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二十世纪前期粤剧的发展

2018-07-13 08:50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4期
关键词:戏院粤剧广州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510000)

一、粤剧的发展起源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称,作为岭南文化中的的一大艺术瑰宝,因其特殊的发展方式、独特的艺术魅力曾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考察探究,在谈及粤剧的起始渊源,早期粤剧研究者麦啸霞的《广东戏剧史略》、陈非侬的《粤剧六十年》认为粤剧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欧阳予倩则在《谈粤剧》认为粤剧形成于清代中叶,而当下部分学者在研究粤剧起源则另有新的看法,梁威在《粤剧源流及其变革初述》中通过对大量的史料考察认为广东戏剧起源明、清时期,余勇在其博士论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亦论述了粤剧在明、清时期的一个起始脉络。粤剧作为一门发展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从明清时期发展以来直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活跃于岭南地区,其演出形式经历了从“外江班”到四处下乡的“红船班”再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定驻戏院的“省港班”,演出内容形式也不断随着社会外界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戏曲语言从“戏棚官话”到“白话”,剧版编制从全男班、全女班到男女混合班,无一不展示着粤剧在发展过程中所历经的变化。

二、广府文化对粤剧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对粤剧的影响

梅利亚姆在其《音乐人类学》中认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产品来自于人类存在的人文方面,但其产品是人类行为的结果。”1这个观点从某一程度上肯定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人类生活中,但是音乐的来源于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各个地方剧种均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粤剧的起源经历了从外江班、本地班最后称之为粤剧,剧种的发展和名称的转换与其所存在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政策的颁布,推动了广州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外来人口的流动。“外江班”便在此时应时而生,梨园会馆的设立便是外江班在粤发展繁荣的一个有力说明。外江班多来自于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外江班在粤的不断发展极大程度的推动了粤剧本班的发展。

早期粤剧的根据地多在郡邑乡落,由于剧班时常受邀前往乡下集会、祭祀、特殊节日进行演出,因此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粤剧植根于民间中,便受到民间文化对其的影响。早期粤剧在音乐唱腔、伴奏乐器以及舞台表现上以高、大、响、阔的方向发展,鼓声嘹亮、音乐高亢、唱腔尖锐、表演排场华丽奢靡,以适应农村广阔空旷的演出地点和万目共瞩的观演人群。演出内容多通俗易懂、风格古朴,极具平民化气息,演出剧目为一整本,适合农村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二)时代背景影响下的粤剧

粤剧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既是顺应一次时代变迁又预示着粤剧一场新型的变革。20世纪初期的广州,刚刚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却又处于军阀陈济棠的统治之下,在一片“闹革命”的呼声中粤剧以其通俗易懂且被大众喜闻乐见的特性被一些“有志之士”加以利用,以剧目的方式宣传革命,在形式上借鉴了从日本传来的白话剧,因此在粤该剧又称为“文明戏”。剧目内容与以往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同,其剧情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号召性。

赵磊在《民国时期广州戏院行业发展概述》一文中对广州戏院在二三十年代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1921年到1938期间戏院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32年以前经过多年战乱后的治理,政治环境的稳定使戏院行业得到较为安稳的外部经营环境。在1932到1934年期间达到繁荣的顶峰,1934年之后广州政治环境再度紧张,戏院身份不独立,政府多头管理与过度约束造成戏曲行业的发展急速下降。因此,剧种的发展与其所依附的外部环境紧密相关,粤剧的发展尤其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影响。

(三)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粤剧改革

随着广州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不断繁荣,粤剧省港班的发展,各大戏院次第兴建,粤剧的重心从农村正式转移到城市。作为一个集商业、贸易、金融于一体的城市,其发展之势十分迅猛。吸引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入驻。其中影画院上演的西方影片对粤剧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西方影片内容短小、简洁,故事新颖,而传统粤剧剧目相对繁冗、剧情拖沓、较少创新,因此在20世纪粤剧行业出现了专业编剧,香港黄兆汉先生在《二、三十年代的粤剧剧本》中对粤剧编剧的人员、形式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据他考证当时的“省港大班”约每一个星期就推出一个新剧本,当时有专替戏班编剧的专业编剧者,个别班还设有“编剧部”,语言字音上主要使用广州方言唱、念,剧本中则也会出现的怪字、假借字、讹音字等。在宣传剧目方面也采用了新式媒介—报纸进行宣传。

谈及在20世纪以来的发展,粤剧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粤剧辉煌的年代,众多学者对这一时代粤剧的发展与改革进行过研究。傅谨在《民国前期粤剧的转型》中对粤剧新的演出场所“城市戏院”的发展、新剧目的创编、粤剧演员脚色体制的演变从“十大行”转变成“六柱制”—文武生、花旦、武生、丑生、帮小生和帮花旦。以及在新时代对戏院舞台布景所进行的改革,演员服饰的争奇斗艳均与传统在乡下进行演出的“红船板”大相径庭。黄纯在《民国前期广州粤剧全女班演出新探》中曾以《广州民国日报》中刊登的戏曲广告、相关新闻及评论文章为依据,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粤剧全女班为对象,对广州粤剧全女班的戏班数量、演出场所、演员阵容和演出剧目进行了分析研究。粤剧全女班以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革新式的舞台表演艺术,名角效应的宣传手段亦是对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下的粤剧的新型改革方式。

三、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粤剧不仅以其观赏性娱乐大众,其中更加兼具宣传与教育功能。清朝咸丰年间曾因粤剧演员李文茂参与天地会起义,率领数千红船弟子在广州揭竿而起,参与者均衣冠戏服,头扎红巾。史称“红巾军”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导致粤剧被统治阶级禁演。但利用粤剧对市民影响力起义的事件却仍有后来者。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班”便是通过以戏剧为载体,编排具有时代的特征的剧目,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更加以其故事内容影响着市民的思想观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粤剧的发展达到巅峰时期,尽管当时戏院行业十分繁荣,但当时处于陈济棠统治下的广州,社会风气仍是相对保守,在戏院中男女观剧必须分区而坐,当时演出戏班亦不可男女同台演出,而率先打破这种风气的是香港的太平戏院的人寿年班,在接受了外国新思潮的影响之后,便对粤剧进行改革,开始了男女同台演出。其影响不仅是对粤剧打开了风气之先河,更是从一定程度上让社会人际关系交往随之产生影响。

四、结语

梅利亚姆认为音乐人类学是探讨“音乐中的文化”“音乐作为文化”,强调文化中的音乐,关注的是音乐所存在的文化语境,音乐作用于人的意义。而音乐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粤剧作为岭南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从其起源、发展、繁荣均离不开其生长的背景文化,而粤剧又反作用于岭南文化,为岭南文化增添了一笔独特的艺术魅力,粤剧早已深深植根于岭南人们的心中,喝早茶,看戏,是“老广”的一项传统爱好,时至今日,这一爱好仍在持续。粤剧甚至更多成为广府系华侨对故乡故土的精神慰藉,处于异国他乡时,一曲粤剧是对故乡无限的深深眷念,拉近了与故乡的距离。站在文化语境的角度看音乐,不仅仅是细分其音乐作品,该音乐种类的产生 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所赋予的意义,皆是值得深入探索。

注释:

1.参见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中第三章《方法与技巧》.

猜你喜欢
戏院粤剧广州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