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价值初探
——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为例

2018-07-12 08:29王月芝
运动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群体素质价值

王月芝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所谓“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此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一体化”思想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而提出的。笔者认为,现代体育教学想要贯彻体育素质培养理念,必须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和体育锻炼的实践需要,只有了解学情,满足学生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体育素质培养的自觉意识。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究此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实效。

1 当前我国黑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体育素质培养理念,学生体育素质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教学理念的建立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不论哪一门课程都需要教学理念作为先导性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高校体育教学同样也需要教学理念的确立来指导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经笔者对黑龙江省近10所不同等级的高校所做的调查问卷及课堂观察结果来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在学生体育素质培养方面的理念普遍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和限制难以落到实处。其主要体现在:(1)缺乏具有竞争性的高校体育教师聘任—解聘机制,难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危机感。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惰性”教学思想,拘泥于传统体育教学理念而不能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缺乏积极分析学情变化和当前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的热情;(2)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以动作指导或笼统性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由于对体育素质缺乏认识,更难以对体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转化率低下;(3)高校扩张现象严重,体育教学需求和教学设备与学生配比失衡,学生课下体育锻炼需求难以满足,特别是男生较难开展3大球(篮球、足球、排球)群体性运动,限制了学生的体育素养自主发展,学生体育素质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1.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健全的体育文化氛围缺失,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高

随着我国教育部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学校体育的地位近年来正在逐步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理念也逐渐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就笔者的实际观察发现,黑龙江省多所高校普遍是在开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过去“功利性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上级要求紧时就推动一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而一旦上级放松要求则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则处于停滞状态,难以有一个连续性的建设思想和实际操作规范。由于健全的体育文化氛围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体育锻炼的科学价值及对自身的各种益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难以自觉形成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最终落实者在于学生自身,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使得该群体将宝贵的课下时间尽可能多地投放到课外实践活动或升学准备上,能够靠坚实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而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仅占总数的28%,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和健全的体育文化氛围,给学生群体的体育素质的培养带来诸多弊端。

2 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2.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多重价值

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首先冲击者就是学校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者和教师群体,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过去的“懒惰教学思想”基本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各高校想要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体育素养则必须要刨根问底,彻底找出本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体育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教师群体和体育管理者来说,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只有主动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明白造成当今体育教学困境的根源。当今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承受着各种跨时代的成长阵痛。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和各种消极心理引起的不良社会行为被频繁报道,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该群体成长的一个严重困扰。虽然我国高校普遍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但由于各种实操上的不成熟,并没有呈现出其应有的效果。而高校体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在团体性的活动中健全心智、培养交际能力和养成健康的心理。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体育在学生素质培养良好价值上的实现。因此,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就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会真正有利于体育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多重价值。

2.2 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及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一种颠覆,此新型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平衡,特别是注重强化教师对学生需求和教学主体地位的关注,只有让教师从思想深处重视学生,及时转变角色,从过去的“课堂组织者和施教者”变成学生的“服务者”,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教师能够主动运用体育价值观引导学生体育兴趣,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成功体验,并通过体育素养观念的灌输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培养,并通过科学的自我评价的约束促使学生提高体育教学的参与性 ,最终利于自身的综合体育素质培养的实现。

3 学教一体化对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素质的培养的价值探究

3.1 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情商的培养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下,高校扩招已经非常严重了,约58%的毛入学率使得大学教育已经成为通才教育,在这样的教学规模下,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社会竞争无疑是异常激烈的,而用人单位由于从成本上的考虑往往对并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与情商相关的综合素质要求过高,造成此群体所承担的思想压力每年呈攀升状态。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首先就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做出了硬性要求,在此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互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与教师之间养成较为稳定的情感关系,有益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主体地位的取得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价值,而是对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的组织才能在体育课程中取得主动性,并获得较高的评价,这对体育课程模式下的只会考试指定的某项体育技能和文化课成绩较好,变通能力弱的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质的提升。

3.2 将极大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参与兴趣,真正促使学生提升体育活动参与度和体育锻炼热情

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的是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旧模式,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和参与“教”的过程性。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体育锻炼热情,刺激教师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学”与“教”的能力,从而体现出高校体育学科自身这一特殊性的学科价值。这对培养跨世纪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有划时代的意义。

4 结 语

体育不仅能锻炼人的身体机能,更能够锻炼个体健全的心智,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体育学科在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乃至精神健康水平提升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向来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但就笔者对当前黑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的素质所做的一系列调查来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体育素质培养理念,学生体育素质培养难以落到实处;(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健全的体育文化氛围缺失,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高。针对当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大胆地提出“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对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素质的培养的价值2个方面提出的探究。本文认为此模式将会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多重价值,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性、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生情商的培养,最终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体育锻炼热情。

猜你喜欢
群体素质价值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