来演唱。而演员的身份则不一定是固定的,既能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来演唱,也能作为叙述者。由于这种快板形式能够营造出与观众相呼应的的声势,因而适于表现热烈的场面。

(四)快板书

也是和单口快板一样,由一个人边打板边演唱,但它和单口快板的区别在于,容量较大,篇幅也较长,有着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故事性强。快板书必须有人物有情节,故事性强,也是一辙到底。快板书表演要有极深的功底,才能感染观众,一是唱打多变,不能流水账;二是有高有低,起伏变化,抑扬顿挫;三是声情并茂;四是台风,手、眼、身、法、步五大表演功底都要体现出来。像李润杰大师表演的快板书《三打白骨精》、《劫刑车》,梁厚民老师表演的快板书《奇袭白虎团》等都是其中的精品。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他们的表演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激情、有感情,刻画人物有血有肉,观众不仅仅是在观赏,而且是在享受。

三、快板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快板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一是要后继有人。近十多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快板人才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各类的快板大赛为快板爱好者搭建了平台,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快板演员。但仅靠部分专业快板演员不行,必须在群众中普及快板艺术,让更多的快板爱好者参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今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后的一种需求。快板恰是老百姓的艺术,要让这门艺术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二是要培养快板写作人才。众所周知,像《劫刑车》、《三打白骨精》、《奇袭白虎团》、《学雷锋》、《立井架》这样的优秀作品如今少了,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专业作者只想着自己的大作、大手笔、赚大钱,而忽略了快板创作,没有好的快板作品,就没有人去演,自然就看不到快板艺术形式了。近几年中国曲协采取了许多办法,包括举办快板在内的创作学习班、作品研讨会和曲艺大赛等,目的是不断推出新作品。仅仅这些办法仍然不够,还是要倡导一个普及问题,各地方曲协应每年多召开曲艺创作会,出版曲艺作品书籍和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三是要多派文化干部下基层指导,帮助辅导快板创作和表演,使基层文化有一个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让业余快板爱好者有施展空间,有学习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群众文艺活动添枝加叶、增光添彩。

四、结语

快板独特的短、明、快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确实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企及的。而快板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艺术技巧表现为简单与复杂相互渗透,表演形式则是非常丰富,常将语言、肢体和道具即七块竹板能够你非常融洽的配合于一体,深受观众喜爱。一段快板,又长又短,看起来简单,但这其中也包含了快板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在带给观众欢声笑语的同时,他们自身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因而,我们在赞扬这些专快板艺术工作中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业余快板爱好者纷纷涌现,使快板艺术在我国得到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快板表演形式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快板)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