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剧《印象·国乐》述评

2018-07-09 01:20杨倩倩
大观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乐民族音乐

杨倩倩

摘 要:2013年8月,民族音乐剧《印象·国乐》在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出。该剧演出之后,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音乐家们不只是参与演奏,导演还为他们量身打造了独白与剧情,让观众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引领着观众走近音乐家们;同时舞台上再现了由敦煌研究学者、音乐学家、乐器制造厂共同复原出来的早已失传的敦煌壁画乐器。《印象·国乐》是当今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剧;《印象·国乐》

民族音乐剧《印象·国乐》自2013年8月首演后,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各界对于《印象·国乐》有着多重的定义,但从根本上来说,她是一部民族器乐的表演剧目,她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固有印象,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国乐形象”。

一、《印象·国乐》概况

(一)《印象·国乐》诞生历程

该剧目创意最初诞生于2007年,出品人、总策划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的想法是创作出一场既可以体现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厚重文化历史,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器乐表演剧目。从那时候起,为了《印象·国乐》,中央民族乐团就已经开始与国内的许多敦煌研究学者、音乐学家、乐器制造厂一同筹谋规划,钻研如何复原数千年前的古老乐器,让最有特色、最有魅力的属于中国的音色能够在21世纪被世人观赏、听赏以及鉴赏。终于在2013年,一件件失传已久的敦煌壁画上的古乐器被成功复制出来,发出了来自远古的魅力之音。“印象”系列演出的总导演王潮歌也受邀加入了《印象·國乐》的创作团队,与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倾尽心力,创造出首部进驻高雅艺术殿堂的非传统器乐剧目——《印象·国乐》。

(二)《印象·国乐》主创及主演

1.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

被誉为“中国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导演”的王潮歌,秉着一份传达真正中国民族音乐的想法以及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愿望,选择以“一元”象征性稿酬执导《印象·国乐》。她带领印象团队诸位导演全身心投入到了创作团队,与中央民族乐团一起倾尽心力创作出首部进驻高雅艺术殿堂的非传统剧目——《印象·国乐》,为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出创造出了一种全新语体与模式。

2.主演——中央民族乐团

中央民族乐团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由民族管弦乐队、民族合唱队组成。乐团成立于1960年,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创建。乐团以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精神做出了卓越贡献。

3.作曲——姜莹

姜莹是当代青年作曲家,2010年硕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任上海民族乐团驻团作曲,2013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担任驻团作曲。《印象·国乐》的创作中,作曲姜莹经过了多次尝试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属于《印象·国乐》的灵魂——那就是一个感人的主旋律。在王潮歌导演的要求下,《印象·国乐》用一个主题贯穿了整场音乐会。

4.舞美设计——高广健

《印象·国乐》不仅仅是一场只能够去“听”的音乐会,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这就在于它的舞美设计。高广建在舞台上搭建了一幅山水水墨画,不是整幅传统的经典水墨,而是抽离出它的一部分,不完全展示却留有无限想象。而众所周知的是,复原了敦煌壁画上的乐器是《印象·国乐》中的一大亮点,当人们都以为“敦煌元素”应该会是演出的重头戏时,导演组和高广建都不谋而合地要把敦煌的典型元素删掉,而是提炼出如黄、蓝、红等敦煌的色彩,让观众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二、《印象·国乐》主要艺术特征

(一)音乐主体的改变

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里,经常探讨音乐的主体的问题。一部分学者认为音乐的主体应该是观众,因为观众正是音乐的聆听者。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音乐的主体是舞台上演奏乐器的音乐家们。《印象·国乐》总导演王潮歌是后者的追随者,她曾说过:“乐器,不过是一块木头加上几根弦,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乐器背后弹拨琴弦的人。”所以在《印象·国乐》里,导演让舞台上从来只是演奏,却不曾开口的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们,第一次这样面对着观众,声情并茂地来叙述自己身上真实的一些故事,让音乐不再只是单纯的“音乐”,而是拥有了更多人格特征。以音乐去记录,激发想象力,在想象中再次解读人物。

(二)作曲的突破与创新

以往的音乐会,一般都是由多首曲目组成,而《印象·国乐》打破常规,整场音乐会只有一段主旋律,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去演绎,以一个主旋律贯穿到底。作品的写作用了多种手法,甚至是和声、复调、现代作曲的一些理念都穿插在里面,运用当代现代创作上的一些通常的手法,尤其是中国式的旋律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来进行展示。但这些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音乐去打动人心。

《印象·国乐》打破了以往以乐器和作品为重心的倾向,寻求在作品中每段音乐都有它自己的气质,让民族乐器用符合它自己的语言来表现。整场音乐会每段开始前都有一段特定的独白,把观众带入到某种情境下,然后用音乐来触动人心。演出中只有最后一个篇章用了大乐队,前面都是器乐独奏或乐队辅助性衬托主奏乐器,目的是想突出每一件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味。

