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尔:中俄北极圈的握手

2018-07-13 01:49陈孟磊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亚马尔中俄油气

○ 文/陈孟磊

中石油参与的亚马尔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带动中俄油气合作意义重大。

位于北极圈内的马尔半岛,俄罗斯人认为那是“土地的尽头”。除了少数原住民和野生动物外,北端濒临一片茫茫冰原。而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一体化项目的开工,打破了这里的酷寒和沉寂。

亚马尔项目启动5年来,在俄罗斯诺瓦泰克、法国道达尔、中国石油和中国丝路基金四方股东的共同努力下,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建设者克服诸多困难,在人迹罕至的茫茫北极拔地建起了全球最大的LNG极地超级工程,再次强有力地证明合作共赢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主流。

●普京亲临亚马尔,足见中俄这一天然气项目有多么重要。 供图/视觉中国

带动中国制造升级

亚马尔项目的建设工作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项目实施期间,中国装备、物资、产品和服务活跃在亚马尔,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建厂模块、大型破冰级船舶等中国制造得以升级。

亚马尔项目使用的4台钻机中,有一台钻机产自中国。这台国产“极光”号极地钻机钻深7000米,可在-55℃低温和12级以上强风环境下工作。这是针对亚马尔地区的极寒环境研发的一套新型钻机,打破了俄、美技术垄断,开创了中国钻机北极开钻的先河。

亚马尔项目采用模块化建厂。共在国际上选定了10家模块承造厂,其中7家中国企业承造了LNG工厂142个模块中的120个,占总数的85%。他们分别制造不同种类的模块并通过海路运输到亚马尔。

亚马尔项目中有7艘船是中国制造的。如广船国际公司2016年1月和4月分别交付了2艘ARC7冰级重载甲板运输船,能在1.5米冰厚的海况下保持2节航速。同年11月,该企业又开始为亚马尔项目建造1艘冰级凝析油运输船,船艏船尾双向破冰,载重量达4.45万吨。沪东船厂也承造了4艘17万吨以上LNG船,合同额达8亿美元。大型油气运输船的制造,促使中国造船技术实现了大的跨越。

除了造船外,亚马尔项目15艘LNG运输船中的14艘的运营由中国企业承运。初步测算,可获得85亿美元的承运收入。

在亚马尔项目中,中国员工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成长机会。中国石油近80人从亚马尔项目直接得到锻炼。国内制造企业近3万人参与了亚马尔项目。仅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通过承担该项目部分模块的制造,就培训出93名PMP国际项目经理、40名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6名项目骨干得到行政提拔,120名专业人员技术职称得到晋升,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龄31岁的国际化海工管理团队。这个成立仅7年的年轻海工企业由此打开成长空间,步入发展快车道。

中俄双方合作共赢

作为继中俄原油管道后中俄经贸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亚马尔项目被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为中俄合作的“压舱石”和“风向标”。亚马尔项目作为“一带一路”的一个端点,可以说是中俄合作和战略协作关系的支撑之一,是中俄北极战略的契合点,是为中国供应清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的源点之一。

对俄方而言,亚马尔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俄方难以独立承担。中国石油为了推动此项目的顺利投产,帮助合资公司成功进行等值190亿美元的巨额国际化融资,其中中资银行融资120亿美元,占比达到63%。

俄罗斯政府给予了亚马尔项目液化天然气出口许可,改变了俄罗斯原来的天然气出口独家垄断格局。

对中方而言,为亚马尔项目进行的融资堪称“一带一路”能源与金融一体化的旗舰项目,实质性拓展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空间。

从长远来说,亚马尔项目投产后将为中国天然气消费提供有力保障。中国企业已经签订每年400万吨LNG的购销合同。400万吨LNG运到中国,能够替代60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72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1.4万吨,对中国环境保护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俄两国政府还为亚马尔项目专门签订税收稳定协议,免除矿产资源开采税和关税,提供了较好的税收优惠条件。亚马尔LNG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俄罗斯油气资源基础雄厚,而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进口快速攀升。俄罗斯可以成为中国最大、最安全、最便利的油气供应基地。中俄虽然具有油气合作的广阔前景,但目前油气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亚马尔项目的成功运作,形成了中俄油气合作很好的示范效应,成为撬起中俄深化油气合作的支点。

俄罗斯油气田大多分布在西伯利亚、伏尔加、北冰洋沿岸和大陆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而且大都分布在“东太线”“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或北冰洋沿岸。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油气富集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中俄油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未来中俄可以在北冰洋沿岸、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沿管道两侧寻找油气田,可谨慎参与大陆架项目合作。通过贸易和实业并进、上游与下游一体、投资与服务携手、双向进入的合作模式,可以促使中俄油气合作更加紧密。

风险不可忽视

中俄油气合作也存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常规风险,主要是经济型问题;二是非常规风险,主要在于国际政治风险、俄罗斯战略的摇摆、俄罗斯政府所营造的投资环境,以及中俄文化差异等。

举例来说,俄罗斯的国家战略犹如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图案,具有明显的“双头鹰”特点,朝向东、西方,但同时均衡地朝向东、西方的时候很少,而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转向、徘徊甚至走回头路。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向西方“一边倒”,碰壁后转向东西方平衡战略。21世纪之初重试融入欧洲旧梦,近年来受欧美战略挤压后又战略东移。近期加大转向亚太的力度和速度,大力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努力打开亚太市场,扩大亚太市场份额。因此,中俄虽然存在油气合作的机遇,但不能忽视俄罗斯战略存在摇摆与徘徊的可能。若估计不足,乐观过头,难免要吃苦头。

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格和谈判文化也比较复杂。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近300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助长了俄罗斯人的独大意识、自我意识。骨子里认同欧洲、认同西方,反向却往往不被认同,部分俄罗斯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东方人身上寻找平衡。

俄罗斯人在谈判时固守传统,缺乏灵活性,特别重视谈判中的技术内容和索赔条款。俄罗斯人讲究将能源与金融挂钩、资源与市场挂钩、油气与其他利益挂钩等等,中国人要习惯并要学会利用。

中俄油气合作中第三方的干扰也如影随形,日方的干扰尤为严重。

总而言之,进军俄罗斯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心细”就是在找项目时多辟渠道,论证项目时多轮评价,对俄谈判时步步为营,项目执行时既要维护友情又要记住是对手,切忌放弃放松、单赢自利或一味让步。

猜你喜欢
亚马尔中俄油气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