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2018-07-12 02:40蒋黎云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疗程

■蒋黎云/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它是头面部常见的一种慢性疼痛,该病的特点是:在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内,发生闪电样,刀割样疼痛。本病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发作时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药物治疗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案,其优点在于起效快,止痛效果明显,给药方便,耐受性好。但其疗效评价缺少统一标准,且大规模双盲对照的药物治疗研究少。另外停药后疼痛易复发,长期应用药物治疗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强。

一、实验方法

(一)纳入标准

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仅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数秒钟或1~2分钟即止。常因触碰上下唇、鼻翼外缘,或刷牙、进食、洗脸等引起疼痛发作,其痛如刀割、火灼、电掣、针刺样。

(二)排除标准

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意向妊娠、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三)观察指标及数据记录方法

观察指标:疼痛指数(分):患者每天用疼痛视觉类比量表(VAS)得出的评分;疼痛期:从疼痛出现到疼痛消失的时间;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1年内TN复发次数及每次复发最高疼痛指数及疼痛期。

数据记录方法: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培训患者使用疼痛视觉类比量表(VAS),每天进行记录。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记录1年内复发情况。

(四)分组及治疗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进行治疗。

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疗法,针刺取穴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第1支痛加丝竹空、阳白,第2支痛加颧谬、迎香,第3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

穴位注射治疗:上述针刺治疗结束后即行穴位注射(穴位注射间歇日除外)。(1)取穴:取穴以合谷(对侧)、太冲为主,配穴取肝俞、脾俞、膀胱俞。每次取2~3穴。(2)器械:一次性2ml注射器一支。(3)药液: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支)。(4)操作:首先使病人取舒适的体位,取用一次性2ml注射器抽取药液,取准穴位,避开血管、疤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可将药物注入。每穴注入0.5-1ml药液。

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首剂100mg,口服2次/天,之后每天增加100mg,直到疼痛停止(最大量不应超过1000mg/d),以后逐渐减少,确定最低有效量作为维持剂量服用。

疗程: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9天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1天;对照组10天为1疗程。

(五)统计学处理

以就诊时疼痛指数,就诊过程中最高疼痛指数,疼痛期及复发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分析软件选用SPSS19.0。

二、实验结果

表1 两组症状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复发次数对比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通过表1,表2及表3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卡马西平,主要表现在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降低复发次数及提高疗效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根据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部位和发作特点,近似祖国医学“面痛”、“眉棱骨痛”、“齿槽风”、“面游风”等病证。本病顽固难愈,发作突然,疼痛短暂而呈闪电样,形如风袭,故与风邪有关。又“风为百病之长”,常挟郁火、痰浊上扰面部,阻滞少阳、阳明经气,遂致经枢不利,气滞血瘀,脉络闭阻而发本病。针刺有通络止痛之功,并采用透刺法以加强针感;予复方丹参穴位注射,则在针刺作用之外,外加活血化瘀之力,且药物注入穴位上,起到了机械和化学刺激作用,随着药物的吸收延长了针感,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疗程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MRI融合技术提高三叉神经痛伽马刀治疗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探讨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
治前列腺增生
治三叉神经痛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