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建筑洞见城市之美

2018-07-13 08:50江苏省书画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4期
关键词:都市山水画山水

(江苏省书画院 210000)

“山水,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就是苍苍茫茫的群山、一望无际的树海,这种对于客观事物的简单把握的习惯也是造成大多数人不能整体把握文化规律及其事实的原因。山水是中性词它并非为现代的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些具体地貌风光所垄断”1。古人的山水画向来不是对一段山水风景的物化描绘,而是隐喻了对人生的自我看法。“山水”一词更多的可以解释为宇宙即所有的物件+事件——时间、空间、质量的总和。由此,对山水画的理解就不在停留于“山”、“水”二字的表面概念上,山水画的表达也不再固步于传统笔墨语言和图示中。山水画也终将突破原有的各种狭义解释转而成为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内涵上多彩丰富,拥有鲜活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真正有意义的精神活动。

传统山水画大多是农耕文明下的乡土情谊的结晶,是对人生出世心态的慰藉。农耕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当时的生存环境中存在大量未经开发的纯自然山水景观。传统中国画的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大多出身乡绅阶层。一方面,其生存环境大多贴近纯自然山川。即使有些文人日后金榜题名,移居“大都市”,但当时的都市与今天的都市相比,规模小、程度低,不可同日而语。山、水等纯自然风景依旧是他们推窗可见的日常景象,是其赖以生长的根基。故此,以纯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山水画应运而生。此外,农耕文明下萌生的乡土情结,使大部分文人即使身居庙堂之高,心依留念家乡的山水之美。文人集体意识中的道家思想催发了他们的逃世情节,烟霞仙圣虽为人向往,但很少有人能在学而优后放弃光明仕途,往往徘徊于隐和仕之间。创作、欣赏山水画由此便成为古人平衡心里矛盾的重要精神活动。《早春图》之于郭熙是他处理现实与梦矛盾的最佳途径,“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尘嚣韁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2《富春山居图》是“大痴”八年常驻富春江边,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的生活写照。沈周的《东庄图册》是其悠闲乡绅生活的表征。图像与其审美理念相应的区别及变化说明了作品与社会发展、生存境遇间的紧密关联。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社会更新的速度、深度、广度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境遇俨然不同于古人。未经开发的纯自然山水景观已经不再是贴近人们生存表征的唯一主体。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原本就存在的都市在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更大的都市圈。这一点明显体现在都市近郊的开发上。近几年,农村的改革进程在不断加快,新农村生活的现代化也是显而易见。即使在乡村古人笔下常见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也在逐渐淡出我们日常生活的视野。

田野乡间是古代先贤精神文化的承载体,现代都市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其内涵必定深邃而丰富。对于生长生活于都市的人来讲,“城市是个体实现理想的场所,因为它有各种硬件——教育、文化、信息、科技以及学说与思想,因此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真正家园”3。当下的绘画创作者大多依托于都市。作为生产力、科技、经济中心的都市在现代社会中同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中心角色。都市拥有广阔的文化市场及各种便利的条件,既是绘画创作者主要的生存环境,又为绘画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与多元的创作空间及创作资源。都市应当成为绘画创作者关注和表达的对象,都市山水画应当成为当下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城市美的主要元素之一,其本身包含造型艺术的形式美:均衡美,韵律美,对比美,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造型美元素。此外建筑风格往往同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乃至哲学社会思潮相互映衬不可分离。希腊建筑与希腊雕刻绘画共同追求典雅美,后现代建筑与当时的摄影绘画一样反应这一时期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的体现,苏州园林则与中国山水画,中国道家思想紧密联结。所以,建筑是个人与其所存在的地域乃至整个时代厚重的文化缩影。建筑是包括历史和未来的综合体,她告诉我们人类从哪里来,也在一定意义上指引着人类要到哪里去。

以南京为例“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主要建筑风格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等六种,兼容了传统文化中的精致与典雅又有吸收了西洋现代工业文明中的简约与大气。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遗存,应当是艺术创作者保护研究、汲取创作灵感的来源,也必定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载体。此类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创作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建设也有一定参与意义。

其实,人类当下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抛开现代建筑而独具深山开荒种地,也无法长久停留在没有自然气息的钢筋混泥土世界。文化之所以进步是由于百家争鸣,最能体现人类自由程度的艺术活动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多样性。在21世纪的物质生活中人类都可以以协调自然之物与人造文明,那21世纪的精神文明为何不可以在更包容的心态中消解壁垒和所谓的矛盾。当我们把所有的概念放置宇宙中时便会发现原有的限制是那么渺小。

注释:

1.梁超.《印象的传统和印象的创新—杭州山水画的印象传承》.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卷五—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09页.

2.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建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07页.

3.陈浩.《水墨都市绘画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55页.

猜你喜欢
都市山水画山水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