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8-07-09 11:22黄小兰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师生共读读写结合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教学经验表明,读写能力较好的学生,成绩的进步总是和他们所阅读的许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分不开。正如古人总结出来的读写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表明学生学习语文仅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能力迁移到课外,广泛阅读课外书刊,扩大自己的知識面。

关键词:提炼主题;师生共读;读写结合;适时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4

作者简介:黄小兰(1971—),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碰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上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课后延伸,以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并运用语文的兴趣。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碰山小学“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教学课题实验的主要研究组织者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了专项研究,以探索如何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如何让学生把课堂获得的新东西纳入到自己从课外书籍里获得的知识体系里去。通过实践,我以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得法又在读写中用法,真正掌握读书的策略,从而读得更透彻、更深入。

一、提炼主题,教会阅读

1.浏览泛读

要使学生形成快速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培养他们泛读、扫读、跳读、速读的习惯。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栏目、标题,在浏览中广泛摄入信息,获取粗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选取自己需要详细阅读的材料。

2.细品精读

对于典型文章,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品精读,例如:①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或写景还是状物),写了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事(或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按总分总的顺序等等。③能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哪里有什么、哪里怎么样等句式概括出每一段话(或意义段)的主要意思。④抓重点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每一句话。⑤能找出文中的句式,体会其作用。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设问句、夸张句、反问句以及前后照应的句子、过渡句、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等等。⑥写人记事的文章能透过人物的外表描写,了解人物内心活动。⑦能辨别出文中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和由实实在在事物引起的联想。⑧圈画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⑨简要地写出读后的收获和体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每篇文章时都做到,而是要他们结合文章内容灵活地选择。

3.提炼主题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但也不能让学生随意 “泛读”,为了达到课外阅读的高效率,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为了便于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教师必须提炼阅读主题。每学期,我都会结合课内的课文,确定三至四个主题,组织阅读。如我现在教的六年级语文,在上第一单元的课文后,我会确定“爱国”的主题,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爱国的书;上第二单元时,确定“助人与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看“乐于助人”的故事,如《雷锋的故事》;学习第三单元时,确定“逆境成才”的主题,引导学生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学生励志故事》等书……

二、师生共读,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外阅读教学也是对话。对话需要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师生共读。也就是说,在开展读书与交流前,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

三、读写结合,深化阅读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在每个阅读主题完成后,我都布置学生回去写一篇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文章,如摘抄、仿写、续写、写心得、写读书笔记等。当学生对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时,这种作业完成起来会很轻松。写作深化了阅读,使书本的内容和语言转化成为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与表达,这种阅读便是高效的阅读。

四、适时交流,共同提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味地读,学生难免产生倦怠之感。所以,适时地举行主题阅读交流活动很有必要。这样做不仅给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心得的机会,而且通过交流,学生把个人的“财富”变成了大家的“财富”,激发了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我组织的交流活动形式很多,主要有:

(1)开展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①每两周组织开展一次“读书汇报会”活动。让学生交流两周来自己阅读过的课外书,交流阅读体会。有时是根据老师推荐的一本好书,大家读过后对作品进行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有时是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一本课外书,并说出推荐的理由。②每个月开展一次 “讲故事比赛”,利用“故事迁移”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这个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使他们在展示中知长短、长见识。

(2)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设阅读专栏,介绍名作家、名作品及读书方法;交流学生的习作和好的学习方法、读书经验;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

(3)开展“书香伴我行”手抄报制作的活动 。每学期开展一两次“书香伴我行”手抄报制作的活动,这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学生们围绕主题广泛阅读,认真筛选材料,精心设计版面。有各书的作者简介、书本的内容体现、语段赏析、推荐理由、读后感悟等。学生在自己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了本书,也在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时了解到其他的课外名著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一学年的课外阅读教学专项实验中,学生们进行了广泛的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效果非常显著:①很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说一天不看课外书就感到不舒服,总觉得缺少点什么。②大部分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我分批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检测,学生阅读速度平均每分钟在300字以上,少数学生每分钟接近500字。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我常看到他们交换书籍、交流读书体会的情景。④增加了阅读量,每人每天不管文章长短,至少阅读一篇,多则几篇。⑤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了,朗读流畅,抑扬顿挫恰到好处。⑥提高了作文水平,较实验前,无论是选材、构篇,还是开头、结尾都比较新颖,名言警句运用得恰到好处。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志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1.

[3]丁艳梅.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4(5):79-80.

[4]曹 刚.师生共读,交流分享——课外阅读管理中的兴趣引领[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3(3):68-69.

猜你喜欢
师生共读读写结合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