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最早称义和拳形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地理原因

2018-07-12 07:38马伯韬
体育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清水

马伯韬



梅花拳最早称义和拳形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地理原因

马伯韬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800

在研读大量史料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认为义和拳之称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39年(公元1774年),是王伦、林哲的清水教起义中形成的ㅡ个重要名号,并非是清末的义和拳(团)运动才有此名。王伦、林哲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就是受到山东寿张一带的“义和集”、“义和村”和“义和庄”之名的影响,吸取“义气合和”之意,其活动范围在今山东、河南交界的阳谷、台前、范县一带。

梅花拳;义和拳;义和庄;地域文化;历史环境

清末暴发的义和拳(团)运动,使义和拳之名在中国广为人知,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义和拳和传统武术梅花拳有密切关系,但义和拳不是武术拳种或拳派,也不是在清末的义和拳(团)运动时才出现义和拳之名。梅花拳是盛行于康熙与乾嘉时期以后的民间著名武术拳派,并形成了拳会结社组织,多次参与清代农民起义。梅花拳是由秘密宗教与武术组织相互合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习武自卫性质的拳会,并在民间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梅花拳在传习过程中,由于受地域文化、历史环境和民间宗教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充满着一种神秘色彩。

1 文弟子和武弟子与梅花拳文武场之分

梅花拳作为一个武术拳种,在我国明末清初之前就已经形成。据文献记载:义和拳名称在清代乾隆39年(公元1774年)的王伦清水教起义中就已出现。王伦清水教“俱由白莲邪教而起,又诡名义合拳,煽惑乡愚”(《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卷1910)。王伦清水教起义是否属于白莲教,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王伦清水教和起义队伍中却吸纳有梅花拳拳派人员参加,则是有事实根据的。王伦清水教为何“诡名义合(和)拳”,又根据什么称为“义和拳”,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清水教首领王伦,为山东寿张县(今阳谷县寿张镇)党家庄人,乾隆16年(公元1751年)他就加入清水教秘密教门。王伦幼年习武,在当地武功出众,是清水教著名教首,在山东阳谷一带以传拳行医为名广收徒弟,教内分文武两场,秘密策划起事。王伦清水教起事发生在乾隆39年(公元1774年)8月初,于短短9天内聚集4 000余人,先后攻占了寿张、阳谷、堂邑、临清旧城的4座县城[4]。王伦清水教起义“是清代华北地区最早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9]。首先,王伦的清水教分为文弟子与武弟子,这是来源于梅花拳的文、武场之分,“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轨之实”(《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卷1905),它具有文场和武场的梅花拳特征。王伦“每出,辄弟子数十人从,练气曰文弟子,拳棒曰武弟子。所过势张甚,求无不应。”(戚学标《纪妖冦王伦始末》,嘉庆5年刻本《鹤泉文钞》卷下)王伦本人先习拳棒,后学医道,这实际上是来自于梅花拳的文武场本源和传授。王伦居住于寿张县“党家店,凶狡无赖,以教拳棒往来兖东诸郡,阴以白莲教诱人炼气,称炼气饥数十日不死,可避劫,以十日不食为小功,八十一日不食为大功,炼气曰文弟子,拳棒曰武弟子,弟子最狎者十八人,为义子”[10]。王伦清水教不仅以教拳棒活动于各地,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场和武场特色,文场为门里徒弟,武场为门外徒弟,它与清代梅花拳的文武场是一致的。据学者调研考证,王伦不仅能练气、会拳棒,还会阴阳、五行、八卦,是善测风雨的神奇人物,他所组织的义和拳是分有“文弟子”和“武弟子”的组织。他同直隶南宫县魏家庄李存仁、魏学宗、王三、严龄等一同拜高口李成章为师学过拳。“这一带从来只是梅花拳,没有别的拳”。拳会中有文、武场之分,是梅花拳,而在其他拳门未有出现。拿梅花拳的同根——八卦拳来说,也没有文场组织。王伦自己不仅会练气,还会太极、阴阳、八卦、测风雨、卜吉凶等,这些都是文场教门的特色[6]。王伦世居山东寿张县,这里处于山东、河南、河北的交界之地,与梅花拳盛行的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清丰和内黄等相距不远,王伦本人已学有拳棒和运气咒语,并娴熟阴阳八卦等术。王伦本人是否出自梅花拳一门,尚有其他材料可证,在王伦生活的寿张一带确有梅花拳流传则是史实。

