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演奏难点及音乐情感解析

2018-07-12 07:26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610106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对歌弹奏声部

雍 容 (成都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610106)

一、《西藏素描》的演奏难点分析

1.丰富的速度变换

在钢琴组曲《西藏素描》中,作者多次变换速度,让《西藏素描》的音乐风格更加丰富。比如在《谐--牧歌与对歌》中,刚开始的“A bene placito”提示演奏者可以自由、随性地来表达自我的情感,这里的速度可以稍慢,表现出梦幻、舒缓的音乐感觉,但一定要注意音乐的流动性。到16小节处,旋律开始不像刚开始那样拉得很长,音符突然变得密集,往下发展的动力感增强,这里弹奏时一定要注意演奏时的情绪,要比刚开始更积极,像是为接下来的速度改变做铺垫。从23小节开始,速度转变为快板,右手运用五个相同的和弦一直重复,暗示着音符更多、线条更长、速度更快的音乐旋律即将到来,音乐形象立刻要发生巨大的转变。正当音乐情绪高涨的时候,作者又在52小节高声部用了一个六拍的持续和弦提醒人们躁动的心需要暂时收敛,紧接着速度逐步渐慢,直到67小节回到原速,安静的旋律让人沉醉,这样的速度设计,像是躁动不安的情绪得到了安抚后变得舒缓、平静。

在弹奏慢板时要注意触键方式的转变,要注意轻柔和流畅,尽量放松手腕,保持心情愉悦,幻想美好、欢愉的画面。

2.鲜明的力度反差

《西藏素描》中的力度变化也是极富戏剧性。在《雀--寺院的佛事》第62小节至66小节的力度变化过程是由特强(ff)到弱(p),这也是该乐曲中最大的力度对比。特强(ff)的进入就像是突然天空一声巨响,预示着倾盆大雨的即将来袭,弱(p)的到来就像是暴雨过后、乌云散去晴朗的天空,微风徐徐,一切安静祥和。还有如:第67小节,在同一个小节两次变换音量,像是西藏的天气,随时都在发生着改变,这样的变幻莫测更为这首作品增加着神秘感。这样的创作手法让变化显得更加细微,表现出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强烈,同时让音乐增加了更多的色彩性。

在我看来,这样创作的原因是作者创作能力非常娴熟,通过自己对西藏的了解、观察,将创作思路与西藏的风貌巧妙的结合,非常丰富、细致的在作品中展现了西藏的气候特点、人文风光特点。所以在弹奏这些力度反差很大的段落时,要适时不断改变触键方式,特别曲中有多处弱到强的变化,不仅是手指的触键力度要作出调整,同时要搭配整个手臂的力量,甚至运用到腰部和肩部的力量,以造成前后两个小节力度的不同对比,呈现出强烈的色彩反差。

3.声部层次的把握

钢琴具有着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和声色彩,这种特质就决定了钢琴音乐具备着丰富的音乐层次感,这也告诉了我们在弹奏钢琴作品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层次弹奏方式,对各个声部、层次要有清晰的认识,梳理清楚各声部、各层次的音乐线条,并且通过多个方面(纵向和横向)来提高对作品的认知度,进而充分的发挥出作品应有的情绪,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在《西藏素描》中,作者赋予了这首乐曲非常丰富、细腻的声部层次。《雀--寺院的佛事》第1-23小节,可以清晰的看出声部间的交替和色彩性,所以在力度的选择和把握上要注意凸显声部各自的层次感。持续的低声部表现出寺院的肃穆和庄严,此时的力度不要过重,但也不能过虚,有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为了让高声部旋律突出,弹奏时要稍微加大弹奏高声部所用手指的触键力度,高声部旋律是对动机的延续,要尽量做到清晰、轻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为了凸显高声部的主旋律而不重视其他声部的力度比例。

二、音乐情感的处理

1.速度与力度的巧妙结合

在音乐中速度、力度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于音乐的表现、塑造音乐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当然,它们还有着各自的侧重点,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它们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将之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在音乐的演奏中遵循它的规律,只有将速度与力度的完美融合才能演绎出美妙的音乐。《西藏素描》的速度与力度的融合、灵巧运用是演奏好整首曲子的关键之一。

