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面塑”艺术走进校园的调研报告

2018-07-12 15:31丛美亭王永乐山东省招远市文化馆2654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面塑进校园艺术

丛美亭 王永乐 (山东省招远市文化馆 265400)

山东省招远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隶属烟台市,位于烟台市西北部。西北临渤海莱州湾,北靠龙口,西临莱州,东临栖霞,南临莱阳、青岛莱西。招远市以富产黄金而闻名天下,素有“金都”之美誉。招远市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自古民风朴实淳厚,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全市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发掘、整理、申报力度,多项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12个,其他项目正在发倔、整理筹备中。“面塑”作为民俗传统项目这些年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得到良好地传承发展。

“面塑”,顾名思义,是用小麦面粉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面塑造型艺术。在胶东,烟威一带,面塑艺术完全融入了群众的生活中,渗透到了当地群众的方方面面,与当地生活密切结合,家家节日及庆典“无面塑不欢”。

一、招远市“面塑”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为了将招远本地“非遗文化”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且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面塑”文化发扬光大,继承传统,创新发展,自2016年开始,招远市创新艺术教育形式,市文化馆与学校素质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一)“面塑”艺术的站位性引导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立意之始就强调了活动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意义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本次活动基本站位,所以在整个活动中,遵循“爱国、爱党、爱家乡”等主题思想,使得活动在教育引导中体现了思想性的统一。

学校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向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活动搭台,“塑品”唱戏,“面塑”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融合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教育过程,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面塑”艺术进校园的收获

两年多来,全市先后共有20多所学校参与了该项活动,共有近万名小学生在课堂上用“面”为材料,领略了“面塑”文化的神奇魅力。自该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众多“面塑”小伙伴的积极响应,也同时得到家长的好评,孩子们为了把“面塑”做好,拓展了许多兴趣开好,例如绘画、书法、雕塑、甚至植物学等课程,与家长、老师一起研究如何提取可食用植物当中的天然色彩,描绘出可纯绿色天然“面塑”。许多小学生利用假期拍摄招远山山水水,把招远市的风景、建筑与“面塑”融合一起,创新性的用面为材塑出许多新颖别致的标志性风景雕塑,让家长和老师不禁赞叹孩子们的创新创意。有的孩子把童话故事的人物塑造出来,然后用电脑制作出自己的独特的“童话故事”,惟妙惟肖,让人眼前一新。市文化馆组织市摄影协会的摄影爱好者们,到招远各镇寻找“面塑”艺人,把他们引以为傲的经典作品拍摄下来,然后汇聚成册,制作成电子相册,与组织活动的各学校建立共享,这样,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统一,“面塑”艺术的种子深深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我与艺人同台展”,招远市金晖小学组织“小艺人”与“老艺人”手拉手活动,利用周末,“小艺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老艺人”厨房同“案板”学习,切磋,交流,PK,并且会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学校,与“老艺人”的作品同台展览。激发了参与活动的学生极大的兴趣,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加入到“面塑”艺术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面塑”艺术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面塑”艺术进校园的艺术价值

“不学礼,无以立”,山东齐鲁之地,“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礼尚往来”,结交传情,“面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现在,“结婚礼”、新生儿“百岁”,春节,冬至,祭祀,农村盖房上梁,乔迁新居······都是以“面塑”交往。在上世纪,招远人过春节走亲访友,都是带一个“大枣饽饽”走亲戚,亲戚家还一个“大枣饽饽”以回礼,至今,虽然物质条件改善很大,更多商品琳琅满目,但是,“随礼”中,还是少不了“大枣饽饽”的身影。孩子结婚更是讲究,结婚“面塑”中的“八大件”:一对鸳鸯表示恩爱成双;一对“鲤鱼”表示“年年有余”;一对“花猪”表示丰收富足;一对“寿桃”表示吉祥好兆。尤其是结婚及盖新房上梁时候做的大花饽饽,更是琳琅满目,插满各种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塑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色彩艳丽明快,增添“喜气”,也是民间艺人显示看家本领的“主件”。有的民间艺人在揉面中就加了蜂蜜等材料,在描画后又描亮漆,使得“面塑”艺术品能放几年不干不裂,颜色如新,堪称一绝。孩子“百岁”的小花饽饽最具童趣,各种小动物描画得形象逼真,是中国古老的“卡通”艺术,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各家逢有喜事大事,都是就地取材,用自种自产的面粉制作出各类“面塑”,作为表达心意的“礼品”送到喜主家里,喜主再分送给各位亲朋好友,“礼尚往来”不为难不浪费,既是礼物又可做“吃食”,可见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积累和发明的“人情往来”的礼物是多么实用又可观。制作的过程就是表达心意的过程,将“心意”融合进了“面塑”中,就是栩栩如生的“面塑”更加入了“情感”温度,使得亲情更加融洽,邻里更加和谐。因此,让学生积极得参与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文化中来,对于孩子的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更让孩子们明白,“礼”不在贵,而在于用心。“面塑”正是这种承载了“祝福”“祈福”的心意,才会在代代招远人心中,发展发扬。让孩子们投入到“面塑”学习及创新中来,也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研究“民俗”,传承和发扬“民俗”的热情。

(二)“面塑”艺术发展愿景分析

目前,活跃在招远专门从事该项活动的艺人约有120多户,他们已经由原来的手工作坊,纯手工制作,融进了“半机械化”操作,及前期考验体力的“揉面”这一环节,及“蒸锅”这一环节,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是“塑型”、“雕刻”及“绘画”等重要环节还是保留了原始手工状态。从事这种技艺的多为40岁到70岁的老人居多,年轻人创业择业多不会选择这种技艺类的工作来传承。尽管很多酒店在春节促销期间会做一些“面塑”,但是,真正的“面塑”艺术后继乏人,这也是众多“非遗”手工制品所面临的普遍困难之一。因此,为此项“非遗”文化培养“娃娃级”种子,尤为重要。继此项活动开展之后,招远的众多“非遗”文化也陆续开始了“进校园”活动,为招远“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经验之路。

“面塑”艺术,多半是“口口相传”的模式,没有教材,没有标准,如何整合和编辑这一“非遗”文化,无疑也为当代人提供了研究发掘整理的课题,而重担落在我们哪一代人身上,终归要有人来做这件事。从面塑的整个制作过程来看,“和面—发面—醒面—揉面—塑型—雕刻—蒸锅—绘描”,工艺不复杂,所以带有普及性和实用性。更加易于对于孩子们接受和传承。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无疑开启了新一轮“文艺复兴”的征程。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大潮中,相信通过“面塑”艺术进校园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更多创意的造型,更多色彩的运用,更多食用材料的运用,一定会使得“面塑”艺术发展壮大,异彩纷呈!

猜你喜欢
面塑进校园艺术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捏个萌猪迎新春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纸的艺术
优秀剧目进校园
创客赵锐
——新派面塑达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