王伦起义的乾隆年间,正是豫北地区内黄梅花拳大师、康熙年间武探花杨炳在乾隆初期于这一带传授梅花拳的最盛时期,并著有梅花拳《习武序》在民间流传。康熙武探花杨炳是清代著名的第5辈梅花拳宗师,他留给后人的《习武序》是在乾隆7年(公元1742年)完成。杨炳(公元1672—1747年),字虎文号松岩,河南内黄县人,自幼受家庭尚武环境熏陶和名师指教,精习梅花拳,于康熙51年(公元1712年)中壬辰科武探花,授御前侍卫。他在《习武序》中阐发拳论文理,提出了武学价值观:习武可以保身保家,而最高价值观则是保国为民[8]。这对清代梅花拳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事实上,王伦清水教起义与梅花拳的关系十分密切,嘉庆19年(公元1814年)山东临清人张嶙向官府写的笔供中称:直鲁交界一带流传有“梅花拳、异黟(义和)拳、二狼拳、大红拳、金龙照拳(应实为金钟罩)等拳名……异黟(义和)拳教实王纶(伦)拳教”(《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卷2555)。在豫北著名的梅花拳拳场滑县的珠照村,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梅花拳师齐大壮等人而闻名。齐大壮于乾隆年间学习梅花拳,他是杨炳传授的嫡传弟子[7]。齐大壮与王伦都是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的人物。值得关注的是,在官方档案中提到了义和拳活动与梅花拳人物的联系。这一时期出现的义和拳名号也与张九锡“呈控”中言及的王伦起义队伍密切相关。

乾隆43年(公元1778年)11月,甚被官方关注的山西壶关县民张九锡的一份“呈控”中曾提到传说乾隆32、33年有山东冠县杨四海聚众演习义和拳教等。但这是他10年后的回忆,时间是否确切,尚待考证。据乾隆43年(公元1778年)12月17日《胡季堂等奏复详讯张九锡供杨姓童姓传习义和拳情形摺》载:“押带原告张九锡前赴内黄途次时和驿,……臣等前于初到开封时,因查张九锡在京所控义和拳邪教一节,止称杨姓,童姓,并未指出名字住址,当经讯问,曾据供;元城县民童姓,名叫童国林,住龙化庄,冠县民杨姓,名叫杨四海,住垛儿庄。数年前听闻人言,俱系义和拳邪教”[15]。元城县在今河北大名一带,同河南内黄县北部毗连。该《摺》又载:“据张九锡供:我所控义和拳邪教,因三十二、三年上我就在元城、冠县一带做小买卖时,就听得传说元城、冠县有人收徒教习拳棒,名义和拳。……马惟芳等说,他们龙化庄有邻居童国林,向日教习拳棒,自从王伦事后,官府查拿教习拳棒的人甚紧,如今害怕,也不敢收徒了”[15]。张九锡控文,说他们都是义和拳教,从中也可看出,义和拳在当时只是一种带有教门化色彩的武术结社组织的称谓。张九锡当时对这种武术拳会组织就提出“因何叫做义和拳名色,我当日没有细问,也不知是义和、义合,想来是取义气和合的意思。”这桩义和拳拳教案件,终因张九锡拿不出更多的证据,而童国林等又坚不吐实,官府只有判以张九锡诬告定论。

按清代刑律规定:一应左道异端之术,煽惑人民为首者绞监候。又诬告人死罪而未决,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徒役三年。对张九锡控告一案,“臣胡季堂、喀宁阿自内黄审察完竣,即押带张九锡,由元城先提马惟芳质讯后,再赴保定省城,会同督臣周元理审办所控义和拳邪教缘由”[15]。这一文档材料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张九锡控告的在杨炳家乡内黄发生的抢夺一案,虽未指明何人抢夺,但从张九锡整个是以义和拳为名提出的控告来看,他所说的内黄抢夺之事,很有可能也是指当地出现的义和拳或梅花拳所为,这一点过去很少有人注意。

