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8-07-09 11:22郭梅云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培养研究语文阅读小学教育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乃至以后的大学学习阶段,语文核心素养都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汉语是中国母语,学生对汉字的修习更是必不可少。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识字、识句、识意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阅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10

作者简介:郭梅云(1981—),女,福建福清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在《标准》中对语文的核心素养有着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这些语文素养层次的划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能够予以全面有效的运用,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培养高雅情趣以及言谈举止。本文旨在对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1.阅读教学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为: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向指导,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阅读内容及目的,有间接和直接两种导课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1]。例如,在进行《大禹治水》教学时,我在课前进行问题、故事、谜语等多种形式的提问或讲述,将学生思维带入本节课的氛围中,为良好的课堂打好开端,之后依据多种媒体资源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我在阅读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在课堂中我会增添课外阅读内容,在此环节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广泛积累,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乐趣与内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例如,从大禹治水中充分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培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2.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的学习,而是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体能够很好地在未来融入社会,是小学生在自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家们对语文课程有了新的思考与定位,改变了语文学习以往仅针对课本教材的理解与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课本知识,让语文学习贯穿整个生活。汉语是我国母语,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自我发现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能力、文化感受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2]。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节课时,学生在进行故事阅读过程中,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能够自主对故事进行阅读理解思考,从中获取语文学习知识、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课外扩展,这样的阅读过程是对思维的扩散发展、对文化的广阔感受,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创新教学方式,吸引阅读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教育也与时俱进有了新的发展。语文学习本身存在着趣味度低的短板,对小学生而言更是乏味枯燥。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创新要求,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现代科技及专业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这节课时,我在课前从网络平台上寻找关于本课的课件作为借鉴,广泛收集有关本课的信息,通过网络媒体的实时性、知识的广泛性对教学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利用。我在课前给学生设置问题:“大家在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有什么?”“如果让你分奶酪你会怎样做?”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对课堂产生兴趣。我在讲课过程中以鼠标代替粉笔,在提前做好的PPT课件中放映有关本课的阅读内容以及图片,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将狐狸分奶酪的故事以微视频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将文字知识转为图画记忆,增强阅读理解力,且课件的放映可以为我在课堂中节省许多时间,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多了解,然后进行课外扩展。我在课件中展示需要阅读的文章,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收集不同形式的阅读内容,有文字形式、看图解意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对本课进行总结讨论。我为学生留出时间进行互相探讨,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在交流中获得文化感受。在課外作业布置方面,我改变传统的纸质作业模式,更多地让学生自主阅读一些作品,在网络上观看关于语文阅读方面的知识,此类作业既让学生养成了收集、筛选资料的习惯,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注重培养语感,提升阅读能力

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如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要求,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易理解的名著作品,并且依据自己的感受对其中认为写得很好的话摘录下来,对其中觉得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并表明不理解的原因[3]。《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国现代教学中功利性重,古代的教育虽有封建思想,但其教育的理念是极具借鉴意义的,我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红楼梦》《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以及近现代的一些有教育意义或语文素养的书籍。阅读不仅仅是指文章的阅读,也指对诗篇美文的阅读。我国的传统古诗在世界上有独特的地位,诗是一种表达情感最简洁的媒介,小学生应对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诗进行背诵阅读,积累其中精妙的诗句,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3.寻找源头活水,形成阅读习惯

阅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以自身的专业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有效的语文活动。例如,在进行《古诗两首》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培养持久的兴趣。在教学《中彩那天》时,我在讲解交流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阅读相关事例书籍,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阅读与道德、 诚信有关书籍,并以书籍中的优秀文化感染学生,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一生,我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勤于写读书笔记、作批注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主动举手发言的习惯。同时由于小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自控能力不足,因此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爱护文具、书籍。《标准》对语文教学有实践性的要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日常语文学习生活中开展语文诗文竞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竞争意识,开展各类综合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将阅读视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长久性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阅读教学以其独特的效用,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添趣味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在语文学习氛围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辅助,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刘 琴.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7(29):51-52.

[2]廖 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快乐阅读,2016(18):38.

[3]朱丽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2017(3):33.

猜你喜欢
培养研究语文阅读小学教育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