(三)表演方式的创新

整场民族音乐剧并不按常理出牌,连入场顺序都是别出心裁。从观众来到剧院开始,在剧院大厅里、剧院的走廊上、楼梯口、咖啡厅外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乐团的演奏家们身着演出服端坐在那里,旁若无人地演奏着自己手中的乐器。而表演,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总导演王潮歌表示:“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要突破以往的形式,而是深入一种理念,一种‘音乐就在身边、音乐无处不在的理念,观众随时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那份单纯的快乐。”

它既是一场音乐会,又是一场民族音乐剧,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奏”。《印象·国乐》打破传统,每段开始之前,都会加入一段独白,或是演奏家自己的情愫,或是人物情节的加入,给观众营造一个场景感,再结合以音乐,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想。

(四)复原敦煌古乐器

敦煌壁画珍藏着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音乐盛况,乐器图像就达6000余件,乐器品种有70多种,打击、吹奏、弹拨、拉弦四大类乐器俱全,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乐器荟萃的丰盛宝库。但这些壁画上的乐器都已经失传,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其实此次《印象·国乐》仿制敦煌壁画上的古乐器,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5年就曾有音樂史学家及学者们复制过一批敦煌壁画乐器。两次仿制立意并不相同,但2005年的仿制工作为《印象·国乐》中古乐器的仿制提供了许多经验,这就好比“地利”。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中央民族乐团要创作出敦煌音乐题裁的作品,好比“天时”。敦煌研究院的研究院庄壮先生,毕生倾尽心力研究敦煌壁画上的乐器,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技术人员的“珠联璧合”,自然具有重要的“人和”之利。

在众多力量的努力下,复原的敦煌壁画上的乐器终于发出了千年前的声响。让21世纪的人们,在今天得以近距离地看见、听见古时的乐器,而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了无生气的文物,关于壁画上斑斓色彩的想象。同时这也让人们能够惊叹于本民族的乐器也可以如此精妙绝伦,能够为此感到无限自豪与骄傲。

三、《印象·国乐》与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传承是使命

传统必然是要传承下去的。如果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得不到传承,那么这个民族科技再发达,也只是一具“空壳”,因为它没有一个核心的、灵魂的东西存在。既然明确了传承这一使命,如何传承就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工作。《印象·国乐》中复原敦煌壁画上的乐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由于我们对敦煌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才能成功复原出敦煌的古乐器。但是还有许多传统艺术是还没有得到利用与研究的。在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中,千百年来流传的民俗事象接受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洗礼,社会的根本发生了变革,许多传统民族音乐乐种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戏剧剧种与新中国成立以前相比就消失了百余种。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许多传统音乐还不能完全被广大群众所认知,自然也就无法被人们所享受。

其次,传统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是应该受到重视以及保护的。经过研究不难发现,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间的一部分传统音乐,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原因就在于其物质载体得到了保护。例如《印象·国乐》,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器乐传播的载体,正因为它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有如今的影响力。这些都可以证明,大部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传统与经典,无论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期,都应该是艺术的主流。传统文化艺术需要物质载体,好比树木需要一个根植的土壤,如果这个土壤消失了,那么传统文化艺术也没有存在的空间了。

(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印象·国乐》之所以获得诸多赞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有诸多创新之处。最初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先生的想法,只是想要创造一台以敦煌壁画上的复原乐器为核心的音乐会。但王潮歌导演从中国民乐的社会地位和舞台定位考虑,认为《印象·国乐》应该体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厚重感,还应具有当代民族音乐的创新精神。

其实中央民族乐团一直在努力的创新探索,不管是用流行歌曲还是对一些影视歌曲、民歌、民间音乐的改编再创作,都是想让民族音乐具有时代性,被人们所喜爱。而这些创新点都是针对当今社会的特点而设计的。当今社会的人们有这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我们应该创作出像《印象·国乐》这样有国乐高雅的品格,但又有时代性的作品,这才是传统民族音乐今后发展道路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如今却得不到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无疑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的。《印象·国乐》通过各种创新手段颠覆了当今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固有印象,相信这是民族音乐一个全新的开端,对今后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巩玲.仿敦煌壁画乐器亮相民族乐剧《印象·国乐》[J].演艺科技,2013,(09).

[2]巩玲.国家大剧院上演《印象·国乐》[J].演艺科技,2013,(S2).

[3]令凡.从敦煌壁画中走来[J].音乐爱好者,2014,(08).

[4]周玮.《印象·国乐》之印象[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34).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国乐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国乐大典·巅峰之夜》5·18在京奏响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有一种经典叫特仑苏 《又见国乐》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