2 王伦清水教为何“诡名义和(合)拳”

王伦在发动清水教农民起义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就是今河南台前县夹河乡林坝村人林哲,林哲与王伦共同发起领导了震摄中原地区的这次农民起义,林哲在起义中担任王伦起义军师。据《台前县志》载:林哲“自幼家境清贫,成年后因生活所迫,去寿张城东王庄给地主扛活,结识了该村教书先生王伦。王伦(?—1774),寿张县后王庄人,出身寒微,但能文善武,膂力过人,又精通医道。农闲时,林哲跟着王伦习武,日夜相伴,形影不离。久之,志同道合,结为兄弟”[11]。又载:“林哲、王伦多次以卖土布为名,南奔走于荷泽、曹县、单县、济宁等地,联合白莲教义士伺机起义。又北走东昌、堂邑诸地,约堂邑人王荆隆同时发动起义。为避官府侦查,王伦派林哲入寿张南台显庆寺,充当和尚(取法名梵伟)以作掩护,并以显庆寺为秘密据点和起义指挥部”。《台前县志》记载清水教起义的时间为“乾隆39年8月28日”,林哲、王伦率“白莲教徒在寿张南台起义,义军汇集2 000人,一举攻占寿张城”。林哲在起义中首先率70名义军潜入寿张城,斩知县沈齐义,击败兖州镇总兵惟一,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巷战中有王伦嫂“王氏圣母”,披发舞刀,直冲敌群,另有“乌三娘”领女兵义军巷战,同清军白刃肉搏,大部相继阵亡。“最后,三娘独身一人,手舞双刀,遮枪避箭,力战群敌,英勇捐躯,年仅20岁。”在决战临清城中,义军伤亡殆尽,“王伦战败举火自焚,孟灿、林哲、王经隆被俘,解往北京惨遭杀害。”王伦、林哲在清水教起义前,常聚一处“林哲跟着王伦习武”之事,据路遥先生考证,王伦练的是“梅花拳”[6],自然,林哲与王伦“形影不离”,学的也应是梅花拳武技。据《阳谷县志》《范县志》和《台前县志》所载,在阳谷、寿张、台前、范县一带,至今仍传习有梅花拳。令人感兴趣的是,王伦、林哲起义出现“义和拳”之称的来源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不是改为其他名?这是国内学术界迄今为止未作出回答的重要学术问题。根据有关历史事件的调查论证,从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上分析考察,或许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和了解王伦首称梅花拳为义和拳的真实历史面貌。

经考证认为,王伦、林哲将梅花拳首改义和拳为名,出自他们两人所处于的生活地域环境的影响。这一点,作者在调查中发现,当时在寿张县境内自古就有地名“义和村”、“义和集”和“义和庄”之称,这些以“义和”为地名的村庄,就位于今河南台前、范县和寿张镇(今属山东阳谷)一带,在王伦家乡的周边地方出现和形成了多处以“义和”为名的村庄。康熙55年(公元1716年)纂修的《阳谷县志》卷二载: 阳谷十二都三十五庄中有“周家庄,义和庄,陈家庄”等,在“北十五都有寄申四十一庄……(其中有)李家庄,义和庄,石狮子庄”,又载,“北十六都有寄甲四十庄……(其中有)小宋庄,义和庄,岳家海,东西张楼二里”。又载,“东更名一百零四庄......王家海,万家庄,义和庄,王家大井,雷家庄,黄家庄”等[12]。这说明,王伦家乡的“义和庄”具有悠久的建村(庄)历史,其文化传承与当地的风俗习尚有着紧密的关系,是王伦家乡尚武重义精神在地名文化上的体现。王伦与军师林哲,就土生土长在“义和村”、“义和集”和“义和庄”的同一临近地区内,即使今天原寿张县的全境地区分别划入范县、台前和阳谷管辖,但“义和村”、“义和集”、“义和庄”仍分布在王伦、林哲起义的中心,现寿张镇(原明清寿张县治所,今属山东)附近一带,而且,至今这些以“义和”之称的村庄地名未变。这为我们探讨王伦、林哲的拳棒会社名号“义和拳”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研究和讨论线索。“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现在讲地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在这个时间范围里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2]。康熙《阳谷县志》卷二:“山左诸州邑,若都若保若社若屯立名,各从其俗”[12]。林哲的家乡位于寿张附近的台前夹河乡,王伦故里就在与河南台前接连的十五里元乡(现属山东阳谷),同夹河乡相距不远,这一带存在有多处以“义和”为名的村庄。王伦、林哲相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和他们长期主要的活动范围,自应居多在这一带发展活动,并受到本地乡土社会风尚的影响。现在的台前县全境和范县的部分村庄均属历史上的原寿张县,这里民风纯朴、崇文尚武,王伦、林哲这些叱咤风云的起义领袖,深深受到这一地区尚武民风的薰陶。

