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下翁基寨

2018-07-12 03:01柳夏
中国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村寨民居茶树

柳夏

翁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境内的景迈山地区,隶属于芒景行政村,是景迈山14个传统古村落之一,也是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村落。翁基坐落于景迈古茶园之内,是第二批入选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的布朗族村寨。

走进翁基,村口的一棵冠盖如云的千年柏树,既像是把守寨门的将军又像是恭迎客人的老者。古树旁是一座布朗族建筑风格的庙宇,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古寺庙是小乘佛教传导布经的场所。块石垒砌的基座,重檐阔脊的正殿,乌瓦朱墙的城楼,面向两侧怒视的红石麒麟,这是庇荫居民的神庙又是族人聚会的会客室。村里的道路都是石板路,四通八达,虽说也是鸡鸭成行,但清洁少尘。

行走于寨子,可以遇見光脚的布朗族老奶奶从容地巡视自家院子,妇人用簸箕晾晒茶青。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古村寨,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古旧的干栏式建筑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古朴得让人仿佛看到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布朗语“翁”为出水,“基”为住,意为住在吃水处的村。在翁基寨子,大山、森林、古茶树、村落民居,交相辉映,人与人,人与树,人与大自然,圆融完满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栏杆瓦房下的生活智慧

翁基的布朗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云南三大原始族群之一的“百濮”(孟高棉)族群,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史书中也称其为“濮人”,其先民经过几百年的迁移,逐步从瑞丽地区外迁,最后定居于芒景。

布朗族村寨以寨心为中心向心布置, 建筑依山势而建,村落空间层次丰富、街巷尺度宜人,村落景观富于变化。村寨以寨门为界,并分布有风水林,植以神 树、竹林,具有山地聚落的乡村景观特色。翁基的整体空间格局完整,寨门位于村寨的东面,寨心位于村寨中心,是居民日常祭拜的场所,也是村寨整体格局的核心。

传说布朗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时,不知道该把寨子见到那里,于是找人来看卦选址,看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翁基。

翁基古寨民居,延续了古朴的布朗族干栏式古竹楼建筑风格,歇山式屋顶,坡面陡峭,覆以传统挂瓦,室内结构露明。民居分为两层,一楼用来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二楼居住,居室用竹篱或木板围建,仅留一门,室内光线较暗。屋面分四面两台,呈重檐状,下檐很长,直伸至距地面4~5米处。楼前面大门前搭架着木梯,楼上楼上一般会有露台,用来摆放植物,晾晒衣物,吃饭和品茶小憩。

早期的布朗族干栏式建筑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目前已经历四代演变,但仍然延续着干栏式木结构的建造体系。木料搭架子全部采用穿插结构,瓦片铺顶。柱子不入土坑,砌石脚固定。建筑屋顶出檐深远,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两侧透空的“山花”利于排烟。经多年改良,精髓未变,甚至竹椽子形成的交叉都演变为辟邪“宝剑”图腾而保留。小间做厨房、卧室,大开间是客厅。实用面积大,防潮。布朗族设有专门从事建筑的施工队,从古至今通过换工互助来完成。你帮我,我帮你,人力、物质资源全部都有记录。

传统干栏式民居体系是原住民为适应景迈山潮湿气候,合理利用山地土地而不断改进完善的建筑实例,这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居住智慧,体现了原住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寻茶问源

景迈山位于缅甸、老挝和泰国三国边境的“绿三角”区域,是北纬21度现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老普洱茶核心产区。这里有1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史,从元代起,景迈山古茶林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敬献皇帝的贡品,茶叶销往中原地区及缅旬、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

由于海拔较高、地理位置偏僻,景迈山的茶并不如澜沧江流域其他名茶出众。也正因为没有“暴得大名”,景迈山躲过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战乱掳掠。改革开放后,普洱茶的价格上涨,随之带来的村寨开发建设热潮也并未深入到景迈山区域。相对封闭、落后的发展步调,让景迈山保留了更原始传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

