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的收获

2018-07-10 23:15卓松生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
关键词:鲁庄公论战教参

卓松生

从教至今,一节节公开课,犹如一级级台阶,引领我走出青涩,走向成熟,走向“一览众山小”的新境界。在这一级级台阶中,2017年4月为全县初中语文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所上的《曹刿论战》最为特别,收获最大。

一、人有灵魂,课亦有灵魂

每上一节课,我思考的重点往往是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常常在文章、单元这一范围内思考问题,进而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但在接到上《曹刿论战》公开课这任务时,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到思考问题的起点太低,缺乏语文教学的全局观,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处境,认识到应当要站在更高层面上审视语文教学、思考公开课的目的。只有站在更高层面上才能拨开眼前迷雾,将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看得更清晰。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语文课的“最高层”在哪里?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这“最高层”就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节公开课,不能只有看得见的热闹的学生活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听得见的富有个性的教师语言。在这些表象中,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应该有“魂”在统领整合一切,这个“魂”就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课堂上的学、教,都必须是教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外显。一节课,如果教者没有先進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这节课就是一节失“魂”的课、一节低立意甚至是无立意的课。这样的课永远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无法上升到艺术层面。意识到这点之后,结合自身理解和其他教师的实际情况,我将《曹刿论战》公开课的“魂”确立为:一,体现语文课程性质,做到源于文本、高于文本;二,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随后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后反思都有意识地紧紧围绕着这个“魂”展开。因而整个过程始终有种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感觉,感觉自身在语文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源于文本,高于文本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不然就容易变味,变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而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就离不开对文本深入的、有独特体验甚至是大胆的解读。这种解读就不能被教参教辅所束缚,一定要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在曹刿论战的备课过程中,我将最多的精力放到熟读、精读文本上。在读的过程中,对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教参中认为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神灵身上、对身边人的小恩小惠上,战中又不善指挥,急躁冒进,战后,竟不知获胜原因,所以将其形象归纳为一个字——“鄙”。但我在反复解读的过程中认为对鲁庄公的形象不能以一个“鄙”字加以全盘否定。理由在于:对曹刿这一介布衣,战前鲁庄公能一五一十回答其问题,可算礼贤下士;战中面对杀气腾腾的齐师,鲁庄公正要指挥军队发起进攻之时,曹刿的一句“未可”,就硬生生地收回命令,转而将指挥大权交给曹刿。身家性命,社稷安危,这千斤重担就这样毫不犹豫地交给了曹刿,可谓用人不疑;战后,面对胜利,能放下王者之尊,向曹刿虚心请教,可说虚心之至。如此一个礼贤下士、用人不疑、虚心之至的人,怎么可以简单地用一个“鄙”字概括?有了这个解读,鲁庄公的形象就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单一走向丰富。为此,在师生共同学习分析鲁庄公 “鄙” 的一面之后,再设计了一个题目:我为鲁庄公鸣不平。其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力求读出一个“丰满”的鲁庄公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三、生成来袭,给予尊重

在总结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我觉得鲁庄公‘鄙,即目光短浅。理由为战前鲁庄公的第三个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的发言让全班一阵错愕。对我而言,《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已看过数十遍,却也从未想到鲁庄公这一回答能成为其‘鄙的证据。怎么办?不能因自己没想到,或者和教参有很大的出入,就简单粗暴地否定这位学生的说法,不能以班级大部分同学的想法代替少数甚至是个别同学的想法,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也许就在这听来错误明显的说法中,极有可能隐藏着真知灼见。有了这种想法,我略为整理心情,转而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的说法,和其他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简单地判断它是错误的。下面让我们大家静下心来,摆脱思维定势。看看能不能给这个说法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学生纷纷点头,重新解读文本。不久,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我觉得刚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原因在于面对曹刿‘何以战这个问题,鲁庄公先是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接着回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在这两个回答都遭到否定后,迫不得已才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战争取胜的关键。可见,他对战争取胜的条件不了解,对‘取信与民这一战争取胜的政治基础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像一个手捧金饭碗却到处要饭的乞丐,足见其‘鄙。”话音刚落,全班顿时响起热烈地掌声,大家都为其精彩的发言叫绝,掀起了整节课的又一高潮。至今,这一情景仍在我头脑中不时地提醒我:要善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中,也许就隐藏着真知灼见。多点耐心,多点引导,生成会更精彩。

《曹刿论战》这级台阶成为我教育教学路上的分水岭,引领我走向语文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鲁庄公论战教参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曹刿论战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第三只眼看庄公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