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寿张县志》卷九载:“白莲教王伦等匪历时未久,旋起旋灭,至咸同间捻煽乱阅年几二十流毒半天下……阅有三十余载,复有拳匪起衅窜扰东直蔓延京畿,致有今夏之警,山东与直隶毗连,刀会即拳匪别号假神道托义团,盅惑愚民横行城市”[5]。在王伦起义之后,又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就与“义和集”有关。《台前县志·红头军起义》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日,大寺郭村郭兴联合满那里村满光印、武口村武朝聘、祝口镇李先立等人,决然在县城西南裴城寺和义和集聚众起义”[11]。郭兴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聪敏,好习武,为人正直,侠义好客。这次起义选择的地点“义和集”这个地名,在先于乾隆年间本县乡人王伦、林哲(同属寿张县)发动的清水教起义时“诡名义合(和)拳”,就与此地名有着直接的联系。范县自古民性强悍而富有反抗性。据《范县志》载:在寿张一带的范县白衣阁乡有“义和村”,亦称“义和庄”[1]。范县与台前、阳谷等地一样,都是习武风气浓厚的地区,在范县“义和庄”北0.5公里处,就是著名的水浒英雄会聚之地“十字坡”,现遗址仍存。据《范县志》载:“十字坡遗址位于县城南1公里处。相传为孙二娘开店处。1958年以前尚有残碑1通,上刻‘十字坡’3个大字尚可辩认,碎砖烂瓦俯拾即是”[1]。此处“十字坡”北依金堤,南濒金堤河,东边1.5公里是水泊梁山好汉张青的家乡“张青营”,西北2公里为孙二娘故里樱桃园村。十字坡北通东昌府,南通曹州城。此地崇刚武,讲义气、性豪侠。寿张一带地方不仅古有取义气和合的“义和庄”,又有当地历史上发生的“十字坡”英雄故事,两者相互结合,孕育和产生出王伦清水教首创“义和拳”之名的缘由。