景迈芒景一带,茶园总面积近3万亩,其中连片可摘的古茶园面积约一万六千多亩,为此,景迈芒景亦被称为千年万亩古茶园,在许多寨子,房前屋后就能看到大片的古茶树。

走入千年古茶园,四处可见的古树和林间的青苔藤蔓,普洱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葱翠欲滴。

古茶山生态环境好,茶树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历尽沧桑的古茶树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景迈茶以醉人的兰花香气为主要特点,景迈山众多茶寨中,翁基这片古寨,在历史与时间的馈赠下,使茶叶更具兰香。在品茶汤之前,闻到浓郁的兰香,都不忍送茶汤入口。茶汤的苦味,只在舌尖停留3秒。茶汤入口后,呼吸之间,就能感受到甜蜜的茶汤滋味,呼吸之间,茶汤回甘与生津渐渐在整个口腔满溢至喉部,淡淡的涩感在舌根部隐约存在。景迈茶的口感,浓郁的兰香,淡到可以忽略的苦味,隐藏与回甘之下的涩味,是景迈茶独具一格的口感滋味,在众多茶区中,也是辨识度最高的茶区。

提起茶树,布朗族人家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4月的茶祖节是景迈山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地都会举行祭茶祖的活动。新修的茶祖庙里供奉的是帕哎冷。传说傣王的女儿七公主与布朗王子帕哎冷结合,嫁到了景迈山。王子无意中发现有一种叶子可以提神,治病,于是专门派族人寻找这种书并刻下记号供路人使用,从此开始在聚集地大量地栽种。有人说:布朗族虽然不是种茶最早的民族,但绝对是发现茶叶最早的民族。

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的布朗族人种茶、敬茶、感恩茶,建立起了一套尊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古茶林生态系统。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这种悠久的古茶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将被传承下去。

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之路始于2010年,在各方努力下,最初制定的“三步走”方案已完成两步,即201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三步正在做的便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们认为,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茶文化传统习俗延续不断,茶文化宗教信仰独具特色,茶文化景观具有突出普遍价值,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完好,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条件。

可持续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翁基古寨的主业仍是茶。传承千年的古茶林虽早已闻名于世,然而现代生态茶园也颇具规模,更是布朗村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撑。

“商业”是一种动力。正因为“茶”作为产业的蓬勃,景迈山的年轻人愿意回山。

大规模的现代茶种植可能对整个景迈山和古茶林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近年来政府和当地居民正在尝试引用古茶林的生态智慧,在现代茶园中增植多类型的乔木树种,改善现代茶园单一的林相,從而逐步丰富其生物多样性,形成与古茶林类似的生态系统和林下茶景观。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原生态旅游的追捧,地处边远的翁基古寨开始受到热爱民俗和生态旅游的人们的关注,来翁基寻古探幽的旅人多了起来。寨子里开起了客栈,但不多,客栈的名字写得像“筷子拼接起来”的一般,朴实而充满诚意。还有人回到山上开起了微店;爱音乐的小伙子组乐队开酒吧,唱自己创作的“布朗调”;还有人从山下考察回来,想在大榕树下搞个“民族歌舞实景演出”。

对古寨进行适度、合理旅游开发的呼声出现了。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商业化也并不可怕,问题在于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保留好自己独特的文化,这需要政府、村民和外来者集体的智慧。

外来的保护团队开始进驻翁基,帮助村民进行民居的改造。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既保留传统民居精髓,又满足现代的使用需求?针对干栏式民居的隔音、防水、防鼠、采光等问题,寻找一些易于实现的改善方式。

经过他们的努力,一栋经由保护团队改造后的传统民居常年在翁基古寨对外开放展示,每个村民和游客都可随意进入参观。走进外观上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各种现代生活设施合理布置,十分便利,与景迈山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在展览内容中,村民可以对实用的改造技术方法进行学习、借鉴,政府也引导村民开展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从而也使他们看到传统民居在未来旅游开发中的利用潜力。

猜你喜欢
村寨民居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锅巴粥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故乡的古茶树
茶的箴言
美丽的山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