在《西藏素描》中,强劲的力度伴随着快速的进行、轻声细语往往与慢速合二为一,速度与力度一直在进行着完美地融合。如《谐--牧歌与对歌》中第23小节,速度的加快同时伴随着力度的增强,在这里显现出色彩由暗淡转变为浓烈,用力度和速度一起带动人们的情绪,使人的情绪也一起激动起来。又如《雀--寺院的佛事》中第1-23小节,用稍弱的力度去表现寺院清新的禅语,结合均匀而缓慢的速度,感觉这一切是如此祥和、神圣,在一开始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寺院的沉静与安宁。在第61-65小节,左右手的和弦密集、紧凑,要求弹奏时手指要快速下键,同时伴随着特强(ff)的力度,给人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似乎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后“画风”突然一转,音乐进入缓慢、优美、梦幻的氛围,而这种粗犷与灵巧的塑造正是由强力度与快速度、慢速度与弱力度的巧妙融合又不断发生更替所构成。

速度与力度的巧妙结合,完美的突显出了音乐的情感色彩,带给人们更多的画面感,让人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容和内涵。

2.建立音乐的画面感

《西藏素描》是一首民族钢琴作品,作品以西藏风光和人文风俗为创作背景,运用现代作曲技术融合民族特色为大家展示了一副独特的西藏音乐风景画。但是对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得更多的可能是西方古典作品,对于中国作品,尤其是并不常见的西藏民族特色钢琴作品更为陌生,初次练习或演奏时可能对作品的音乐感觉把握不到位。节奏、速度、力度可根据谱面的音乐术语提示来完成,但是西藏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风格可能并不清楚。所以在演奏《西藏素描》时,演奏者在脑海里一定要建立画面感,用画面的变换来提示演奏中音乐情感的变化。

例如在弹奏第一乐章《谐--牧歌与对歌》时,要知道这一乐章主要表现是草原上的牧民在清晨放牧时进行的牧歌、对歌的演唱,展现的是他们的生活场面。弹奏这一部分时,要将自己也带入美丽辽阔的草原之中,想象自己正亲历这一愉快的生活场景,和牧民们放着羊唱着对歌,愉悦又轻松的去演奏这一部分。在第23小节处,音乐发生了变化,旋律和伴奏都发生了变化,速度加快的同时伴随着力度加强,由安静变为热烈,在演奏这一部分时,脑海中的画面感也要立即变换,想象抒情的对歌结束后热情的牧民们开始跳起了舞,大伙儿在草原上踩着激烈的节奏翩翩起舞,演奏者也要跟随脑海里的画面调整演奏时的情绪,让脑海里的画面带动情绪的变换,这样才能够在演奏中更好的理解作品、表达作品。

3.结合调性色彩表达作品

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的调性都非常清晰。每一个乐章的音响效果都独具特色和亮点,每一个乐章都可以看成是一副色彩鲜明的风景画,每种调性都具有着自己特定的音乐色彩。《谐--牧歌与对歌》这一乐章的开始的调式为:D商,缓慢的旋律,给人以安静、祥和的画面感,像是在充满希望的绿色草原上村民的交谈和对话,两个声部交错连绵,给人一种少男少女恋人间交织不断的情感;随后转入像橙色般鲜艳、光亮的E角调式,配合密集、快速的音符,强有力的力度,展现出草原上牧民生机勃勃、为丰收而舞蹈的画面,表达出欢快、激烈的音乐情绪。在这一乐章的结尾处,调性突然又回到绿色般的的D商调式,欢乐的音乐情绪又逐渐变得内敛、清晰。这种运用调式色彩来理解音乐的方式会让听众塑造了更加生动的音乐形象,也能增加演奏者在演奏中的画面感,加深音乐记忆,使其更好的完成音乐作品。

三、结语

崔炳元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尤其在钢琴曲创作领域更是具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个出生在东北、成长于西北的作曲家,他身上具有北方汉子特有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又鲜明地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使他在中国音乐界独树一帜。作者在《西藏素描》中采用了和声调性色彩的明暗对比等手法,突出了音乐中的色彩性。我们在练琴当中应当重视难点问题并运用好的方法多加练习,同时学会感受不同的音乐情感,这样才能够更加容易地把握其音乐形象,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猜你喜欢
对歌弹奏声部
对歌昆虫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动人心弦
交响曲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对歌
跳跳龙失踪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