3 “义和村”“义和庄”“义和集”和梅花拳与义和拳

我国鲁西南地区自古素有尚武之风,人们崇侠重义,民风纯朴强悍,民间敬慕豪杰英雄,武圣“关公”忠勇仁义精神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信仰。据清代《阳谷县志》卷十一明代《重修蜀汉大将军庙碑》载:关公“其忠义之鼓舞人心者不可磨灭也,披战功则壮其勇,嘉戀主则怀其忠,按辞受则高其义,忆秉燭则服其节,实然诺则慕其佶,捐私念则感其公,释服髻则赏其直,纵穷寇则乐其仁,挺单骑则羡其武......将军之灵万古在则万古知有汉,其忠义所留讵直生前王业哉”[12]。明万历15年(公元1587年)阳谷人张敬《汉关圣帝君灵应碑记》颂扬“关帝生负正气,忠义性天,自桃园一盟,生死以之经百折弗变也,而义至矣”[12]。民国山东《范县志》卷六《重修关帝庙碑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载:“以帝性生忠孝,敦笃懿伦也。人人以畏帝之心,日生其忠爱亲亲长长,知孝弟为顺”[14]。王伦家乡流传的关公信仰对他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庙是祭祀和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场所,又称作孔庙、先圣庙、夫子庙等。最早的孔庙,就是现在鲁西南地区的曲阜孔庙。清代山东范县《重修文庙碑记》载:“自生民未有之圣出,以阴阳阐天道而后天道明;以刚柔阐地道而后地道明;且以仁义阐人道而人道明”[14]。文中強调“仁”和“义”的思想对教化民众和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王伦家乡山东寿张(阳谷)一带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忠勇大义感召后人。据清代《寿张县志》卷八《修乡贤祠记》:“梁太师王公讳彦章,事梁为宣义军招讨使,以身死国,天下后世虽野夫妇人,无不知道其名姓,……公独自奋,曾不少懈,力穷被执,为敌所惜,公复自信一死无易,贞以忠全义不苟辱死节之传。惟公也。独其生可舍其气,悔獄之精天地之义”[5]。山东寿张人王彦章为五代名将,尤以善用双铁枪闻名,也是中国古代最早为数不多的马上擅长双铁枪武艺的战将,号为“王铁枪”。清代寿张人郭锡光《咏王彥章碑》赋诗称:“将军忠节凛冰霜,岂仅威名播铁枪;师驻夹河讒巳入,祠临汶水姓犹香;残碑剥落埋秋草,故址荒凉膑夕阳;我本梓桑怀国士,衣冠整肃奠椒浆”(清《寿张县志》卷八《艺文志》)。在当地流传的诗歌楹联中处处都反映出民间尚武重义的忠勇风俗思想。阳谷人钟学可《吴中丞墓》:“夕阳返照落残红,一片荒烟塞大东;剑气犹存寒易水,角弓尚动獵秦风。”(清《阳谷县志》卷十五《艺文志》)。邑人吴铠《盟台遗響》:“插血盟何在,登台恨不平。鸟啼惊月出,树古唤风生。人悯尊周义,谋空屈楚兵,台荒名已寂,千古愧连衡。”(清《阳谷县志》卷十五《艺文志》)。在紧临王伦家乡的寿张县张秋镇有“掛剑台”。清人陆弘亮在《登掛剑台》一首诗歌中赞美了春秋时期延陵季子赠友宝剑和守诺讲义的历史故事。诗文称:“秋水城南墓草生,枝枝犹作剑悬形,魚肠伯业今安在?羸得延陵季子名。”(清《寿张县志》卷八《艺文志》)这些传颂已久的诗歌碑志都称颂了鲁西南阳谷一带民间长期流传的重情爱乡、尚武崇德和忠勇忠义精神,令后人景仰。在这种民俗民风长期浸润滋养下形成的鲁西南独特的文化条件,催生了众多“义和”村庄的出现,进而也为民间武术结社和民间宗教秘密组织公开或半公开活动提供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义和”名号。

纵览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教门起事,社会背景、教门教义乃至地理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教门首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4]。王伦、林哲“诡名义和拳”,发动清水教起义的附近台前、范县有“义和集”和“义和庄”,在王伦的家乡今阳谷县境内也有以“义和”为名的多处村庄,这自然更加对王伦、林哲由梅花拳称义和拳为名的活动,在两者之间存在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首先,我们看一看王伦家乡阳谷县与周边县地的环境位置。据山东《阳谷县志》载:“阳谷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东邻东阿县,西连莘县,北接聊城市,南与河南台前县、范县为邻。”又载“寿张镇在(阳谷)县城东南12公里处,南隔金堤与河南省台前县城紧邻。此地原名王陵店,1380年(明洪武13年)寿张县治迁此,遂名寿张。寿张县初名‘寿良’,始置于西汉初年,因境内有寿聚城及良山(今称梁山)而得名。……1964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其原属村镇以金堤为界,南归河南省范县(后分设为台前县),北入阳谷县,寿张镇即于当时划入”[13]。这是山东阳谷县与寿张镇的变迁情况。

