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中的交易心理困境分析

2018-07-13 01:59谢荣军
时代金融 2018年36期
关键词:投资者决策心理

谢荣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总体上看,价值投资者占整体投资者群体的比例要低很多,可其取得的最终投资业绩却非常人所能及。有人总结价值投资的关键是选到好公司后能够长期持有,而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欠缺就是频繁短期交易。也有人总结,中国的市场环境,就是像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大师也很难依靠长期持有股票获利。其实,巴菲特多次告诉人们,他成功投资的关键是风险控制,而且更直接的劝戒是不要借债,借债会使投资者陷入险境。事实证明,频繁短期交易更容易受心理波动的影响。股票投资市场是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的,关于基本面及技术面等的分析都可以放在次要地位,投资者更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也就是说,投资决策如果无法过心理关,是根本无法取得长久盈利。本文就是基于对常见且重要的投资交易心理现象进行剖析,以找到合理的风险规避对策。

一、心理因素影响最终的投资决策质量

2018年一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就出现剧烈震荡,上半年沪指下跌了15%,绝大多数机构表现惨烈,有几千家私募基金清盘。其中最有实力的超过100亿规模的私募基金总计有24家,只有前4名是盈利的,最高盈利6%,其余4家盈利还不到1%。剩下的20家全部亏损,最多的亏损了38.47%。这是有据可查的私募基金都亏损这么严重,而处于更不利位置的个人投资者的境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重大错误?相信在机构操盘的人一定具备超过一般常人的分析市场数据所需要的才智,但在市场面前,很少有人能够更深刻更理性地看待事物并且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所以说,最大的造成投资决策失误不是基本面分析,也不是技术面分析,更不是其他方面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而是来自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

美国橡树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马克斯把致使错误决策,归属于“人性”之列的不利心理因素总结概括为贪婪、恐惧、轻而易举地放弃怀疑、从众、嫉妒、自负和妥协等七个方面。而且他也告诉人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简单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你不受不利的消极心理情绪的影响,你需要做的是对投资、投资风险及投资决策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至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更愿意短线操作,一方面,说明大部分人是信奉短线投机的悲观主义者;另一方面,大部分人总是自作聪明,其实不知频繁操作,更容易犯错,一旦犯错,心理大乱,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股市波动累及财物受损,造成情绪不佳,沮丧不已。究其实质,根本在于内心不强大,以使心态出现大幅波动,由此苦恼不已。

人性有理性的一方面,也有非理性的一方面。如果理性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投资者会独立思考,客观看待问题,更能在能力范围内做决策。可如果非理性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投资者就会更容易受情绪所左右,愿意打听内幕消息,更愿意盲目跟随,更愿意追涨杀跌,就容易在超出能力范围之外做决策,投资失误及至失败就在所难免。

投资大师、《内在财富的法则:精神与物质富足的原理》一书作者邓普顿认为,一个人取得的物质财富的多少,是由其内在财富的多少所决定的。人的内在财富表现在价值观、信仰、精神追求等方面。重商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更多地去追逐外在的物质条件,成了物质财富的奴隶,在投资中根本缺少信仰,也无坚定的信念,频繁短线操作,其实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的投资过程。一旦投资失误,就会怨天尤人,很少在自身上找原因。而邓普顿明确地告诉人们,健康的态度是投资者巨大的内在财富,而拒绝抱怨则是健康的人生态度的重要特征。所以发生损失、股票不涨、出现下跌,要从自身心理上找原因,不要抱怨这个抱怨那个。

当然,心理影响是全方面的,但是,最关键的如何突破买入卖出决策以及持仓决策的心理困绕。下面重点分析这两个交易心理影响因素。

二、自欺欺人的交易心理困境:按自己的期望来决策

投资决策最关键的当属买进和卖出决策,在做多市场,低买高卖自然有收益,可恰恰相反,投资者多数情况下正好搞反了,高买低卖,或期间错过高卖的机会还是低卖出局。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总体上,交易心理上的弱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投资者要想在市场中获取收益,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学会怀疑,二是要独立思考,如果做不做到这两点,就很容易受他人(甚至大多数人)错误观念及建议的影响,也会轻而易举地受各种信息的制约,稀里糊涂地做出买卖决策。由于人的认知范围和经历都非常有限,因此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市场反映过度的时候,人们的判断更会失去理性,就更应该值得怀疑。理性需要投资者要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对投资标的公司做详细扎实的资料研究,对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熟悉国家的产业政策,清楚当下市场的氛围,绝不能人云亦云轻率做出买卖决策。

可恰恰相反,投资者往往最欠缺的就是上述两点。

也许,投资者会理直气壮地说,他也做了详细的功课,可事实上,他做的功课多是道听途说,分析的资料多是噪声而不是信号。

人们轻而易举的会终止怀疑,也自然就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判断投资者的决策依据会令人大吃一惊,多数投资者总是按自己的期望来决策,这明显的是自欺欺人。

古雅典雄辩家、民主派政治家德摩斯梯尼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自欺欺人是最简单的,因为人总是相信他所希望的。”

比如,当下的市场剧烈震荡,理性认识让你看空市场,可想赚钱或捞本的心理却思涨(期望)。这里,如果市场出现上涨,那么最后是心理的期望占据了上风。所以,当投资者看到较低的价位,动了心,买入(抄底),买的动机是基于期望,可这种期望很容易落空,因为很有可能还有更低。好比在战场上战斗,你不了解对手的意图,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可能赢取胜利。

还是有许多人比较看重公司价值的,也想遵循价值投资理念进行投资。可当市场过度繁荣出现严重泡沫的时候,各种垃圾股都炒上了天,在贪婪的驱使下,持有价值投资理念的人多数也轻易地摒弃或忽视了以往的教训,毅然投身追逐热点的热潮之中,可一旦泡沫破裂,收获的大概率仍是痛苦。

