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气候对CPI的直接性影响

2018-07-13 01:59余卓桢
时代金融 2018年36期
关键词:封路硫酸盐雾霾

余卓桢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000)

一、雾霾的形成以及近年来的加剧

(一)雾霾成分的主要来源

最近几年以来,京津冀地区雾霾频频发生。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形成严重污染的主要内在因素是硫酸盐的存在。在严重污染的期间,大气细颗粒物中的硫酸盐达到PM2.5中质量占比的20%,是占比最高的单体;在相对面上,随着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盐在诸多成分中PM2.5的比重上升最快。因此,对雾霾形成的关键问题里,硫酸盐是关键问题所在。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张强教授、郑光洁博士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程雅芳教授、乌尔里希·珀施尔教授、苏杭教授等人当天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运用外场观测、模型模拟及理论计算等手段发现,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硫酸盐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水”,在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下迅速反应生成。颗粒物结合水是指PM2.5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潮解所吸附的水分。该结论与通常认为的硫酸盐形成机制有较大不同。现有基于欧美等地区的经典大气化学理论认为,硫酸盐主要是在云水环境中形成,由于云中的液态水含量远高于颗粒物结合水,通常高出1000到10万倍,所以与云水中的硫酸盐生成反应相比,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还显示,在云水反应路径中,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盐这一路径的贡献也可忽略不计。(引自新华社报道)

(二)雾霾是随着空气不断流动的

一般来说,固定区域上空的空气流动都是持常态方向,即从风向的来源上就能找到污染的源头。西风或西北风是华北地区主要的固定流向,根据专家对来自西北风气流的测定,发现空气中包含了过多的尘埃和碳气溶胶微粒的成分。在生活中遇湿度较大的天气则容易产生雾霾。这说明伴随着西风的气流,使得过多的污染物质被带到京津翼等地。曾有报道日本、韩国曾向中国提出污染物漂洋过海的抗议。这说明风向是雾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来自大陆的空气气流容易夹带渣质污染微粒,成为凝结核,包裸水汽形成雾滴。通过判断可知,吹向京津翼的西北风上风头是占全国产煤量61%的晋、陕等地区,也是生产用煤的主要区域,随着气流的流动,含碳微粒及氧、硫化物等污染物所到达飘落的下一个地区就是华北平原地区。

(三)与我国地势环境环境有关

京津翼所在区域三面环山,东面临海,为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带,大量污染物经过西北风向很容易在这里积聚,与来自海上的水汽结合起来形成雾霾,在自然界中,尘粒就具有向低地积聚的效应。因此人们可以站在高山上俯视尘雾总在低处笼罩,当地的排放物再加上不可避免的由西北高原地区所带来的污染物,两者迭加汇聚,雾霾自然而然的生成。从历史来看,北京等地区还是工业大都市,煤炭燃烧在没有严格管理控制下,雾霾天气却不像现在这么严重。如今工厂减少了,煤炭也禁止了,反而污染物增加了。这一问题难道还不能引起警觉吗?从横向来看,南方城市如南京,汽车多、工厂多、空气湿度更大,而雾霾相比较少,可以说是有雾少霾。这就说明除了煤炭方面加上污染物排,随西北风飘移、集聚到京津翼地区,形成雾霾是顺利成章的。

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雾霾对农作物(粮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例,在一定界限内,农作物的产量是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逐量增加的。然而一旦超出一定浓度界限,二氧化碳浓度含量的持续升高,则将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从总体看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作物的生产所点来的总体效应是不容乐观的,如果我们任凭气候变化而不重视人工措施的采取,那么必然将要很快面临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首的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大幅度减产所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其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将会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在近年开始,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作物整体的种植时间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也随之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变化。严重雾霾天气将使得农作物需要接受到的关照严重不足,害虫频发等将抵消有利因素,从而引起粮食产能的不确定性!雾霾发生时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细微人眼不可见的颗粒,而植物本身具备吸附少量空气中的不干净物体,在这种天气之下,使得植物所承受的负荷过大,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加剧,使得原本充足的日照时间缩短,因此农作物无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延长了生长周期,产量大幅度减少,影响农民的利益。”即使有所收成后,由于雾霾天气下减少居民的出行欲望,使得销售困难,农民收益同样减少,由于中国的区域格局有所差异,气候对不同区域下所种植的农作物影响也大大不同!

三、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害

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深受雾霾影响。能见度减低,高速公路就会大规模的封闭,这不仅造成直接的道路收益损失,同时也增加了依靠交通运输的产业经济的时间成本。2013年12月,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多地方遭受雾霾的侵袭。因雾霾天气采取限行或封道措施的高速公路共有有13条,肇兴境内部分高速公路关闭近10小时,杭州湾跨海大桥甚至一度在一天之内三次封道。根据2013年1月期间高速公路封路的信息统计,共有14个省市发生由于雾霾影响造成的封路报道,丰管路路段总计346条,封路时间总时长为3030个小时,估计由此封路所造成的交通运输道路的损失达到了1088亿元。仅仅因为封路造成的损失数额就已经达到一个恐怖的峰值。加上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因封路造成的成本提升就已经远远大过这一数值。从事蔬菜种植批发生意的陈先生表示,雾霾对交通的影响很大,运输蔬菜的大货车本该早早的进入市场,可是由于雾霾的加剧使得根本看不清路面,为了更大程度的降低自身的经济损失,不得不选择不出货的方式去应对。因遭遇天气影响使得能见度过低,对驾驶员造成行驶的压力。人员的伤亡以及因事故导致的额外增加的社会服务、由数据可知对社会经济同样带来巨额的损失。因此,综上所述,雾霾等严重气候灾害会直接影响到CPI,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四、对我国雾霾治理的政策意见以及建议

(一)加强落实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猜你喜欢
封路硫酸盐雾霾
铁/过硫酸盐高级氧化体系强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紫外光分解银硫代硫酸盐络合物的研究
ICP-OES法测定硫酸盐类铅锌矿石中的铅量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硫酸盐测定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雾霾下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