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审计问题研究

2018-07-11 16:48郑鹏赵师嘉聂鸿鹏
时代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

郑鹏 赵师嘉 聂鸿鹏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快速腾飞给和经济模式的转变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生态文明审计在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后重要性得到肯定。本文在生态文明审计理论基础上以可视化视角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文明审计;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带来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虽然使经济快速发展、民族振兴,却也使资源和环境付出了一定代价。“先污染,后治理”是各地区采取的一致程序,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关注甚至让一些地区在还没有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生态环境就已经遭到破坏。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出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经济新常态下,提质增效是首要任务,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环境、监督国家经济,审计显得尤为必要。而普通的绩效审计无法适应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审计要求,生态环境有其特殊性和地区差异性,如果不能将生态文明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审计,那么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将停滞不前,至此,生态文明审计应运而生。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生态文明审计展开研究的时间较早,以1969年审计署率先针对水污染项目展开审计的美国为首,欧洲、加拿大逐渐重视生态文明审计。最早的生态文明审计研究侧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实证研究少之又少。20世界90年代,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逐渐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审计的主客体、法律法规、具体方法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充。我国直到1988年由陳正兴出版的《环境审计》才真正展开对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之后各学者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对于生态文明审计的实施人方面,美国环保局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第三方法定机构对生态文明进行审计,考虑到现实中市场运行的主体是企业,所以生态文明审计的重点是企业的生态文明情况。陈思维(1996)和陈正兴(2001)认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发展和执行不是一方的责任,应由内部审计组织、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三方共同努力,各司其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对于生态文明审计的审计方法方面,Kolk(2008)和董中超(2015)发现生态文明审计机制的有效性可以由审计结果的公告反映。李盼雅(2014)以黄河水污染为例,对其进行专项资金审计以研究生态效益。此外还有工厂层次数据分析、PSR 模式构建与层次分析法、费用分析、环境成本效益、风险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审计。而生态文明审计又有其侧重点,张冉(2014)、朱萌(2015)从大气污染项目和水环境项目为视角肯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其中,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更是重中之重。目前生态文明审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刘峰、许菲(2002)发现由于讼诉成本较低、法律风险不高、败诉赔偿也低,导致企业的审计结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生态环境的治理。梁珊珊(2011)认为降低生态文明审计的风险,重点在于提高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的业务能力业务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生态文明审计提出的时间较短,学术界对其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较少,现有的理论又存在一定的争议,难以确立统一的系统化的生态文明审计理论体系。而生态环境日益需要重视的现实又对生态文明审计理论的完善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必须充分得了解生态文明审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生态文明审计,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研究逐年减少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全文包含新常态、以及生态文明审计的40篇会计研究等期刊来确定题录,利用SATI与Netdraw信息可视化软件题录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分析来梳理生态文明审计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趋势,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图1- 1为2009- 2016年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研究关键词动态分布的情况,根据此图可以发现,2009年至2016年间,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研究关键词动态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审计以及作用机理等领域。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的范围还不是很广,主要集中在生态领域以及作用机理等领域,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生态文明审计理论不成熟

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在国内开展时间较短,不同于绩效审计的成熟独立,生态文明审计仍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生态文明审计实施的依据不足,因为各项目的不同而导致各评价标准也不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又迟迟未能确立,有关生态文明审计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全面颁布,这就给实践中生态文明审计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审计结果的质量难以保证,带有随意性,无法取信他人,造成生态文明审计结果没有可信度的死循环。生态文明审计的评价标准和实施依据的不足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三)管理会计理论不能与时俱进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形式和结构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与资源发生改变,而传统的生态文明审计的审计方法与流程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变化。传统的生态文明审计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都没有做出详细且准确的说明,并且主要集中在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货币资金审计有关的内容,涵盖生态文明的内容较为零散。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审计需要对生态文明做出合理的审计评价,对自然资源资产做出正确的计量。这意味着审计机构在进行第三方审计的时候,应当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计量、生态文明的绩效评价等环节,而传统的生态文明审计难以做到上述要求。所以,生态文明审计存在理论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生态文明审计的理论研究需要理解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紧贴时代的发展。

