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及数据分析

2018-07-09 13:47庄锦亮
科技风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封顶孔隙监测点

摘要:建筑物在兴建的过程中,由于外荷载的作用,改变地基原有状态,将会引起地基和周围地层的变形,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或开裂。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中的安全,为设计、施工、管理提供资料。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沉降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1 工程概述

该建筑物为科研楼,地上18层,地下1层,高度为57.6m,剪力墙结构,基础为CFG桩+筏板。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中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形成的含卵石粉质粘土、含卵石粉土、卵石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及昔格达组粉砂岩等。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卵石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地下水位埋深1.3m~3.2m。

2 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监测使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使用数字水准仪。在沉降影响区域外布置3个基准点,形成沉降控制基准网。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沉降监测点应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该建筑共布设16个监测点,沉降观测点形成闭合水准路线,使用电子水准仪进行往返监测。当到达±0m时,进行首次观测,在同等精度条件下,进行2次,取满足规范要求的两次有效观测数据作为初始值。以后每增加2层观测1次,封顶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当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d时,认为建筑物整体趋于稳定,可终止观测。本建筑物自初始观测至整体稳定,共历时2年4个月,共计观测18次。

为了更为直观的反映荷载增加和沉降量的关系,将C1~C12共计12个监测点每次累计沉降值取平均值,绘制出楼层和累计沉降量的沉降趋势曲线。

楼层和累计沉降量的沉降趋势曲线

3.1 整体沉降分析

通过分析左表可以得出本建筑物最大沉降点为C11 点,沉降量为 22.6mm,最小沉降点出现在 C12处,沉降量为178mm,12 个监测点平均沉降量为19.7mm。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荷载不断增大,沉降量不断增大;当主体结构封顶之后荷载达到最大值,沉降量增加比较缓慢,逐渐趋于稳定。

相邻观测点的最大累积沉降量差为48mm,均小于0002L(L为相邻观测点的距离,单位为mm),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规定。表明该建筑物整体沉降均匀。

3.2 沉降与荷载关系

(1)在主体结构施工的前10层左右,由沉降趋势曲线可知此时沉降速率最大。主要因为该施工阶段施工速度较快,且属于枯水期,地下水位有一定的下降,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地基土沉降速率加快。

(2)在主體结构施工到10层至封顶,由沉降趋势曲线可知沉降速率相较与前10层,沉降速率有一定减小,主要因为该阶段进入丰水期,地下水位有一定上升,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中应力减小,导致地基土中的沉降速率有减缓的趋势。

(3)在主体封顶至沉降稳定阶段,由沉降趋势曲线可知沉降速率大大减小且趋于稳定。

该建筑物各个监测点的沉降量均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在施工初期沉降速率达到最大值,接着沉降速率有一定的减小,封顶后沉降速率减小至趋于稳定。由分析知,枯水期和丰水期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幅,导致孔隙水压力和土中有效应力的变化,影响沉降速率的大小;施工中加载速率和加荷大小也会影响到沉降速率。

4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沉降监测基准点和沉降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精度、监测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建筑物整体沉降规律和荷载与沉降的关系,得到几点结论:

1)建筑物的沉降速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沉降速率受加荷速度和地下水影响较大。加荷速率与沉降速率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枯水期地下水位降低,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丰水期地下水位升高,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沉降速率有减小的趋势;

2)建筑的总沉降量与时间正相关。在建筑物施工初期总沉降量减小,随着施工进程,总沉降量不断增大,当主体封顶后总沉降量增大幅度很小,逐渐趋于稳定;

3)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该建筑物基础形式CFG桩+筏板的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陶铸.某高层建筑物地基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J].江苏建筑,2017(06):70+71.

[2]高层住宅小区沉降监测与观测数据的综合探讨[J].地质勘察测绘,2017(12):229.

作者简介:庄锦亮(1989),男,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研究。

猜你喜欢
封顶孔隙监测点
滑县2020年耕地质量监测主要做法与成效
林木动态与孔隙研究
百万球鞋
小设问,展现细腻感受
长三角典型农业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
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
云南18种重大疾病范围内大病险报销不封顶
赤山斜坡土体大孔隙特征研究
台湾馆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