我们再看河南范县、台前两地在王伦与林哲清水教等农民起义活动的原寿张县区域划分与上述两个豫北县治的关系,这对于从地域文化和历史环境上,考察王伦与林哲的“梅花拳诡称义和拳”有所帮助。《范县志》载:“范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豫北与鲁西交界处。”该志又载:清顺治4年(公元1647年)“榆园军首领丁明吾、周魁轩、张尧中等破寿张、攻章丘、进泰安、攻堂邑、破阳谷,又西破开州,略范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7月“濮阳土匪刘春明在双合岭扒掘民堰,造成决口,泛水流向东北,沿北金堤淹濮县、范县、寿张县等地”[1]。此志记载的地方民俗中更有“阳谷到寿张——县搭县”的歇后语。反映了阳谷、寿张与范县的地域关系和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接壤相连,并在这一带历史上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军,攻占范县、寿张等地活动的频繁事件。“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金堤河汇流的三角地带,呈犀角状伸入山东境内。北依金堤与山东省阳谷县(含寿张旧治)接壤;南与郓城、梁山县,东与东平县隔黄河相望;西毗范县”[11]。台前全境原为寿张县辖,后建置沿革变化,将寿张县的各个村庄分别划入台前、范县和阳谷等县,原寿张县治降为寿张镇,位于台前县城北0.15公里处。“清乾隆39年(1774年),林坝村人林哲(王伦军师)协助王伦发起反清起义,连克寿张(含今台前)、阳谷、堂邑、临清诸诚,威震清廷”(《台前县志·概述》)。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以,某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一地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观。人的个性和文化的个性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某一地域内的人们创造的共同文化标准,也就映射着某种文化的个性,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3],王伦为寿张县十五里元(园)乡后王庄人,林哲则是寿张县与后王庄隔金堤相望的今河南台前夹河乡林坝村人,两人所居的村庄相距不远。寿张县的“义和庄”就位于王伦故里后王村附近的东北地带。

除王伦家乡东临的张秋镇有一村名称“义和庄”名外,还有多处古老村庄也名为“义和村”和“义和庄”,分布在附近乡镇,依次为张秋镇、范海乡和七级镇。据《阳谷县志》载:阳谷县城东20公里处张秋镇有“东义和庄”和“西义和庄”;距阳谷城东约18公里的范海乡也有“义和庄”;在阳谷县城东北26公里处的七级镇又有“义和庄”[13]。这些“义和”村庄之名十分古老,反映出当地人民尚武好仪的风俗习惯。《阳谷县志》载:“王伦自幼爱习枪棒,成年后膂力过人,武功不凡,且精通医道。1751年(乾隆16年)加入白莲教,不久便在其自创支派,称清水教。为发展教徒,结交英豪,王伦曾长期在阳谷、寿张一带行医,并在教徒中传授拳术、气功”[13]。十五里元在今阳谷县城东南两者相距约19公里。上述“义和村”、“义和庄”均位于王伦家乡后王村东北方向附近,地处于山东阳谷的城东与东北一带。

最近的“义和庄”,距王伦家乡十五里元东北处约只有0.5公里,在位于东北方向的七级镇,与西南方向7.5公里十五里元之间,两地约为22公里左右距离。从历史环境可以看到,在台前、范县、阳谷一带分布的“义和庄”及“义和村”等,与王伦家乡在地理位置上十分亲近。这对于原寿张县一带以“义和”为名的村庄,在王伦梅花拳改称义和拳的问题上,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王伦、林哲改梅花拳等拳术为义和拳会,而不是改名为一种单一的义和拳术武技名称,提示王伦等人看重的是“义和”一名的寓意思想和知名度的影响与号召力。从梅花拳的基本组织形式文武场来看。文武场亦叫内功、外功(也有的称文掌门、武掌门)。从资料的记载情况看,“文武场这一组织形式肇始于乾隆时期的清水教,当年清水教教首王伦就是凭借着文武场发动了一次令清政府胆寒的武装起义”[16]。显然,王伦、林哲清水教有着浓厚的“文武场”特征,是传习的梅花拳等拳派,以寿张境内多处的“义和村”、“义和庄”、“义和集”为其改名“义和拳”的历史由来。在王伦家乡一带出现的“义和(合)”之称流传甚广,直到清末寿张县境内村庄设有很多团防,因地名为团名,或因团名为村名。清刘文煃《寿张县志》卷九记载“河北二十四团”中有“覃北中五里分四团……义合团,黄前下五里分三团……义合团,王东下五里分二团……义合团”。另在“河南二十五团”中也有义合团,“黄前中五里……义合团,黄后上五里……义合团,覃南里分三团……义合团”[5]。该志载“以上黄河南北两乡原分九十余团,其地名均同者并而书之,以免繁锁,其团同而地异地同而团异者焉”[5]。可见“义和(合)”之称在王伦家乡这一地方影响之深并形成为一种民间风尚。