五、发展生态文明审计研究的建议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关,还会影响到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幸福,然而维护生态平衡会使各地区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每片地区为保护自然环境所面对的阻碍均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影响生态文明发展的因素也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中固有的土地、空气、水等资源会受到污染和浪费,又会受到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因此,在生态文明审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处理。同时,要促进生态文明审计的繁荣,还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重视生态文明审计目标和具体计划的制定

不同的生态文明审计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审计机构需要根据这些特点综合考量规划项目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目标,这影响到生态文明审计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具体而言,根据项目规划进行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资源环境法规遵循性审计以及财务资金审计的可行性;在区域性(流域性)生态文明审计中确立其建设资金和建设项目审计的比例;区分微观型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项目审计和宏观型生态文明审计,并分别规划其审计时间与审计流程等问题;了解生态文明审计项目、与领导环境责任有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常规审计项目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审计工具创新

信息的传递与沟通直接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执行,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各种“云”技术充满人类的工作与生活。因此,生态文明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的采集与传递,促进生态文明审计信息化的积极改善,建立生态文明审计的信息系统,共享生态文明审计相关信息资源。除了技术人员应时常对生态文明审计信息系统进行日程系统维护、更新,审计人员也应及时调整补充生态文明审计的信息,比如生态环境统计信息、污水处理信息等,奖生态文明审计信息系统能与其他相关系统和子系统平台互通。采集生态文明审计信息时,可以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得到相关信息,并运用多种先进的测量技术,利用环境空气自动采样器、遥感、GPS等仪器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三)将生态文明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绩效审计范围

生态文明审计虽然是新兴项目,但却已经成为国家审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领导干部的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因此领导干部绩效审计理應包括生态文明审计,普及领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科学发展观,使领导不再只关注于经济增长而拥有大局观,促进经济的绿色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领导干部绩效审计结果会体现经济增长、生态保护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也会显示领导干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工作情况。审计署还应召集工作人员、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生态文明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如空气质量达标率、生活垃圾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环保资金投入量等。

(四)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审计

生态文明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安全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传统审计有所不同,将审计与生态紧密联系。审计署的工作发展规划特别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审计以落实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与资源、优化生态文明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审计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与自然的统筹,GDP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资源环境也同样值得关注。只有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强环境保护资金的合理投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倾斜才能建立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与体制,为我国节约型经济的转型提供助力,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基石。

(1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116000;2.辽宁省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技术中心 116000)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高国伟,张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环境管理. 2015(05).

[2]刘西友,李莎莎.国家审计在生态文明建中的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 2015(01).

[3]刘炜焰. 生态文明审计面临的问题[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08).

[4]黄思璇,朱毓颖,钟飚. 美国审计署(GAO)环境审计报告研究[J]. 中国审计评论. 2014(02).

[5]唐洋.关于在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14(02).

[6]何博含,俞雅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构建[J]. 特区经济. 2014(08).

[7]孙晗,唐洋. 基于PSR框架构建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 财会月刊. 2014(14).

[8]杨亚萍. 以生态伦理促生态文明建设[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07).

[9]朱修元. 从审计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与改进措施[J]. 理财. 2014(06).

[10] 王乔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研究[J]. 中国市场. 2014(12).

[11]丁刚,刘建辉.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浅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12]唐洋. 关于在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的探讨[J]. 财务与会计. 2014(02).

[13]温志鹏. 浅析国家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J]. 中国市场. 2013(41).

[14]潘媛.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审计[J].现代企业. 2013(07).

[15]王晓丽.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 会计师. 2013(11).

[16]刘绍枫,胡中艾.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煤炭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设计[J]. 会计之友. 2013(09).[17]何贤江,蔡少华.资源环境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对策[J]. 审计月刊. 2012(12).

[18]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6).

[19]任春晓. 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动力论[J]. 浙江社会科学. 2012(01).

[20]孙萍. 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挑战[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22).

[21]Perceived stakeholder influences and organizations use of environmental audits[J]. Nicole Darnall,Inshik Seol,Joseph Sarki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 2008 (2).

[22]An explorato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audit programs in S&P; 500 companies[J].SangHoo Bae,Inshik Seol. Management Research News . 2006 (9).

[23]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the Role of the Accountancy Profess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Philippe Moor,Ignace Beeld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05 (2).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JYX201611-3)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PJHYYB17064)大连海洋大学2016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会计学专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案例教学在会计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dhdy20150809)大连海洋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科研项目:提升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