自欺欺人还表现为投资另一种常态化行为,这个危害非常大。这种行为就是投资者卖出一只股票后,买进(甚至马上买进)另外一只股票,而且通常会在卖出之前就已经决定好买进了。决定卖出、买进的是什么?是期望。这样的投资者会认为买进的那只股票会比卖出的那只股票涨得要好,这不是期望是什么呢?可这种期望大致是要落空,一出一进大概率是账户的再一次缩水。而令人讽刺的是,研究表明,先前卖出的那只股票后期的表现总体上比后来买进的那只股票要好。

三、波动的交易心理困境:缺少耐心

可以肯定地说,有效投资的最大敌人就是缺少耐心,因为追求作为,喜欢行动是人的天性,在投资上的表现就是多数人更勤奋,愿意频繁操作,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也是造成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在投资领域获得成功,必须逆人性地反操作——要有足够的耐心。

众所周知,时间具有复利价值。1965年到2010年的46年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取得了20%的年化收益率,累计赚取904倍的收益,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只涨了62倍。所以,时间是杰出投资者的朋友,超出寻常的耐心是杰出投资者的共同特征。而恰恰相反,时间成了平庸投资者的敌人,因为这些投资者缺少的正是最宝贵品格——耐心。

耐心的时间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耐心等待买进的机会,二是耐心持股的增值。而平庸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恰恰容易陷入困境。

在市场持续的下跌过程中,多数投资者仓位明显过重,有的甚至是满仓,这时,时间明显对其不利,因为越跌账户越缩水。如果在明显下跌的市场,投资者不知止损,那么损失就会越来越大。当然,有一部分投资者会选择等待,坚决不斩仓,直到市场涨回来。这是不是一个好习惯呢,殊不知,既便市场反转,这些投资者也得要承受回本的漫长等待,即人们常说的解套,即便最后能赚钱,也微乎其微。这还算不错的,最起码还有耐心,更多的投资者在市场下跌中是重仓持股外还缺少耐心,不断换股操作,或是不断地进行抄底操作,结果自然是亏损越来越大。

而在市场单边上涨的过程中,平庸的投资者表现又会如何呢?同样地,他们仍然获取不了太多收益,因为这些人两样无法做不到逆人性地操作,没有重仓守股,每天的市场波动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话,怎么可能守得住股呢。

所以,综上所述,修炼交易心理的最高境界是:在牛市过程中的高位敢于满仓,在熊市过程中的低位敢于空仓。这样的心理关口,绝对多数投资者是过不了的。

那些认同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在耐心上的表现又如何呢?当发现市场被低估时买进,等待市场回转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可问题是,大部分人仍然缺少耐心,要么买进时机太早,致使买进价格过高,要么就重仓买进,持仓成本过高,仍然获取不了太多收益。如果价格进一步下跌,大部分人仍然过不了持仓心理关口,最后还是认赔出局。正确的操作方式是越跌越买,可惜绝大部分投资者没有这样的能力,是承受不了心理压力,因为这是非常不舒服甚至是非常痛苦的决策。为什么缺少越跌越买的能力?(1)买进的位置(主要是市场风险比较大)不放心,心里不踏实;(2)信念缺失,操作模式换来换去,没有基本的信仰;(3)买进的逻辑混乱,价值投资的标的必须是立足于未来中长期的良好趋势的公司,而不是跟随大盘而波动的公司。所以,培养投资者的交易能力,关键在于:战略谋定力+耐心。前者要求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并且要以小聪明为耻,后者则要求的是自我控制力,要修心养性,要依靠智慧来养育耐心,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ISO2000族认证标准有一个重要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其中第八项原则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投资者为什么决策水平低,根本原因是拍脑门决策,不是基于事实决策。想提高投资质量水平,也可以参照ISO2000族认证标准所确定的质量管理原则进行决策管理。所谓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指的是,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简而言之,一切以数据分析和分析提炼出主

要矛盾和矛盾的数据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如果一只股票出现下跌或调整,而且估计短期会出现较大跌幅,那么先卖出或是降低仓位,等出现更低的点位再介入。这是很好的资金回撤或止损,大致上这种想法不会错。可问题是,这不是事实,事实上是卖了A股票后,很快又买了B股票,根本没有等到B回调到低点介入。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卖出的股票经过非常短暂的回调后以更快的速度向上了,让人追悔莫及。

投资者更多情况是枉顾事实,很容易动摇信念,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动心,严重的时候心情沮丧。生活中大多数的负面情绪,其实都不是因为事实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实的看法。无论如何,我们控制不是市场的涨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不动心。心理学家马尔茨认为,人为何而动心,是因为人对事实所抱有的看法,按他的说法,保持强大内心的决窍:把事实与看法分开。比如,市场大幅下跌造成市场恐慌时的动心是非常严重的,市场出现太多的抛盘,但人们所看到的大幅下跌倒底是不是事实?看法由此产生了非常不好的联想。如果这时看法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念,那只能说明决策不是依据实事,当初买入的理由也就不成立。大多数人是根据图形或趋势,甚至是猜测买入了,一旦趋势变坏,猜测未兑现,投资者就慌了。所以,从根本上,不动心的基本前提是非常确信的事实,无论发生什么,投资者内心都非常强大。

2018年开局市场的关键词是“闪崩”,由于去杠杆导致市场资金严重不足,中美贸易战的复杂性和博弈的长期性,加上时间周期的共振,可以预见市场在未来很长时间都将承压,市场低位徘徊震荡甚至是逐步级下行都是大概率要发生的事实,如此事实下任何乐观的看法对投资者来说都应警惕。

猜你喜欢
投资者决策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心理感受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策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