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户产万斤粮

2018-07-11 07:10姜瑞荣杨登平潘菊生郑传宝
铁军 2018年7期
关键词:售粮大包干全县

姜瑞荣 杨登平 潘菊生 郑传宝

金湖县是一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也是1959年从宝应县、高邮县偏僻地区划出建立的新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苏北小县新县,在4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1984年初,为纪念改革开放5周年,新华通讯主办的《半月谈》杂志,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各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的“五大成就”。“金湖县户产万斤粮”就名列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大成就”之中。

《半月谈》杂志1984年第3期是这样登载的,现实录如下:“金湖县粮食总产6.5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5亿斤,全县平均每户生产粮食10500斤,每人生产粮食2400斤,售粮1300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作为当时县委报道组的人员,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给金湖农村带来的变化,亲手撰写相关新闻稿件,也亲眼所见、亲耳聆听“金湖户产万斤粮”的报道内容。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心潮难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三面为湖泊所环抱,可谓头顶洪泽湖,脚踩高邮湖,腰挂宝应湖、白马湖,素有“淮水走廊”之称。特别是横贯全县的三河入高邮湖一段,由于河道弯曲,泥沙淤塞,经常泛滥成灾。翻开当地史籍,“七月决堤,无分河海”之类的记载连篇累牍,触目惊心。1938年7月,黄河夺滩,两水齐下,金湖境内圩倒屋破,一片汪洋,地势最洼的德兴圩一带就淹死200多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1969年来自全省20多万民工云集金湖,艰苦奋战两个冬春,顺利完成淮河入江水道主体工程建设。所开挖的土方如果按1米见方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雄伟的三河拦河大坝,把淮河旧道拦腰斩断;由三河闸奔腾而来的滔滔淮水到了大坝下就改道南行,在淮河入江水道大堤的夹护下,直接注入高邮湖进入长江。绵延30多里的大汕子隔堤,宛如一把倚天长剑,把高邮湖一劈两半,昔日险象环生的宝应湖成了一个平静的天然水库。拦河大坝北侧的石港翻水站240台水泵像一条条白龙,吞饮着涝水,渲泄入江。摆脱了水患的金湖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加紧社会主义建设。到70年代,实现了亩产超过800斤,达到了《纲要》指标。金湖人民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谢共产党。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尽力多交售商品粮,为国家多做贡献。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最贫穷、最落后、最偏僻的农村拉开序幕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签字画押悄悄分田到户搞大包干,犹如一声春雷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大地传响,相距不远的金湖县也引起很大的震动。

我们清楚地记得,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四楼会议室,经常灯火通明,就金湖农村要不要实行“大包干”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有人说,大包干只适合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在金湖不适合。也有人说,金湖水利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年年增,可以不搞大包干。但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动员全县党员干部远看小岗村的新变化,近破“金湖特殊论”;认真排查金湖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上工如拉纤(慢),下工如穿箭(快)”,“大呼隆、磨洋工,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探挖群众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本质,毅然决然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在全县农村推行“大包干”。

改革的春风在金湖大地上吹拂,金湖农民的积极性在“大包干”中得到迸发,金湖农村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斤,向国家交售粮食1.3亿斤,户均售粮超过1吨。1981年11月25日,《新华日报》破格在头版头条用黑体字发布了这一消息。

1983年11月11日,燦烂的阳光撒满了金湖大地,这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上午6:30过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新华社通稿:江苏省金湖县按农户和农业人口计算,今年平均每户生产粮食达10500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400斤,售粮可达1300斤,成为全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1吨粮,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当全国各地的报纸送达金湖县城时,我们看到当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金湖县平均户产万斤粮》为题,全文刊发了新华社通稿。全国各大报纸也摘要刊登了新华社通稿的主要内容。更让人可喜的是,1984年《半月谈》第3期,“金湖县户产万斤粮”被评为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大成就”之一。时任县委副书记刘学东(曾任江苏省宿迁市市长、淮安市政协主席)还特意赋诗一首:爱家爱国爱军,人平售粮千斤。谁有如此贡献,唯我金湖人民。

在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金湖县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1987年3月31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发《金湖县农民增加投入增产粮食》的新华社专稿,并且配发《政策稳,投入增》的短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我们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应当主要装中国粮”的要求,金湖县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投入是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始终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增产的根本保证,始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的永恒动力。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是1959年建县时的10倍。我们以此专门写了一篇题为《金湖县户产万斤粮经久不衰的启示》一文,获得了江苏省“兴农之路”有奖征文二等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作出批示,要求全县继续重视粮食生产,更有作为地种好“金湖责任田”。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为国基,谷为民本。”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金湖县要保持粮食生产优势,就必须做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坚持质量兴农不动摇,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具体做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高品质,有口皆碑的金湖粮食“金字招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金湖县老促会)

猜你喜欢
售粮大包干全县
我国中央储备粮实现“两个98%”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内蒙古:多管齐下 确保农民售粮顺畅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人民群众是开启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双满意”为标尺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
上塘公社推行“大包干”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