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的回归

2018-07-13 18:19杨会
课外语文·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作业布置人性

杨会

【摘要】如今,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贯彻理念的过程中有所偏离,出现了课堂效率低下、文本解读太空洞以及作业布置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从语文教学回归平静、真实和注重教材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提倡教学的回归。

【关键词】教学回归;人性;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我们学习什么学科,都首先要搞明白为什么要学,有了方向才不至于迷失在丛林中。为什么学习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习國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始终致力于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来贯彻课改精神。因此各种模式、各种要求层出不穷,让教师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知道该如何教,甚至开始有所偏离,这时提倡语文教学的回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语文课堂回归平静,强调获得感

如今的语文课堂花拳绣腿多了,一会儿是学生的轮流发言,一会儿是热闹浮夸的话剧表演,抑或是徒有形式的小组合作探究和任由学生随意解读的个性化阅读。课堂总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俱疲,学生就当是看热闹,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这一切源于对全国知名的课改模式的学习,把这当作了贯彻课改理念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捷径。课改主要是让我们去领会理念,在教学行为中因地制宜地去贯彻理念,而不是照搬。例如一直存在争议的导学案,它是实现了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导学案的设计者是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完成这些预设性问题,这样的模式忽略了知识的深度,以三维目标为标准的话只达到了知识的目标,其他的教学目标并未体现。杜郎口模式也是如此,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任由学生发挥,这就忽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主题比较深刻,教师在关键的点上给予引导很必要。新课改是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将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中,但绝对不是生搬硬套。我们的教育历来讲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学情,应该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回归平静。当然平静也并不是又回到满堂灌的课堂,而是回归理性,去除浮躁,达到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让语文教育回归真实,体现人性自然规律

语文教育的真实就是处处呈现生命的本身,关照现实生活,反映人性的自然规律。语文课都是围绕课本中的选文展开教学,多数老师都是抱着一本教参走天下,解读文本的时候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总结,总是根据教参说一些大而化之的道理,例如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或者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等,围绕他们大谈特谈,这样的文本解读缺少生活的气息。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题的解读可以让他们对生活、对人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应该抓住一点深入解读,生活是需要物质与精神并存的 ,太过于贫穷就会失去尊严。这家人被贫穷折磨害怕了,人性扭曲,最后六亲不认,所以消除贫穷至关重要。这是人性,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不一定要去鞭挞他们,教会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去认识这类事情。朱自清的《背影》,许多老师故意去避免对他父亲背景知识的介绍,认为那样会影响到学生对文中父爱的感受。那部分背景应该是要去交代清楚的,父亲年轻时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并吃了官司。后来偷卖祖母首饰,擅自拿了儿子养家的钱导致十余年没有联系,但是父亲的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就让他心痛,想到他老境如此颓唐,还是不忍。无论有多少隔阂,最后还是会被原谅,这就是无法割舍的亲情。我们应该向学生传递的就是这样联系生活的解读,而不是一直围绕父亲的爱去让学生体会。还有杨绛先生的《老王》,老王的不幸来自于底层人的相互倾轧、斥责人性的劣根性,要让学生接受人性恶、人性弱点,所有的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就是真实,不要把所有的主题都诠释得无比高大上,要有烟火气,符合人性自然规律。

三、回归语文教材的钻研,提倡作业的有效性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可是,如今的孩子书包里装着满满的书,每天作业做到十二点都做不完,有的学生甚至一只手抓两支笔在写字,这真是悲哀。家长都在抱怨孩子睡眠不足,教师对于布置作业却情有独钟,除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还有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和试卷。现在许多老师对课后习题不以为意。其实课后习题是经过教材审定者的严格把关,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有其科学性。课业负担重,还有一点就是各个科目都开始被注重起来,过去的政史地不布置作业,现在也开始凑热闹。就是这样,学生有了写不完的作业,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没有时间做一些课外阅读,只是以书本为重。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减少各种练习册和试卷的作业布置,各科目的老师相互协调布置适量的作业,以课后习题为主,注重作业的质量,提高有效性,留给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语文课改中的这些问题,一部分是根源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太过急功近利,给学习和读书也染上了功利色彩。所以,静下心来,教师认真教学,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并倡导回归,这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M].北京:新华社,201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作业布置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高级英语”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相关策略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