4 结语

义和拳名称是在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山东寿张人王伦的清水教起义中出现,但王伦梅花拳对外称义和拳应在清水教起义之前就已经孕育形成,并非最早出自于清末的义和拳运动。从其本质属性上看,义和拳在历史上也并不属于武术的一个拳种或拳派。通过综合论证和分析,王伦的清水教起义中出现有义和拳之名,是有其形成原因及条件的。王伦、林哲起义队伍中习练的梅花拳不仅借用了他们生长活动的家乡境内熟悉的多处“义和庄”、“义和村”、“义和集”地名,而且,还受到了在当地发生和流传广泛的《水浒传》英雄人物的尚武侠义精神影响,吸取“义气合和”之意,以地名为拳会名,隐梅花拳之称对外采用义和拳名号进行公开或半公开的秘密传教与习武活动。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义和拳虽说不能认为是武术的拳种或拳派,但它在历史上对于中国武术的传播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1] 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范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葛剑雄演讲,陈鹏撰文.地名、历史和文化[N].北京:光明日报,2015-09-24,(11).

[3] 李成银,李杉杉,张志成.非遗视野下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特征与价值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 (1):51-55.

[4] 梁家贵.从王伦起事看教门首领角色功能[J].齐鲁学刊,2012, (2): 59-63.

[5] (清)刘文煃修.(光绪)寿张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76.

[6] 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7] 马爱民.武探花杨炳与梅花拳的传播[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 34-35.

[8] 马伯韬.武探花杨炳《习武序》武学思想论析[J].搏击(武术科学), 2014,11(1):19-24.

[9]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10] 潘相.矕文书屋集略·邪教戒:卷8[Z].乾隆四十三年汲古阁刻本.

[11] 台前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台前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12] (清)王时来,等,修.(康熙)阳谷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1968.

[13] 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阳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14] (民国)张振声修.范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35.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 周伟良. 梅花拳信仰研究——兼论梅花拳的组织源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39-853.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Reasons that Plum Flower Boxing is the First One to be Justified as Yi He Boxing

MA Bo-tao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800,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I think that the name of the Yi He Boxing has appeared at latest in the uprising of Clear Water Denomination led by Wang Lun and Lin Zhe in emperor Qian Long 39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AD 1774), it is not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the Yi he boxing (group) movement to has just this name. The reason why Plum Flower Boxing is renamed Yi He Boxing is that it is affected by the name of “Yi He market”, “Yi He village” and “Yi He manor” in the region of Shou Zhang county and absorbs the meaning of “ loyalty and harmony”. The Plum Flower Boxing called Yi He Boxing is secretly active in the border area of Shan Dong and He Nan province which lies in Yang Gu,Tai Qian and Fan county.

1000-677X(2018)04-0092-06

10.16469/j.css.201804011

G852

A

2017-12-27;

2018-03-10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科研资助项目(0430)。

马伯韬,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E-mail:mabotao@163.com。

猜你喜欢
清水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养缸清水
一盆清水
一溪清水引风凉——清宫戏水指南
一渠渠清水长又长
治神经衰弱
千年之恋(十)
夏天了
艺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